![]()
内容推荐 《给孩子立规矩》 相比过去动辄棍棒教育的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同:管教并不是为了证明父母自身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为了最终帮助孩子形成自律。 布雷泽尔顿教授与斯帕罗教授让父母们看到,实施“管教”的选择有很多,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最重要的是看见孩子在那一刻究竟有哪些真实的成长需求。 第一部分作者以孩子的年龄为轴,向父母展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的管教挑战,以及这些挑战背后预示着孩子需要在哪些部分得到支持与成长。 第二部分作者从父母的管教行为切入,既聚焦于父母自身被管教的童年体验,又关注当下的管教对于孩子而言会有怎样的体验。 第三、四部分作者探讨的是充满共性的管教方式,细腻剖析了孩子面对管教究竟如何可以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又如何会最终形成自律;也帮助家长看见不同的管教方法有哪些利弊权衡,有哪些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又有哪些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错误。 第五部分作者介绍了孩子具体问题行为的动机及应对方式。 第六部分就管教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其中大部分挑战来源于父母和孩子所处的大环境或家庭现实状况。 《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 我们的文化崇尚温俭恭谦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去直面孩子内心的愤怒与攻击性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就像打着手电筒探寻人性中的“黑暗面”,实在不忍,也不愿。 布雷泽尔顿教授与斯帕罗教授带给您不一样的视角:教给孩子学会理解并适当表达愤怒与攻击性是高情商培养的必经之路。 第一部分作者从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双重视角描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充满愤怒与攻击性的表达时,这会令他们自己和父母及其他照料者有怎样的体验,以及处理这些状况的大原则; 第二部分作者以婴幼儿的年龄为轴,依次 目录 《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 第一章情绪不分好坏,都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他第一次愤怒,就是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宣告:我要独立! 第一次发怒他刚满3个月/004 攻击意味着他有“自我主张”了/007 识别愤怒是情绪培养第一步/007 气质类型不同,情绪表达方式不同/010 跳出自身童年阴影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011 文化不同,愤怒表达也不同/012 退步正是进步的契机/013 不要排斥愤怒与攻击,而要成为它们的主人/014 第二章掌握发展关键点,变攻击为成长契机 你常因孩子的种种挑战怒火中烧,但孩子处理愤怒情绪的方式不正是跟你学习的吗! 新生儿——哭是最主要的沟通语言/020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020 清醒与睡眠、互动与休息,她切换自如/022 3周——黄昏时刻最难熬/024 肠绞痛将新手父母推向崩溃边缘/025 8~12周——会哭,会笑,会咿呀/027 学会表达多种情绪/028 4~5个月——开始体验互动的乐趣/029 开始学习“自娱自乐”/029 学会明确表达抗议/030 很少表达抗议时父母需警惕/030 全家都围着她转,会宠坏她吗/033 父母感觉被“控制”,而孩子感到满足/034 8个月——在试探中学习界限/035 试图探索“禁地”时,父母的“叫停”让她心安/035 她指来指去表达自己的主张/036 通过扔东西试探“界限”/037 12个月——行走的焦虑与满足/038 “牵着父母鼻子走”/038 咬人、抓头发是新的“沟通方式”/039 学走路时而让她乐此不疲,时而崩溃尖叫/040 “玩消失”就为看看父母会不会来找她/044 开始理解分离/044 是时候让孩子知道“不能事事如愿”了/046 16~18个月——冲动无处不在/047 “脱缰的野马”学习控制冲动/047 为何会大发雷霆/049 如何避免咬人或打人成为习惯/052 2~3岁——自我主张没商量/054 坚持主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054 想要孩子独立,如厕训练很关键/055 她用大发雷霆控制父母/057 频繁愤怒、打人怎么办/059 4岁——初尝“内疚感”/061 开始模仿父母中的一方/062 开始懂得“内疚”/063 能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了/064 如何帮她心甘情愿地分享/064 做噩梦如何安抚/065 给孩子示范如何处理情绪吧/069 与同伴“大打出手”,马上制止后还需怎么做/070 出现攻击行为时/071 5~6岁——“花招儿”不断/075 更隐蔽的攻击——撒谎、拖延/075 拖延症怎么破/076 孩子不断乞求怎么办/077 生闷气/079 在父母之间“拉帮结派”/080 直接发泄情绪也是不错的选择/082 试图离家出走时/084 取笑别的孩子时/085 开始“打小报告”了/087 她有了初步的“道德”意识/088 出现这些状况时家长需警惕/088 第三章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掌控愤怒与攻击 愤怒与攻击出现的地方正是孩子成长开始的地方。 愤怒/093 孩子愤怒的原因/093 愤怒如果没有得到恰当处理/099 帮助孩子平息愤怒/100 引导孩子把愤怒“说出来”/108 愤怒无需预防,只需避免“破坏性”的表达/110 孩子在场时父母的愤怒如何处理/111 咬人/112 “咬人者”“被咬者”父母都不大好过/112 咬人有时只是一种“沟通方式”/114 咬人这种“沟通方式”应该被容忍吗/115 咬人事件处理六步法/115 霸凌与嘲弄/120 当孩子嘲弄别人时/122 需要父母介入的情况/124 如何帮助被霸凌或被嘲弄的孩子/125 如何帮助霸凌者和嘲弄者/128 打人、踢人和抓人/129 孩子刚会爬就“突袭”了妈妈的脸/129 入园伊始是攻击行为高发期/131 处理打人、踢人和抓人的“七步法”/132 跳出自身童年阴影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135 自我防卫/137 平和而自信地传递出“我不好惹”的信息/137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139 体育能力对男孩尤其重要/140 理解比赛规则与输赢的意义/142 当孩子输掉比赛时/143 团队精神如何养成/146 比赛中的“小动作”如何应对/148 大发雷霆与自我控制/151 “爆发”为何总在最尴尬的场合和时间/151 识别愤怒导火索或许能避免下一次“风暴来临”/152 给予孩子理解与安抚比控制更有效/153 大发雷霆的防与治/156 哪些是更严重的情况/163 电视与攻击性/165 如何看电视的时间/167 如何选择电视节目/169 尝试跟孩子一起看电视/169 电子游戏中的暴力/172 人人皆知暴力电游之害,可“禁果更甜”/173 音乐中的暴力/175 发现孩子哼唱有暴力内容的音乐/175 玩具枪及其他/177 孩子喜欢玩具枪意味着攻击性强吗/177 目睹攻击/179 当父母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时/180 战争或恐怖袭击的新闻被孩子知道后/183 致谢/190 《给孩子立规矩》 开篇养育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养育挑战——信息过载/003 “锦囊妙计”与“速成法”阻隔了亲子沟通/005 “虎妈”成功的真正原因你并不知道/007 你是控制型父母吗/008 “快乐养育”为何让父母压力更大/011 管教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终极目标/013 第一章好的管教始于了解0~6岁发展关键点 “一个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个感觉自己不被爱的孩子。”——塞尔玛·弗雷伯格 0~6个月——为接受管教做好准备/020 学习自我安抚——接受管教的前奏/021 何时互动何时安静,婴儿自己说了算/022 规律睡眠、规律吃奶、会自娱自乐——她准备好了/023 7~8个月——需要开始管教了/024 开始管教第一课——带宝宝进厨房/026 何时让她自己吃饭/026 她会指着东西要了,得意之余莫忘说“不”/027 宝宝开始“认生”了,如何避免“尴尬时刻”/028 9~12个月——会察言观色,需要认真管教了/029 她不断地试探,直到你清晰果断地说“不”/030 父母需要清晰一致地给孩子立规矩/032 12~14个月——开始“行走江湖”,管教给他带来安全感/035 1岁宝宝情绪失控大多因为内心纠结/036 宝宝在商场大哭大闹/037 1~2岁——脚步不停歇,掌控冲动是管教的长期目标/039 他随时可能闯祸,需要父母充当“刹车系统”/040 言语劝说对付学步儿是无效的/041 2~6岁——从管教到自律/045 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第一步——理解自己的情绪/045 现阶段如何帮助孩子表达和控制情绪/048 现阶段管教重点——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050 给孩子强化规则的“公平性”而不是权威性/052 严厉的惩罚、过高的要求、过度的表扬都会伤自尊/055 跟孩子一起“面对”错误,而不仅是“指出”错误/058 把不良行为变成教会孩子自律的契机/060 第二章选择合适的管教方式 管教不是惩罚,是教育,好的管教一定是基于对孩子充分的了解。 父母的童年/065 我们渴望成为不一样的父母,却为何事与愿违/065 气质的差异/067 她是“活跃型”“慢热型”还是“敏感型”/067 榜样的力量/069 “言传身教”最重要/069 羞辱的代价/072 羞耻感能让坏行为暂时停下,但“报复”更棘手/072 体罚/073 “只记得挨揍,不记得为什么”,体罚的作用仅限于此/073 叫停/077 如何在孩子淘气到无法收场时“叫停”/077 读懂孩子的行为/079 管教有时是眼神,有时是温柔耳语,关键是懂孩子/079 弥补过失/081 让孩子有机会弥补过失/081 承担后果/082 教会孩子自己承担后果/082 避免三个误区:贿赂孩子、不让吃饭、不理不睬/084 父母统一立场/089 父母就“规则”和“打破规则的后果”达成一致/089 父母一方“无暇”时/092 孩子与父母“远近有别”时/094 父母离异/094 合作管教/095 如何引导孩子遵守学校纪律或社会规则/095 第三章孩子出现“坏”行为,试试“五步管教法” 能量不分正负,都是爱和成长开始的地方。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坏”行为/101 孩子的“坏”行为传递了哪些信息/101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坏”行为/105 当“坏”行为反复出现时,仔细寻找原因/106 父母检视自己对孩子“坏”行为的反应/108 “坏”行为的常见起因/110 第二步搞清楚“坏”行为发生的过程/112 何地/112 何时/114 怎样/115 第三步对质/117 如何跟孩子对质/117 发育阶段不同,对质方法不同/119 第四步回应孩子的反应/120 对质时,孩子可能会有哪些反应/120 如何回应孩子/122 第五步承担后果、弥补、道歉与原谅/124 能让孩子吸取教训的后果/124 承担后果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127 创造弥补过失的机会/129 宽恕的力量/130 要选对时机/131 第四章立规矩的小技巧 管教的目标远不止于制止和惩罚某种“坏”行为。 通常值得一试的方法/136 提醒/136 沉默/138 隔离冷静/139 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143 弥补/144 原谅/146 规划/147 幽默/149 有时会有用的方法/150 拿走玩具/150 取消聚会或推迟活动/152 不许看电视或玩游戏/154 无视轻微的不良行为/156 父母离开事发地/157 额外的家务/158 停发零花钱/159 接近没用的方法/161 打孩子/161 羞辱/162 与别的孩子做比较/163 把食物作为惩罚或奖励/164 提前上床时间或额外的午睡/166 收回爱意和威胁遗弃/167 用肥皂洗嘴巴/169 第五章孩子出现恼人行为怎么立规矩 管教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不断寻求关注/173 苦苦哀求和发牢骚/175 咬人、打人、踢人和抓人/178 霸凌/181 作弊/183 挑衅/185 忤逆/188 撒谎/191 权力斗争/195 离家出走/196 分离/199 手足之争/202 “被宠坏的”孩子/205 偷东西/207 咒骂和脏话/213 顶嘴/215 大发雷霆/218 打小报告/221 嘲讽/222 第六章特定情景下如何立规矩 总有一些情况,让管教变得更加棘手,而我们不得不面对。 电子产品/227 让孩子乐意放下电子产品/228 隔代管教/230 祖父母和父母共同管教时/230 当祖父母成为主要照料者时/231 单亲父母/232 长期患病的孩子/234 学前教育/236 分担家务/238 致谢/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