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人徒步旅行47天; 睡过66个陌生人的沙发; 到过海拔5600米的珠峰大本营;
在零下17度的高原上帐篷被吹飞10米之外; 在大凉山做公益从摩托车上摔下山崖; 在穿越鳌太时遭遇暴风雪差点失联人世; 在青海湖遭人暗算差点进派出所; 徒步搭车行走于柴达木盆地前往新疆意外得血气胸手术……
在西藏的大昭寺广场磕长头, 在敦煌的沙漠里数过一晚的流星; 在纳木错遇见了此生看过好看的日出; 在贵州大山里支教遇到一群可爱的孩子,走遍西部地区免费送出15000+张照片。
曾贩卖过自己的时间,陪伴一个又一个孤独的灵魂 也曾在上海地铁上泪流满面过。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的多为旅行中结识的人物、青年旅途生活等,以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体现出来,内容集中于反映治愈与迷茫、理想与现实、困惑与疏解,信仰与哲理、大爱和生死等。鼓励那些正在经历迷茫、困于生活、胆怯出发的旅人,勇敢前行,追求梦想,拥抱温暖。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 这本书将把作者在路上那些跨过山、涉过水、见过万物复苏的经历用“人”连接起来。 目录 【第一辑】 心向往之,才能如你所愿 我们都是路人甲,有备而来的不多 看得见的是自由,看不见的是代价 感谢,我的“非一流”大学 在六十六个陌生人的沙发上,我找到了自己 对不起,我还过不起安逸的生活 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你也喜欢,只是没有那么热爱 二十四岁,我把自己卖了 【第二辑】 你热爱的东西,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 遵从内心,拒绝平平淡淡的将就 别人的光芒,照亮不了你的前程 你有好看的年纪,不要辜负最好的自己 趁年轻,把生活折腾成你喜欢的模样 你所有的努力,终将会得到回报 活法不止一种,希望你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事 不要因为来日方长,就把所有东西都留到最后 真正坚持到最后的,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第三辑】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没有人准备好,只是不得不而已 愿你早日攒够失望,重新开始 余生很长,不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 太多人问你挣了多少,却很少有人问你过得好不好 你羡慕的说走就走,只是别人的“蓄谋已久” 朋友圈的人数,是你孤独的指数 远方没有那么美好,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陌生 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第四辑】 你逆光而来,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这个年纪的我们,比从前更容易感动 孤独是旅行的常态,但旅行不是孤独的解药 总得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能拥抱诗和远方 愿我们,在彼此看不见的角落里熠熠生辉 每个人都有自己壮游世界的方式 谁不是过着什么都想,却什么都不敢干的日子 年轻人的灵魂,从来与年龄无关 阳光下像孩子,风雨里像大人 【第五辑】 你期待的远方,都在向你走来 海哥,是一个浪人,也是个好人 他和她,她和他,她们 老宋,有风的日子里等风来 你的孤独,成就了你的独特 走遍世界,却找不到像你一样的人 年少远行,愿你归来依旧是少年 九月,你“活该”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你没有如期归来,正是离别的意义 后记
精彩页 我们都是路人甲,有备而来的不多 1 一些刚认识的读者问我,你为什么叫自己“有备而来的路人甲”? “其实,我们都是路人甲,只是有备而来的不多。”我乐此不疲地回复着同一个答案,全然不顾在接收这个信息的人群里也许有偷偷笑我太装的。至少对我来讲,那是一种笃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根植于我的心底,偶尔长成大树拿来自享。也有一些小伙伴潜在微信朋友圈里完成了对我整个的了解过程,而后给我贴了很多标签:最会做饭的背包客、码得一手好字的工科男、“别人家的孩子”、同款摄影达人……明明还在摸爬滚打、狼狈打怪的我,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别人口中羡慕的模样。 你说,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类人,生而面面俱到?是不是真的有这种人,轻轻一踮脚就能够到梦想的衣角?没有答案,我也只能给你看看我走过的路、注视过的人。在云南红河清晨六点打着火把的山路上,在穿越鳌太(宝鸡太白山)线时让人绝望的暴风雪中,在你不知道的恐惧与煎熬里,我偷偷藏了一些线索,或许就是答案。 现在是2019年1月4日下午4点17分,一个与我这个无业游民无关的星期五。感谢你陪我上路,寻找这些答案。 2 首先说做饭这件事吧! 我很能吃,这在朋友间是出了名的。每次去一个地方旅行,我最喜欢探秘深藏在市井旮旯里的特色美食,像傣族用碎牛肉粒、薄荷、香藕、小米椒加生鸡血搅拌出来的鸡血果冻(傣族人长期生活在炎热潮湿的地方,据说吃这个可以清热解毒、清理肠道),还有云南油炸竹虫或蚂蚱、日本烤白子、用荞麦做成的又凉又辣的天水“呱呱”、尼泊尔用白米面片搭配各式干豆和生腌肉的尼瓦料理……若记录下来,就是用一卡车也装不下的食谱。 可不管一层层揭开它们神秘面纱的过程有多么刺激迷人,不管走得多久、走得多远,我最惦记的还是家乡有烟火味的市场。 以前,我每次回家的时候习惯拖着菜篮子到市场逛上一个清晨,然后沉醉在厨房里忙活一两个小时,做上四五个菜。谈不上美味佳肴,却也让大伙儿吃得欢喜。遇上线下约拍,偶尔也会走进别人家的厨房露两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捣鼓多了,没承想广受称赞的却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蒸蛋。爱迪生发明灯泡前试验了一千多次,如果我说这道蒸蛋我也试验了上千回,你信吗? 我是个留守儿童,从小跟着外公外婆一起在山村生活。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得五点起床给自己做饭,六点要出门——因为横在家跟学校之间的,是徒步需要近两个小时的曲折山路。所以关于早饭,我考虑的往往不是好不好吃,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限的食材尽量做得不那么难以下咽。 在贫瘠不堪的童年里,是这道蒸蛋陪我度过了小学三到六年级每个上学的清晨。这道蒸蛋在那口又大又黑的铁锅里,被我变着法子地瞎琢磨。对于没有零食但馋虫蠢蠢欲动的小屁孩儿来说,这个活儿跟搞科研一样需要认真对待。有时水放多了,特别稀,跟米糊似的;有时常常忘记放盐,一股腥味。后来,我把能放的东西放了个遍,放过碎肉、辣椒、酸菜、香菜、葱蒜、花生粒……每天一碗米饭一个蒸蛋是常例,碰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加个前一天晚上的剩菜。运气再好点,那就是“不小心”把米饭给煮成锅巴,咬起来附和着山里的虫鸣声,“嘎嘣”脆响。 我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到处都有像波浪一样翻滚的梯田,梯田里种着玉米、南瓜。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己带个大花篓去背南瓜。为了减轻压力,背篓还被我特意设置了一根宽宽的扁带子用来箍住额头,以减轻背篓往下坠的重量。因为家离得远,中午没饭吃,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我根本听不进课。后来,我和几个同学养成了最后一节课逃课的习惯。特别是秋天,我们会闯进别人家的地里,偷玉米、摘黄瓜、挖红薯……然后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开小灶,好几年都如此。 我们家有个大罐,专门用来装炼好的猪油,因为怕惹蚂蚁,所以常年吊在半空中。我第一次给外公外婆做饭,搬了把凳子还是够不着,所以只煮了米饭。然而由于锅盖得太紧,沸出来的水把柴火给浇灭了,导致煮出来的还是生米,根本没法吃。 如果你问我云南大山里的美食有什么特色,那就是当我把这些并不富余的食物煮坏了的时候,得到的不是一顿打,而是外婆欣慰的笑脸,还有那句“我的外孙终于长大了,会自己做饭了”的话,这使我搞清楚了“了不起”这个词可以有书本以外的别的意义。 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识过很多美食。诱人的不是它们的味道,而是每道食物背后一个家庭彼此相依的温度,让它美得恰到好处。你觉得我会做饭?可能因为我做进菜里的,是打着火把累积起来的可以绕行半个中国的求学路,以及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生起来的火光。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