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类型(精装典藏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瑞士)荣格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是荣格的成名之作,也是传世之作,展现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在书中提出,人的性格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倾向。他归纳出了八种心理类型,不同心理类型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差异较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深度认识和了解自我,理解每个人对幸福存在不同的需求,能够和与自己类型不同的人做到相互理解并彼此认可。
作者简介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1900年获得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又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任该校精神病学讲师。后退职,自己开业。1906年他与弗洛伊德通信,翌年去维也纳会晤弗洛伊德,深受弗洛伊德的器重,1911年他们共同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荣格被选为第一任主席。不久,他与弗洛伊德在理论上发生分歧,1914年离开弗洛伊德,创立分析心理学派。20年代后,他因要研究集体潜意识的性质与现象,远赴非洲、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考察原始人的心理历程。1932-1942年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44年他又回到巴塞尔大学任医学心理学教授。荣格先后被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纪心理类型
第一节 古代心理学
第二节 古代教会中的争论
第三节 化质说
第四节 唯名论和唯实论
第五节 圣餐礼的论战
第二章 席勒有关心理类型的论述
第一节 席勒的《美育书简》
第二节 席勒对诗展开的讨论
第三章 太阳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第四章 乔丹的类型问题
第一节 乔丹类型学概述
第二节 乔丹类型学的描述与批判
第五章 现代哲学中的类型问题
第一节 詹姆斯的类型观
第二节 詹姆斯的类型观中的对立范畴
第三节 詹姆斯的类型观的总体批判
第六章 传记中的类型问题
第七章 类型学总论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外倾型
第三节 内倾型
导语
本书是荣格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人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分为四种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在荣格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都使用内倾的和外倾的方式来参与生活。
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心理倾向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了解内倾和外倾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精彩页
第一节 古代心理学
从古到今,心理学伴随着人类历史发生和发展。不过,直到近代,客观心理学才获得发展。可以说,客观心理学在早期科学的发展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获得发展的土壤。所以,尽管古人的著作里有很多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叙述,不过却无法将之称为客观心理学。这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古代和中世纪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限制。可以说,那时候的人们往往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其同类进行观察和评价,这种情形在古代立法和生活习惯中比比皆是。不过,倘若可以找到其价值判断的表现形式,古代人就可以对同类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此种评价源于人类灵魂所具有的永恒价值的观念。尽管此种形而上学的评价可以被看作是有关古代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不过也无法消除其和那种生物学角度的观点一样有害的事实;另外,这一评价方法所包含的对人的评价,是唯一可以看作客观心理学基础的一点。
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学能够被提升到权威的高度,然而,客观心理学必须以观察和经验为基础,这是今天的我们都知道的。这一基础或许是非常理想的,但事实上,科学的理想和目的在于建立法则,并非尽可能地对事物进行最精确的描述;说到精确地描述事物,最好的选择恐怕是照相机或是留声机式记录仪,科学建立的法则只不过是用简单的方式来表现多样且相互关联的过程罢了。这一目的以概念作为形式,所以超越了纯粹的经验性范畴。然而,虽然概念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但终究还是考察者的各种主观心理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建立科学理论和概念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众多个人的和偶然的因素,还有一个问题也较为常见,那就是个人误差之类的问题,这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和生理没有丝毫关系。我们看得见色彩却看不见波长,此类现象在心理学中相当常见。个人误差早在我们进行观察时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们只看得见自己最易见到的东西,因而我们首先会做的就是“责己薄而责人厚”。毫无疑问,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自己身上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且这种缺陷极有可能妨碍我们的观察。因此,我对所谓客观心理学中的“纯粹观察”原则是心存怀疑的,除非我们把自己完全局限于测时器、测力器,及诸如此类的“心理”器械。同时,人类可以借此手段抗衡实验心理学的巨大成果。
然而,个人误差会对自己的观察和交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其对经验材料的阐释和抽象所产生的影响了!一个观察者必须和其客体相呼应,也就是说他不仅要能主观地看,也要能客观地看,这对心理学来说意义重大。让一个人只是客观地看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他不过于主观,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只有当客观事实被认为不是普遍有效的,而仅在所讨论的客体领域中是有效的,且能确保主观观察解释与其相符,它才可以作为解释的真理性证据。一个人自身存在的“大缺陷”能使他看到别人身上的“小缺点”。但正如前文提到过的那样,在此种情况下,即便一个人身上存在“大缺陷”,也不能因此而证明他人身上没有“小缺点”。然而,假使视力受损,就会普遍产生一种理论,认为所有的“小缺点”都是“大缺陷”。
只有认真考虑和重新认识一般知识的主观局限,尤其是心理知识的主观局限,才有可能在评价一个与观察主体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时做到科学且公正。而观察者是否能完全了解他自己人格的界限和性质,则是验证是否具备这一条件的标准。至于怎样才算是完全了解自己,则要看他何时能最大限度地摆脱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的强制性束缚,获得对自己个性的清晰概念。
我们越是进一步研究历史,就越能清楚地看到个性泯灭在集体主义的外衣之下。而且,追溯早期人类的心理,我们更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丝毫个体观念的表现。我们找到的只有集体的关系,或“神秘参与”(列维·布留尔),却没有个性。集体的态度会阻止我们对那些与主体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行了解和评价,因为具有集体取向的心灵进行思考和感觉时只能借助投射的方式。我们所了解的“个体”心理出现在人类心灵和文化历史中是最近的事。因此,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对个体差异的客观心理评价,以及对个体心理过程进行科学的客观化思考,几乎都被居于统治地位的集体态度完全阻止了。因为这种心理思维的缺乏,知识被“心理化”,亦即充斥着投射的心理。这样的例子在最初人类企图运用哲学的观点对宇宙进行的解释中很容易找到。个性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心理的分化同客观科学的非心理化历程始终相伴同行。 综合以上思考,我们就能明白客观心理学资料的来源为何这样少,以至于我们所拿到的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资料寥寥无几。古代的四体质很难说是一种心理类型说,因为这些体质仍处于心理一生理的外观范围。但是,缺乏材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到描述心理二元对立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
诺斯替教哲学建立了圣灵、心灵、物质三种类型。它们与思维、情感、感觉这三种基本的心理功能相对应,即圣灵和思维相对应,心灵和情感相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1: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