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对采场围岩变形破坏发育多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测试与监测技术等作了系统阐述,以光纤测试技术、地电场测试技术与工程应用等内容为主。 本书可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等学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性参考书,也可供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平松,1971年12月生,安徽六安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安徽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国际专利70余件,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参编国家能源行业标准2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影响因素 1.2.1 地质因素 1.2.2 开采因素 1.3 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 1.3.1 钻孔测试技术 1.3.2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1.3.3 光纤测试技术 1.3.4 其他测试技术 1.4 存在问题 1.5 专著主要内容 第2章 采场围岩变形破坏监测技术 2.1 主要监测技术及原理 2.1.1 光纤传感测试技术原理 2.1.2 地电场测试技术原理 2.2 岩体破裂阈值判识与评价 2.2.1 光纤-岩体耦合测试阈值判别试验 2.2.2 岩土电性响应特征研究 2.3 围岩变形监测钻孔设计 2.3.1 地面监测系统布置 2.3.2 井下监测系统布置 第3章 围岩变形破坏测试模拟 3.1 相似比与相似准则 3.2 顶板变形物理相似模型试验 3.2.1 模型构建 3.2.2 测试系统布置 3.2.3 结果分析 3.3 底板变形物理相似模型试验 3.3.1 模型构建 3.3.2 模型制作及传感器布设 3.3.3 结果分析 3.4 采场围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3.4.1 FLAC3D原理及流程 3.4.2 顶板变形数值模拟 3.4.3 底板变形数值模拟 第4章 现场原位监测应用研究 4.1 现场施工工艺 4.1.1 监测系统设计依据 4.1.2 测试装置选型 4.1.3 测试系统安装工艺 4.2 井下顶板多孔断面监测研究 4.2.1 研究区地质条件 4.2.2 监测系统布置与安装 4.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4.2.4 顶板多孔监测结果 4.3 地面垂直钻孔监测研究 4.3.1 研究区地质条件 4.3.2 监测系统布置与安装 4.3.3 数据采集与分析 4.3.4 地面钻孔监测结果 4.4 井下底板多孔断面监测研究 4.4.1 研究区地质条件 4.4.2 监测系统布置与安装 4.4.3 数据采集与分析 4.4.4 底板多孔监测结果 第5章 监测技术分析与展望 5.1 监测技术总结 5.2 围岩变形破断发育多场监测系统 5.3 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