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抗战爆发后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西迁的历史,按照其播迁路线图和时间顺序,讲述了两校合并、国立艺专成立的背景,以及200师生冒着抗日烽火从沅陵到昆明的艰难历程;讲述了国立艺专到昆明后与西南联大等西迁高校一同,克服战时各种困难,坚持教学,培养艺术人才的历史;记述了艺专师生同仇敌忾,在昆明街头,宣传动员群众一致抗日的系列活动。 本书借鉴中国美术学院提供的校史资料,通过国立艺专师生回忆,再现了国立艺专从昆明迁到滇池边的安江村后,在这个偏安一隅的乡村中教学、创作写生、生活趣闻,以及他们与村民间的友情、对乡村文明的传播等系列场景,穿插了国立艺专师生离开安江村后对这个美丽乡村的思念之情。为增加历史的真实可信,本书用了很大篇幅对安江村民作了口述记录,并针对艺术类读者,对在过昆明安江的国立艺专师生和他们的艺术成就作了简略介绍。 目录 序 国立艺专孤火传薪的昆明岁月 卷首语 昆明烽火700天 第一篇 缘起:新文化运动牵动美术革命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林风眠:“为艺术战” 艺术运动社掀起波澜 西子湖畔“巴黎风” 第二篇 湖殇:八千里流亡路 木刻抗战与鲁迅小引 北平杭州沦陷惊醒了“艺术梦” 老鸦溪诞生“东亚最高艺术学府” 第三篇 昆明:不灭的薪火 大板桥欢迎铁脚板徒步官传团 昆华:国立艺专到昆落脚点 在昆明诞生的《中国美术学院校歌》 国立艺专第一个中共支部在昆明成立 艺专师生街头集镇宣传抗战 艺专剧社推动昆明抗战宣传 国立艺专在昆明的八次画展 国立艺专与西南联大两校师生友谊 艺专学生在昆的漫画木刻活动 “二李”原型入沈从文的《虹桥》 蔡威廉:一代英才凋落在昆明 第四篇 安江:最安心的日子 安江村:一幅质朴的“风俗画” 漂泊的殿堂:五个大殿五个系 吴冠中:安江时期“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刘鸿逵:我在安江村“民众夜校”当校长 郑为:“安江村的泥土培育了我们” 丁天缺:安江村学潮始末 大殿里的壁报展示墙 滇池夜渡 安江村民口述 第五篇 昆明-安江村人物 青春纪 腹地长征三千里 骑马上课的李际科 张权:西迁途中“抗敌宣传车”一路演出 “二李到,雪山笑” 几度夕阳红:安江村爱情故事 大师纪 林风眠:卓有成就的美术大师和教育家 关良:融合中西独树一帜 李朴园:著名艺术教育家戏剧家 柴扉:杰出的工艺美术家教育家 雷圭元:中国设计之父 王临乙: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 邱玺: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艺术家 董希文: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 高冠华:著名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阮璞:美术史论学者、教育家和诗人 吴冠中:“中国抽象油画之父” 朱德群: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人院士 赵无极:西方现代抒情抽象画派的代表 滕固:“来修去丢”的校长 潘天寿:安江村边“有所忆” 常书鸿:从昆明到敦煌 秦宣夫:每天走20里路去上课 李霖灿:“丽江荣誉市民” 吴茀之:“探梅忽忆盘龙寺” 张振铎:一路烽火到昆明 红土纪 李晨岚:植根云南的新国画先驱者 黄继龄:一生都在认真作画 刘傅辉:云南现代美术奠基人 姚钟华:国立艺专的薪火传人 普文治:潘天寿赏识的弟子 沈长泰张兰芬:用平凡续写艺术人生 余音:薪火相传承前启后——国立艺专对中国及云南美术的影响 文献参考资料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