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围绕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问题的思考,将文明、革命与道路三个关键词有机结合,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深刻阐述中国革命与道路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在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文明、革命与道路有—种内生性的逻辑关系,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明内涵与独特优势。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早期会通的思想史考察 第二章 “六经皆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章 中国语境的社会主义启蒙叙事 第四章 重审现代政治思想史中的梁漱溟 第五章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 后记 序言 序 言 1944年7月14日,在延安访问的英国记者斯坦因向中共 领袖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至上” 还是“共产党至上”?对此,毛泽东毫不隐讳地答道:“没 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你还不如这样提问题,是 先有孩子还是先有父母?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 问题。……我们像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一样,坚信马克思主义 的正确性。当人们问我们是‘共产党至上’还是‘中国至上 ’时,可能指的就是这一点。可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 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 记者的提问可谓别有用心,认为共产党员既然自称是国际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那基于原则立场自然既不会重视本民族 自身利益,更不会尊重文明固有原理,把国际主义与爱国主 义截然对立起来,似乎二者不可得兼。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 想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但共产党前面的“中国”二字却是其 植根之母体,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其力量之源。毛泽东的 回答确是掷地有声,以父子关系之形象譬喻和实际先于理论 之鲜明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根性 ,深刻阐释了革命与文明的内生性逻辑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历次中国革命斗争的忠实继承 者和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者,其血脉中流淌着鲜明 的革命基因,革命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身份意识。中国革 命虽然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有其民族内部的历史脉动和规律性。 正如中共中央决议所指出的那样:“革命不能输出,亦不能 输入,而只能由每个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这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者从来所阐发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完全把这 个真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与 这个民族血肉相连,共产党员是从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 ,亦与民族文化传统血肉相连,伟大的中华文明滋养沁润着 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位共产党员。1943年7月1日《解放日 报》社论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顺天应人产生 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既非‘外来的’,也不是几个 人凭空制造出来的。它的所以发生,所以发展,所以没有人 能把它取消得掉,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要求有这样 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大地是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政治的时也势也,顺天应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天命 之“担道者”,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悠久传统内生性演化之结 晶,承继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生俱来有着鲜明 的中华文明特质。其领导之下的中国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依托于中华大地与中国人民,是为彻底解决近代以来文 明蒙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之中国问题而生。胡乔木晚年 在总结党史研究基本问题时,曾言及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化之 关系:“中国是东方大国,有自己本民族的悠久的文化。要 不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发 展马克思主义,怎样在发展中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与马克思主 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新的内容,使之发展,做出贡献, 确实是个问题。……中国文化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未能对此作出系统回答,但从延安时期起就长期担任 毛泽东秘书的他更能敏锐觉察到此问题之重要性。在中国近 代以来独特的社会政治语境中,中国革命虽是世界革命的重 要一环,但首先是因文明蒙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问题而 生,中国革命的目标必须先有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中国人 民的自由解放,以及中华文明的重焕荣光,“我们中华民族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 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唯有在此 基础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才能真正有机统一,进而达到世 界大同,实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革命与文明并非水火不 容彼此对立,而是有着深切的内生性逻辑关系,中国革命激 活了中华文明并使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华文明给予中国 革命以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并使其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之上 。中国革命是中华文明再造之前提,中华文明是中国革命成 功之母体。 一、中华文明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首段开宗明义:“中国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宪法》乃国家 根本大法,开篇序言的历史叙事即把新中国置身于伟大的中 华文明历史传统之中,阐述了文明与革命的内在逻辑:中国 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光辉,革命传统内蕴其中、源远流长, 历史—文明—革命的叙事逻辑由此清晰呈现出来,贯穿其中 的历史主体则是中国人民。这段序言是1982年修改宪法时 重新写入的,自然有其深思熟虑,但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 有其经典出处,即源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所言:“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 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 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这篇雄文力图阐述的核心 主旨即 导语 本书从历史中提炼中华文明的革命传统,从现实中总结中国革命的文明自觉,从中国道路中体悟中华文明的深刻底蕴。将文明、革命与道路三个关键词有机结合,深刻阐述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柳岸花明又一村”,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踏平坎坷成大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的内在原因,其关键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赋予中国道路以革命之现实性和文明之主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