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诗人周家望,痴迷于旧体诗词创作凡卅余载,广获业界嘉许。本书精选其2010—2021十二年间所作三百余首,集粹成册。其中,既有《篁岭行》《雅典行》之游历行吟,亦有《扫地婆》《麻雀》《柴犬》等世态感喟。其咏史苦读之思与古来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遥相呼应,应其灵动、幽默的情趣,俯仰可拾,呈现了诗人情文并茂的追求与功力。 诗忌无味。周家望的诗词以生活本色为基调,追求意境高远。诗人“遵古而不泥古”,善于把心灵深处的愉悦与苦闷、孤独与悲怆、激扬与落寞融入笔端,化作诗行,呈现出清雅、旷达的艺术境界,读来有情、有趣,有诗意、有格局。有以秋虫嘤嘤而自况,然此自得其乐,读者亦可会心一笑尔。 作者简介 周家望,男。年过半百,心态还行。学历不高,饭量还行。个头不高,人缘还行。才气不高,脾气还行。新诗不会,旧诗还行。 三十年来,先入西单路北之北京文联,后进东单路南之《北京晚报》。工作地点没离开长安街,工作范围没离开出报刊,工作内容没离开爬格子,工作目的没离开心底的一份热爱。 目录 序 美真兼得“煮清香”/彭俐 辛丑顾曲 十月初二秋雪有感(古风) 半百自题 上已 二月初四沙尘暴里见早樱 二月初七霾中春 早春 正月廿八雾中登楼 水仙图 二月十六沙尘暴来袭 清明回乡祭祖 嘉兴月河古街 嘉兴月河 禅院赏春 扫地婆(古风) 疫中春访灵隐 三月初四沙暴来袭 西山晨游 京西周云端塔 三月初六大觉寺饮茶 三月初七佛寺丁香 三月初八咏杨絮 访嘉兴塘汇 三月十七访田庄村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同仁巧遇京西五色岩 月季 贺霍雷兄五十六寿(排律) 四月初十书屋茉莉初放 六月初二雨中忆旧 六月暮雨行吟 游嘉兴运河 0梦中思(古风) 中秋思亲感赋 如梦令·暗夜 将晚秋雨初霁 晨游偶得 无题 枕上吟得 …… 庚子幽叹\t 己亥春绪 戊戌逸兴 丁酉秋思 丙申心语 乙未踏歌 甲午面海 癸巳行吟 壬辰闲情 辛卯观澜 庚寅怀古 行吟歌赋 代跋 青山相待 白云相爱,天人无碍 得大自在/唐萌 序言 周家望的旧体诗,二十 多年来,时常读到。他饶有 兴味地写,我饶有兴趣地读 。我们既是一个单位的同事 ,更是彼此欣赏的诗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应如是”,诗中情,略相 似。十三年前,他的第一部 诗集《茶月诗情》出版,喜 读之余,我便在《北京晨报 》的副刊上,以《茶香月明 家望诗》为题,向爱诗的朋 友们推介了这位颇有才气的 行吟诗人。2022年中秋之 际,家家欢乐,尽望明月, 天地一片澄明,心中了无纤 尘,蓝夜无边,友情深湛。 当此花好月圆之夕,喜读他 即将付梓的第二部诗集《瓦 釜虫鸣集》,与2010年出 版的第一部《茶月诗情》相 比,诗意愈浓…… 家望是个“出头儿老”一 他自幼习旧体诗,忘情格律 ,痴迷平仄,苦吟不辍,小 有名气,大有所成。他曾对 我说,首都师范大学的王世 征教授、澳门大学的程祥微 教授、中国作协的陈建功先 生,是他学诗路上的“三盏 明灯”。在名师照灼之下, 家望的诗路温暖而明亮,得 以在正途上不断地追寻正果 。 诗人需要一个“有趣的灵 魂”,要有情、有思、有爱 、有想、有欲、有念、有喜 、有怒、有悲、有惊、有哭 、有笑……写诗,不是板起 脸来说教,不是堆起笑来献 媚,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东 施效颦,不是舍其本逐其末 ,不是逞其能炫其技,不是 寻章摘句老雕虫,不是佶屈 聱牙嚼蜡头。诗,失其真, 舍其美,不如不写。家望的 诗,美真兼得。在家望的诗 中,巧思妙趣时时闪现一“ 红云一捧秋山艳,紫气三分 曙色明”,紫砂壶之美跃然 !“泉淙琴次第,石暖鸟徘 徊”,似入唐诗之境。“人生 安好处,万里亦家山”,可 谓旷达之情直抒胸臆。“蜀 中多少农家子,庆幸秋风五 丈源”,是对正统史观的反 弹琵琶吗?“古心常向清宵 寄,枕上欣逢孟浩然”,神 接古人妙语,读之能不会心 一笑? 读唐诗有味,读家望诗 有唐诗味,其味高古;读宋 词有趣,读家望词有宋词趣 ,其趣翻新。 在此试举一例:千年虎 丘塔(建于北宋建隆二年, 即公元961年)何其有幸, 它自建成以来题诗代有才士 ,而此中脱颖者应有家望。 其诗《咏虎丘塔》(五言排 律)超拔之气沛然,使人引 颈翘首而感慨咨嗟—— 吴郡云岩塔,千年东北 倾。深林形在望,绝顶势峥 嵘。景自三层阔,风从八面 生。重檐接碧落,基莲座掩 黄英。云起身归隐,月来影 纵横。桥青石着程色,钟远 夜添声。古寺尘缘近,禅堂 世事明。山南灯火处,万点 映长庚。 …… 至于这位可敬的、古稀 之年仍愿自食其力的扫地婆 后事如何,家望自会一一告 知。我想说的是,这是21世 纪现代版的白居易《新乐府 》吗?白香山笔下的翁妪多 是悲剧形象,而家望叙写的 “扫地婆”,或许是一个更为 复杂的悲喜参半的文学人物 ,此中一脉相承的,是关注 底层百姓、关切民生的诗家 情怀。记得家望书房里曾撰 写过一副对联“窗外王维景 ;心头杜甫诗”,表达了诗 者即使生活在恬淡闲适之中 ,也仍心怀黎庶、心忧民艰 的士人心境。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 一首新诗,识字三天可也; 写一首形神兼备的旧体诗, 读书三十年或许不够。 这是因为旧体诗不仅仅 是古体韵文,还是数千年中 华古典文化、历史沿革、学 术传统、天文地理、典章制 度、思想信仰、民间风俗的 凝结与浓缩。不具备广博渊 深的学问功底,包括文学、 史学、哲学“三位一体”的丰 厚知识,就连读懂古人诗作 ——《诗经》《楚辞》,乃 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等都显得吃力,更不要说严 格遵照古典诗歌的格律来创 作。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 文学古董,仿佛琳琅满目的 精金美玉,我们要不断地在 内心擦拭它们,感悟它们。 这还不够,还要尽己所 能不断地创造出崭新的珍贵 物件来,才能对得起祖先的 血脉传承。正是由于以上的 思考和想法,当我再读家望 诗集《瓦釜虫鸣集》的时候 ,自然会带着更加凝重的思 绪和更加敬佩的心情,也借 此向所有喜爱旧体诗词的中 外读者朋友致敬! 作者系北京日报社高级 记者,诗人、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