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的编撰,拟在较为集中地展现中越书籍交流研究目前已具备的学术基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从书籍分类的角度看,这部论著所收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从书籍交流的方向看,既有中国书籍在越南的传播研究,也有流传至中国的越南书籍研究,力图展现名副其实的中越书籍“交流”;从书籍的文化属性看,既有在中越精英阶层流动的,属于雅文化构成部分的四部经典,也包括曾在庶民阶层里传播的通俗典籍。从作者所在区域来看,则包括中国大陆、越南、文莱、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尽可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整个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目录 孝之本:越南绵裔皇子对《孝经》的诠释 现存最早的越南古代史籍 ——《大越史略》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从东亚视野论《性理大全》的意义:以韩国与越南的流传比较为中心 西学东渐与书籍交流:近代越南《新订国民读本》的欧亚旅程 接受、改编、创新:《三字经》在古代越南考论 求经、刊刻与传承脉络:汉文律藏在越南 ——以18世纪名僧性泉往鼎湖山求经为例 伪经和善书在越南的流传 ——以儒佛道三教与民间信仰的交涉为中心 越南诗歌总集的中国藏本:黄德良《摘艳集》考论 王实甫《西厢记》越南流传之考述 编后记 序言 以亚洲的历史眼光来看 ,从汉代起就逐步形成了 以中国为中心,包括越南 、朝鲜、日本、琉球等国 家与地区在内的汉文化圈 ,这个文明共同体一直持 续到19世纪。中国长期作 为汉文化发源地的中心地 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汉文 化广泛传播,是汉文化圈 两千来年最为重要的文化 现象。以书籍为载体的文 化交流则是这个文化现象 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因为中国对周边地区人类 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在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籍传 播来实现的。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 汉文化圈各国的书籍交流 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瞩 目的发展趋势,而历史上 中国与越南之间的书籍交 流研究又是其中亟需开拓 的部分。越南是使用汉字 历史最长的域外国家,自 古中越就有着极其密切的 历史、文化与政治关系。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设立桂林、南海、象郡始 ,“交趾”一名作为特定区域 的名称而被固定了下来。 秦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击 并桂林、象郡,统一了岭 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 立了范围包括现今两广和 越南部分地区的南越割据 政权。越南黎朝史家黎嵩 《越鉴通考总论》曾记载 赵佗“以诗书而化训国俗, 以仁义而固结人心”,《诗 》与《书》等儒学典籍很 可能在当时就已传入了南 越。唐高宗调露元年(679 )改交州大总管为安南都 护府,属岭南道,自此“安 南”作为越南的正式名称一 直沿用至清初。公元968年 ,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 ,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 式进入了独立自主时期。 宋开宝八年(975),宋太 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 从此中越两国建立了长 达千年的宗藩关系,直 至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殖 民地。在这段漫长的中越 关系史中,不仅有大量中 国典籍传入越南,深刻地 影响了越南古代、近代社 会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 、社会制度、宗教文化、 民族心理等,而且越南本 土产生的汉籍也通过各种 途径传至中国,成为中国 知识分子了解邻国越南的 重要媒介。基于上述背景 ,笔者于2020年申请了国 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中越书籍交流研究(多卷 本)”(20&ZD33)。从 近处而言,为了切实推进 项目的研究,从长远着眼 ,则为了在更大的范围下 推动越南古典学研究的发 展,从而完善整个东亚古 典学的研究体系,我们拟 出版一系列相关的学术著 作,本书《中越书籍交流 论集》即是其中的第一本 。这本书的编撰,拟在较 为集中地展现中越书籍交 流研究目前已具备的学术 基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代 表性研究成果。从书籍分 类的角度看,这部论著所 收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经 、史、子、集四部典籍; 从书籍交流的方向看,既 有中国书籍在越南的传播 研究,也有流传至中国的 越南书籍研究,力图展现 名副其实的中越书籍“交流” ;从书籍的文化属性看, 既有在中越精英阶层流动 的,属于雅文化构成部分 的四部经典,也包括曾在 庶民阶层里传播的通俗典 籍。从作者所在区域来看 ,则包括中国大陆、越南 、文莱、日本、台湾等国 家和地区,尽可能较为全 面地反映整个学术界的研 究成果。 …… 现收藏于浙江图书馆古 籍善本部的《摘艳集》是 一部稀见的越南诗集。这 部书由黎朝黄德良编纂, 是继《越音诗集》之后产 生的第二部越南古代汉诗 总集。《摘艳集》浙图藏 本是除越南汉喃研究院所 藏版本之外,唯一在越南 本土之外发现的珍稀抄本 。拙作《越南诗歌总集的 中国藏本:黄德良(摘艳 集〉考论》通过广泛爬梳 中越史料,全面分析、校 勘中越所存版本,对浙图 藏本的编者和跋文作者、 流传与递藏、版本价值等 进行了探讨。文章考证出 ,这部书籍由越南使臣、 黎朝著名学者黎贵惇携带 入清,他在从中国返回越 南的旅途中为此书撰写了 一篇越南藏本所没有的跋 文。在完成跋文写作的次 日黎贵惇与时任广西太平 府知府的中国藏书家、天 津水西庄的第二代主人查 礼相会,《摘艳集》因此 被迻录收藏,从而开启了 它在中国辗转流传的历程 。从中越书籍交流的承担 者来看,越南使臣无疑是 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他 们不仅对中国书籍传播于 越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是越南汉喃古籍 传至中国的重要桥梁,而 《摘艳集》传入中国的过 程,再次印证了这个论断 。 越南阮朝的官方目录有 一个显著区别于明清书目 的特点,即不排斥通俗小 说、戏曲等俗文学典籍。 从书籍交流的角度而言, 这也是具有越南本土特色 的方面。不过,学术界对 于中越两国通俗文学典籍 的交流,目光仍聚焦于小 说这一文体,胡志明市人 文社科大学阮黄燕博土的 《王实甫〈西厢记〉越南 流传之考述》,是为数不 多的对中国戏曲经典在越 南的流传作全面且又细致 考述的研究论文。文章指 出,《西厢记》最迟在 1743年就已经传入了越南 ,并在越南上层文人雅士 之间传播。20世纪前,《 西厢记》在越南主要以词 语、典故等形式出现在越 南文人的喃文作品中,还 出现了通过改编方式产生 的喃传《西厢传》。20世 纪以来,随着越南翻译热 潮的兴起,不仅出现了《 西厢记》的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