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初期儒墨比较思想研究(以梁启超新文化阵营学衡派为中心)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吴晓欣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在梳理梁启超、新文化阵营和学衡派墨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其对儒墨关系的态度,并结合时代环境的特殊性和各自学术立场的不同探讨其儒墨比较思想的异同,最后由儒墨的比较扩展到中西文化的比较。梁启超的墨学研究前后跨越近二十年,其对墨学的态度颇为复杂和多变,这与他不同时期对儒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新文化阵营将墨学视为批判封建儒学和引入西学的手段,虽曾激烈批孔非儒,却没有彻底否定原始儒学的核心要义。学衡派作为新文化阵营的对立方而存在,但其最终目的并非推翻墨学,而是在捍卫以孔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时也承认墨学的价值。虽然三者的儒墨比较思想有所区别,但在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上达成了共识,这对于新时代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思想借鉴。 作者简介 吴晓欣,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研究范围和对象及选题意义 二 20世纪初期儒墨比较思想研究综述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以前的儒墨比较思想 第一节 儒墨并存: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墨关系论说 一 儒家视域中的墨子:孟、荀论墨 二 墨家的非儒与批孔 三 道、法、杂家视野中的儒墨关系 第二节 尊儒抑墨:儒学大一统下的儒墨关系论说 一 两汉:儒墨并举、孔墨同称 二 唐宋:儒学统制、墨学受创 三 明代:墨学盛行、儒学主导 四 清初:儒学专制、墨学低沉 第三节 融墨于儒:墨学复兴时期的儒墨关系论说 一 乾嘉墨学复兴时期的儒墨比较思想 二 “孔墨相用”说在清代后期的发展 三 “西学墨源”说引发的儒墨、中西比较 第二章 “变”与“不变”:梁启超的儒墨比较思想及其内在理路 第一节 梁启超儒墨比较思想的基本概况 一 关于梁启超学术思想阶段的划分 二 梁启超儒墨比较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 梁启超儒墨比较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梁启超对儒墨之“爱”的比较 二 梁启超对儒墨之宗教的比较 三 梁启超对儒墨之“利”的比较 四 梁启超对儒墨之政术的比较 第三节 梁启超前后期墨学研究的不同及其成因 一 梁启超前后期墨学研究之不同的表现 二 梁启超前后期墨学研究之不同的成因 第四节 以儒为本:梁启超儒墨比较思想的内在理路 一 关于梁启超前后期儒墨比较之立场的讨论 二 儒墨比较思想中所见梁启超的儒学立场 三 梁启超学术思想的演变及其儒学情结 第五节 梁启超儒墨比较思想之评价 一 梁启超思想中的“变”与“不变” 二 梁启超学术研究中的比较方法 第三章 新文化阵营的儒墨比较思想:重审“抑儒”与“反传统” 第一节 新文化阵营墨学研究热潮的缘起 一 西方文化的挑战 二 儒学发展的困境 三 墨学提供的出路 四 前期学者的影响 第二节 新文化阵营墨学研究的关注点 一 救亡图存的需要 二 批判专制的依据 三 融合西学的前提 四 引入新说的媒介 第三节 新文化阵营儒墨比较的四个维度 一 儒墨立论根基的比较:专制与平等 二 儒墨具体学说的比较:以仁爱和兼爱为例 三 儒墨哲学方法的比较:胡适的“实证主义”研究视角 四 儒墨与西学之关系的比较:背离与契合 第四节 重审新文化阵营的“抑儒”说 一 新文化阵营对“儒学”“孔子”之意涵的分层认识 二 新文化阵营的“还原儒学”说 三 “尊孔复辟”背景下新文化阵营的“反孔非儒”说 第五节 重审新文化阵营的“反传统”说 第四章 学衡派:新人文主义视域下的儒墨比较思想 第一节 学衡派治墨之概况 一 学衡派墨学研究的背景 二 学衡派墨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和论著 第二节 学衡派儒墨比较思想的立论根基 一 孔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 二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第三节 学衡派论儒墨之异同 一 极端派:崇儒抑墨 二 缓和派:儒墨各有所用 第四节 学衡派的“兼爱”诠释与儒墨比较 一 儒墨难以调和:柳诒徵对墨家兼爱的批评 二 缓和儒墨对立:对孟子批评对象的界定与兼爱之内涵的诠释 第五节 学衡派论《墨子》要旨及其对中西比附研究思路的批评 一 20世纪初期墨学研究的主流方向 二 学衡派对主流墨学研究方向的批评 第六节 学衡派儒墨比较思想之评价 一 学衡派对墨学的批评:手段而非目的 二 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三 由“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看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 四 对学衡派“中正之眼光”的质疑 第五章 20世纪初期儒墨比较思想之反思 第一节 儒墨的问题 一 对儒学的态度:殊途同归 二 对墨学的态度:各有所用 第二节 文化的问题 一 梁启超:由中西文明“结婚论”到“化合论” 二 新文化阵营:西学的输入与中西文化相发明 三 学衡派:“昌明国粹”基础上的“融化新知” 结语 论墨评儒、中西融合:20世纪初期儒墨比较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一 20世纪初期儒墨比较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 20世纪初期儒墨比较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清代乾嘉时期,墨学得 以复兴。进至20世纪,西方 文化的涌入促使墨学研究进 一步繁盛。其时,关于墨学 与西学、墨学与儒学以及儒 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成为学 者治墨过程中的关注点,他 们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 较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寻 求理想的出路。儒墨的比较 是学者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范围之内对其构成要素的认 识和反省。他们充分意识到 ,未来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中 西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这必 须以承认中国固有文化的内 在价值为前提。可以说,20 世纪初期的儒墨比较思想虽 然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但 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中西两种 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中国 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 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梁启超、新文化阵营和 学衡派同时活跃在20世纪初 期的中国思想界,他们的根 本任务是在中西文化相互碰 撞与交流的时代背景下为现 代新文化的发展探寻切实可 行的途径。儒墨的比较,作 为重审中国传统文化之价值 的重要手段,分别得到了他 们的重视。本书即以20世纪 初期梁启超、新文化阵营和 学衡派的儒墨比较思想作为 研究对象,进而由儒墨的比 较扩展到中西文化的比较, 借此把握这一时期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对20世纪以前中 国历史上的儒墨比较思想进 行梳理,旨在为20世纪初期 儒墨比较思想的研究做铺垫 。儒墨之间的对立关系初步 形成于战国时期孟、荀的批 墨以及墨家的非儒和批孔。 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随着 朝代的更替,关于儒墨的比 较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 、杂基于各家的学术立场分 别对儒墨关系做出了评说, 这时的儒墨比较思想是诸子 百家自由竞争的表现。自西 汉初儒学确立了在思想界的 统治地位,墨学便随之走向 了衰微,尤其经过宋代理学 家对儒学道统的捍卫,墨学 更是日渐消沉。在此期间, 虽然偶有学者站出来为墨学 辩护,但终究无法抗衡儒学 正统的权威。清乾嘉时期至 19世纪末,墨学虽得以复兴 ,韩愈的“孔墨相用”说被时 人重新关注,“西学墨源”论 者也将目光集中投向于墨学 ,但他们同样未能脱离儒学 正统的束缚。 第二章围绕“变”与“不变” 这一组关键词对梁启超的儒 墨比较思想进行重点考察。 梁启超的墨学研究有前后期 之分,且前后期相距近二十 年,时代环境的不同以及梁 启超人生经历的变化导致他 在这两个阶段的墨学研究呈 现出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对 《墨经》的处理方式,还是 对兼爱、天志、明鬼等学说 的评价,梁启超的观点均发 生了变化。这是梁启超思想 中“变”的一面。梁启超虽然 在儒墨的比较中对儒家的命 定论做出批评,还在引入西 方资产阶级学说的过程中对 儒学的专制性有所攻击,但 他始终没有偏离儒家的基本 立场。这是梁启超思想中“ 不变”的一面。虽然一生都 与儒学相“纠缠”,但在不同 的时期,梁启超对儒学的理 解有所不同,其经历了从“ 保教”到儒家人生哲学的回 归。这又是梁启超思想中“ 变”的一面。 第三章对新文化阵营的 儒墨比较思想进行考察,借 此重审后世流行的“扬墨抑 儒”和“反传统”两种评价。 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吸收西 方文化是摆在新文化阵营面 前的急迫任务。在他们看来 ,一方面,儒学的专制弊端 成为引入西学的严重阻碍; 另一方面,墨学与西学的相 通性为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出路。基于此,他们在儒墨 的比较中一致地偏向了墨学 。他们认为儒墨在立论根基 上存在专制与平等的区别, 而仁爱与兼爱也就相应地成 为专制与平等的象征;在哲 学方法以及与西学的关系上 ,儒学都明显逊色于墨学, 这便是“扬墨抑儒”说的由来 。实际上,新文化阵营对儒 学采取了分层处理的方式, 他们所批判的只是作为复辟 帝制之手段的封建儒学,而 非原始意义上的儒学。他们 既没有彻底否定儒学,又宣 扬同为传统文化构成要素的 墨学,由此,“反传统”之说 自然无法成立。 第四章对学衡派的儒墨 比较思想进行探讨,由此把 握他们的中西文化观。学衡 派坚决捍卫以孔子为中心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同时期出 现的“右墨而左孔”的学术思 潮予以强烈反驳。在儒墨关 系的处理上,学衡派成员的 观点有极端与缓和之分。极 端者力陈儒墨的不同并且崇 儒抑墨;缓和者虽以儒学为 本,却承认墨学的相应价值 。具体到“兼爱”的评价上, 极端者坚持孟子的辟墨立场 ,对兼爱予以彻底的否定; 缓和者则将孟子的批评对象 限定为墨家后学,而肯定兼 爱的原始要义。实际上,学 衡派的目的并非推翻墨学或 排斥外来文化,而是通过墨 学这一桥梁对新文化阵营处 理儒墨、中西之关系的不合 理方式做出批评。“昌明国 粹,融化新知”的创刊宗旨 也可表明,学衡派同样致力 于新文化的发展。从这一点 来看,他们与新文化阵营的 初衷又是相通的。 第五章旨在对20世纪初 期的儒墨比较思想做一个深 层的反思。其一,是儒墨的 问题。梁启超、新文化阵营 和学衡派虽然对儒学的处理 方式各具特色,但最终在承 认儒家人生哲学的价值上达 成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