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御医养生智慧
分类
作者 赵阳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越来越庞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不过这个医院是只为少数皇宫贵族服务的。在这个组织中,御医也进一步有了更细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专为皇上诊脉的,有采药制药的,有尝药的,还有负责记载处方、整理档案的,本书所要披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生活。

内容推荐

御医,他们不是普通的医生,他们诊断的也不是普通的病人,而是比他们尊贵百倍的皇上、皇后、太后以及皇子、皇妃……,也许这就是他们职业的独特性,翻开冗长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各朝各代都有关于宫中医事的记载,这些事件的主角就是这些给帝王治病的御医们。

不论每个御医的历史足迹怎样,这个群体在历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试图从史料中搜索出他们的蛛丝马迹,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把他们的经验展现给今人,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特殊的人群,了解他们生活的全景。同时,本书也力求着眼于精选一些养生、保健及美容的心得,让这些尘封已久的宫中秘方能够古为今用,对今人有所借鉴。

目录

先秦

御医制度

 医巫共舞,御医始叫“疾小臣”/3

 医生分四类,食医地位高/3

延伸阅读——《周礼·天官》原文选读/4

 考核分五等,论功行赏/4

御医故事

 神医扁鹊死于御医毒手/5

 神通各显,法无常规/6

延伸阅读——《左传·成公十年》原文选读/7

秦汉

御医制度

 拿着药囊上朝的秦代御医/11

延伸阅读——《史记·刺客列传》原文选读/12

 汉代出现了第一位女御医/13

 东汉开始设立专门的尝药制度/13

 汉代的药品管理已成体系/13

御医故事

 小女舍身救父,御医妙术得传后人/14

养生贴士——从面色判断五脏健康状况的五色诊法/14

 女御医施毒手加害皇后/15

方药解析——中药附子是孕妇绝对禁用的/16

 郭玉体会的御医“四难”/17

三国两晋南北朝

御医制度

 北周御医职位划分最细/21

 太医博士执掌医学教育/21

 御医主持官修医书工程/21

御医故事

 发明寸口切脉法,细分24种脉象/22

 徐氏家族——名医辈出的御医世家/23

延伸阅读——《南史-列传二十二》原文选读/24

 能言善辩的乖巧御医/25

养生贴士——关于智齿的医学知识/26

 惨遭杀戮的御医们/27

养生贴士——“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28

 敢下猛药、敢说真话的御医姚僧垣/28

方药解析——“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辩/29

 碑文居然是医书/30

养生贴士——《褚氏遗书》养生箴言/30

 一脉知生死,一脉知男女/31

 为皇帝炼丹的“山中宰相”/31

养生贴士——《养性延命录》养生精髓/32

隋唐五代

御医制度

 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三足鼎立/35

 太医署——御医人才的培养基地/35

 尚药局——直接为帝王服务/36

 药藏局——专为太子的保健机构/36

 医疗管理制度执法严苛/36

御医故事

 看画看冰疗隋炀帝燥热顽疾/38

 钻研病因的太医博士/39

方药解析——杏仁五味蒸羊肉/39

养生贴士——自我按摩风池穴好处多多/40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主要出自御医之手/40

 李世民御驾探望百岁御医/41

 熏蒸疗法解决吃药难题/42

延伸阅读——《旧唐书》中许胤宗治愈柳太后中风的记载/43

 为治病敢把皇上扎出血/43

养生贴士——放血疗法和百会穴/44

 因病学医终成百岁药王/44

延伸阅读——关于“悬丝诊脉”的真伪/45

养生贴士——“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秘诀/46

 漂亮公主引致御医史上的最大惨案/46

 武则天时代的御医三杰/47

方药解析——备急■衣香方加味令面白如玉方/48

 一语中的受宠,一丹献错遭砍/49

延伸阅读——《隋书·列传四十三》原文选读/49

 一代女皇的长寿保鲜绝招/50

养生贴士——中药益母草的保健小知识/51

方药解析——大豆煎 红玉膏 药澡豆太平公主面药 驿马丸红白散/51

宋代

御医制度

 最高领导是翰林/55

 太监管着御药院/55

 太医局专司教育/56

 学医要经“三舍考选法”/56

 宋朝皇帝勤学医/57

养生贴士——宋徽宗《圣济经》中的饮食调养法/57

 宫中生育也有序/58

御医故事

 自己给自己治病的御医/59

方药解析——钱乙创制的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60

 针灸铜人诞生,针灸考试扎铜人/60

 做了武官又做御医/62

 从来不看医书的御医/62

 道士领皇命,还俗编医书/62

养生贴士——《太平圣惠方》中正确服用中药的方法/63

 皇帝下诏御医主编的两部方剂巨著/63

方药解析——四君子汤 藿香正气散/64

 “民间御医”偏方治大病/65

方药解析——粉黛散/65

 治病有功不忘谢扁鹊/66

 不做御医留美名,却做奸臣乱朝政/67

方药解析——补肾壮阳中药——淫羊藿/67

辽西夏金元

御医制度

 辽帝喜欢汉医治病/71

 西夏王看病求助邻国御医/71

 金代汉族御医备受歧视/71

 元代太医院院使官阶高达正二品/72

 考医也要“科举试”/72

御医故事

 既给皇上治病,又帮皇上治国/74

方药解析——御前洗面药 皇后洗面药 仙方刷牙药 三圣膏/75

 忽思慧——中国元代的“大长今”/76

方药解析——羊肾韭菜粥/76

方药解析——茄子馒头/77

养生贴士——《饮膳正要》中的食物相克观点/77

养生贴士——《饮膳正要》中的养生观点/78

养生贴士——《饮膳正要》中的食物中毒解毒观点/79

御医制度

 太医院围着皇上转/83

 南北两院制,北院握大权/83

 御药房里三件事,件件要命/84

 后宫医疗各就各位/85

 一代为医,代代为医/86

 御医选拔三条路:考试、推荐和捐钱/87

 好药源源上贡,香料最吃香/87

方药解析——容颜不老方/88

 御医故事

 先关御医再吃药,用药见效才放人/89

延伸阅读——《明史·列传一百八十七》原文选读/89

方药解析——使药——甘草/90

 三朝得宠,不被治罪反升职/90

养生贴士——芹菜/91

 无心插柳却平步青云的御医/92

 救了皇上的命,吓死自己的命/93

 一书写就针灸十大真经/94

养生贴士——节气灸/95

 从古代秘籍中发现的灵感/95

 出白宫廷画师之手的药物宝典/96

 太医院里两对父子兵/97

延伸阅读——《万病回春》原文选读/98

 古墓再现尘封五百年的御医身世/99

清代

御医制度

 昔日太医院,今日大杂院/103

 成为御医需经十年考级修炼/104

 御医出诊环环相接,事事都要记录在案/106

 御药房越建越多/108

 四个渠道进御药,药房藏有“美国头痛膏”/108

 宫中风行没病要请“平安脉”/1 10

方药解析——仙药茶琼玉膏/111

御医故事

 皇上御医共推“治痘工程”/112

养生贴士——茯苓和茯苓饼/112

 洋御医迷倒康熙帝/113

延伸阅读——白晋《康熙帝传》原文选读/114

 客串御医也上瘾/115

养生贴士——坐汤康熙对坐汤之法的评价/117

养生贴士——康熙的养生之道/117

 饱受磨难的“京中第一好医官”/118

方药解析——孩儿茶/118

 乾隆爷长寿办法最多/119

养生贴士——药酒的小知识/121

 临终脉案,记录死亡的最后关头/122

方药解析——生脉饮/123

 同治最后的三十七天/123

 从御医医案解密隆裕皇后和珍妃的病情/124

方药解析——漱口方刷牙散/125

 瀛台十年,看病近千次/126

 给“老佛爷”看病不能察言观色/128

 进宫给慈禧看病,出宫写日记披露/129

方药解析——二至丸朱砂安神丸/131

 慈禧长寿四部曲/131

 头发成心病,御医招数多/133

 老年慈禧疾病一波接一波/134

试读章节

小女舍身救父,御医妙术得传后人

淳于意是西汉时期的名医,他在年少时十分喜欢医术,曾跟随公孙光和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还将黄帝、扁鹊的《脉书》传授给他,并教其五色诊法。淳于意学成出师后一直云游四方为人治病,由于他医术闻名,所以经常被请到宫中为王侯贵族治病。

汉文帝刘恒时,淳于意因为得罪了权贵,被抓到长安问罪,依照当时的法律,淳于意所犯的罪是要被处以残酷的分解肢体的肉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在押解他去长安的路上,女儿们哭送父亲,这一哭让淳于意心烦意乱,仰天长叹道:“为什么偏偏生的都是女儿,在这种时候,只知道哭,却没办法帮我去找找门路,唉,看来这回是死定了。”就在这时,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表现得非常勇敢,她坚持要跟随父亲到长安,希望能够有机会营救父亲。到了长安,缇萦给汉文帝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上书替父亲求情。她写道:“我父亲一生行医,兢兢业业,一直非常受人称颂。现在他虽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按律应该处以肉刑,但是人死了就不能复生,况且连肢体都要被切断,那么即使现在父亲想改过自新,也再没有机会了。我一个小女子,身份卑微,甘愿去官府做奴婢,来为父亲抵罪,只求皇上给父亲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汉文帝读后非常感动,最终赦免了淳于意,并且也没有让缇萦去做奴婢,汉文帝还下诏从此废除面部刺字、割鼻、断足等三种酷刑。缇萦的舍身救父令人钦佩,更可贵的是,因为她的英勇行为,使得淳于意的医术能够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汉文帝在赦免淳于意的同时,下诏让淳于意将自己治疗的各种病案整理上报,并且传授自己的医术,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病历记录——“仓公诊籍”。淳于意在诊籍中记录了给宫廷王侯及其家属、官吏、随从等诊病的25个案例,在案例中,详细记载了病患的姓名、职业、籍贯、病名、脉象、病情、治疗方法、所用药物、治疗效果等等,更值得称赞的是在这些病历中,他还毫不隐瞒地记录了治疗的效果,对于医治无效而死亡的,也会明确写明,并客观地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表现出一个医家科学严谨的诚实态度。

淳于意对于当时医学的另一个贡献是传授弟子。汉代时流行禁方,禁方是指由名医自己开发出来的具有非常功效的药方,这些禁方始终被掌握在少数的名医手中,必须传给自己的弟子。名医的弟子一般要经过拜师后,并向老师郑重承诺不会随便外泄,才可能得到老师的禁方。名医之间的各种禁方不会互相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医术的发展。淳于意也属其中一个禁方的代表流派,淳于意在学医时也得到了老师公乘阳庆的禁方,不过他没有秘而不宣,而是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一下子传给了六位弟子,由于跟随淳于意学习的时间不同,他们分别得到了淳于意的部分医术。比如临淄的宋邑跟淳于意学了一年多,淳于意教授给他诊五脏之脉的方法。之后济北王又派遣他的御医高期、王禹跟淳于意学习经脉术。菑川王时又收冯信为徒,教授了论药法,定五味及和剂汤法等等。另外还有一个徒弟杜信,跟他学习了两年的脉学。后有临淄的唐安来学五色诊法等,还没有完全学成,但是由于也算是淳于意的高徒,所以回去后齐王也让他做了身边的御医。淳于意是秦汉时期有记载的收徒最多的人,他的医术和医德都令人钦佩。

女御医施毒手加害皇后

淳于衍是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不过这个本来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医,却因为利欲熏心而丧失了医德,最终成为在中国御医史上一个让人唾弃的医生。

史载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许广汉的侍卫,他有一个女儿叫许平君。许广汉本来在宫中混得不错,有一次不小心把别人的马鞍放在自己的马背上,违反了宫廷的规矩被罚宫刑,做了太监的许广汉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仍然还是受到重用。但在一次宫中政变平定后,许广汉奉汉昭帝之命搜查叛乱者的证据,因为失职再次受罚,这次被遣去掖庭服役三年。汉武帝“巫蛊之祸”时,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才刚出生几个月就被打入牢狱,之后汉昭帝即位,赦免了刘询,刘询也被遣到掖庭,许广汉和刘询在掖庭结识,并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了落魄的刘询,不曾想时来运转,昭帝死后,刘询竟然成了帝位继承人,而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也因此成了皇后。

许皇后被册封后,遭到当时权臣霍光的夫人显的嫉恨,显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于是在许皇后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打起了坏主意,当时淳于衍正好被选入宫中做女御医,专门侍奉怀有身孕的许皇后。淳于衍的丈夫在宫廷里做侍卫,地位低下,而淳于衍认识显,两人关系还不错,所以她的丈夫就托她向显求情,让显在大将军前为自己美言两句,好得到升职。淳于衍见到显之后提出了请求,显一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说这件事情很容易,她肯定帮忙,接着她又对淳于衍说,正好我也有一件事情想拜托你来做。淳于衍赶忙问是什么事情,显说,是想让你帮助我的女儿,这件事只有你能帮得上忙。这几天许皇后身体虚弱,御医们肯定要给她开一些补药,如果你能在皇后的药里下毒,皇后死后,我女儿就能被封作皇后了,以后肯定让你享尽荣华富贵。淳于衍听到显的一番话,刚开始也吓得半死,她推说,药是和其他御医一起煎的,而且也得有人先尝之后才能端给皇后,根本没有办法下手。显又说,这件事如果想做就肯定能成,再说有我丈夫霍将军做后台,谁敢拿你怎么样?就怕你不敢做。淳于衍在显的威逼利诱下只好答应,她把一种毒性很强的草药附子捣成碎末,进入宫中,在给许皇后喂药的时候,偷偷把附子和其他药丸混到一起给许皇后喝下,许皇后喝了之后感觉头又胀又痛,就问淳于衍药是不是有问题,淳于衍敷衍说怎么可能有问题呢,都是御医们一起开方制的药,不久许皇后就中毒身亡了。

许皇后死后有人上书御医服侍皇后不利,把淳于衍和其他御医都抓了起来,显怕事情败露,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丈夫霍光,霍光虽然也埋怨夫人做事莽撞,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帮着一起隐瞒,于是他向皇上求情赦免了淳于衍及其他御医。此事过后,霍光的女儿也顺利地当上了皇后,而淳于衍则得到显的很多赏赐,过起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霍家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诛灭九族,淳于衍阴谋毒害许皇后的事情也就此暴露,因此也招致了杀头的厄运。

郭玉体会的御医“四难”

郭玉在东汉汉和帝时担任太医丞,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医学家。郭玉的师祖是一位医学隐士,在四川涪水一带以钓鱼为生,世人称为“涪翁”,他以行乞为生,遇见患病的人,就会出手相救,最出众的是针灸和砭石治疗,常常是一针就见效。曾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后来程高拜涪翁为师,学成后也成为一代名医,郭玉早年拜程高为师,从程高那里学到了辨别三阴三阳的脉象,研究用阴阳变化来诊断治疗的方法。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出土了一件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径路,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针灸木人出土地就位于涪江之畔,即汉代的涪水,专家分析这套针灸木人很有可能是涪翁这个流派传授医术的教具。

郭玉非常擅长诊脉,做太医丞以后,给皇帝及宫中贵人们治病都非常有效。有一次,皇上想试试郭玉的诊脉技术到底有多厉害,派人把郭玉召来,说要让他给宫里的宫女诊诊脉,皇上命人找来几个妃子,又在宫中找了一个手很像女人的男子,让他也混在宫女中,他们都伸出手让郭玉来诊。郭玉一个个把脉之后,就抓住那个男子的手说,脉有阴阳之分,这个人的脉象异常,不像是女人。郭玉精准的诊脉,让皇上赞叹不已。

郭玉在医术上的高明毋庸置疑,不过有时候在为贵人治病的时候,却不能很快获得疗效,有一次,皇帝让生病的贵人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叫郭玉到一个简陋的住处去给他治疗,结果,郭玉手到病除。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郭玉总结出“四难”,他说,给尊贵的人看病,由于他们地位高贵,我经常会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为他们治疗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自作主张而不信任医生,这是一难;他们经常忽视对身体的悉心保养,这是二难;他们身体赢弱,不能承受药力,这是三难;他们又贪图安逸,不思劳作,这是四难。因为这四难,医生在给他们治病的时候就会缩手缩脚,不敢大胆治疗,而且害怕治疗不好引致自身的灾祸,所以治疗的时候比较保守,反而影响了疗效。可见,再高明的医生如果面对的是万人之君,都会产生心理压力甚至是恐惧心态,而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这恐怕是每个御医都难以避免的心理障碍。

郭玉所师承的,也是当时禁方的一个流派。不过他在宫中一直做太医丞直到老死。郭玉没有传授弟子,而且也没有著作传世,这个禁方的流派也就后继无人了。

P14-17

序言

御医,他们不是普通的医生,他们诊断的也不是普通的病人,而是比他们尊贵百倍的皇上、皇后、太后以及皇子、皇妃……,也许这就是他们职业的独特性,翻开冗长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各朝各代都有关于宫中医事的记载,这些事件的主角就是这些给帝王治病的御医们。

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越来越庞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不过这个医院是只为少数皇宫贵族服务的。在这个组织中,御医也进一步有了更细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专为皇上诊脉的,有采药制药的,有尝药的,还有负责记载处方、整理档案的,本书所要披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生活。在御医中还有一群人,他们不是太医院里的御医,他们有的已经是朝中官员,有的是在民间行医,由于他们出色的医术被世人传颂,皇室因此经常会请他们给自己治病,他们是皇帝钦点的御医,通常这群“钦点御医”治愈的都是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段都非同一般,其中许多医案都成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御医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皇帝的安危,因此即便他们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们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也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诊治失误,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这些荣华富贵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御医的命运,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光明还是黑暗,他们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的。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那种光怪陆离的御医生活,他们有采取中庸之道,不求治好,但求治不死的;有卷入政治纷争,为一己之利,不惜施下毒手的;有为了医好帝王的病不惜以自己性命做赌注的;也有正直不阿,敢于直言的;有与帝王结为莫逆之交的……这些故事,让人看着或感动,或惊叹,或憎恶,或怜惜,或无奈,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编织了这样百感交集的生活,留给我们今天卷案沉思……

御医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那些值得借鉴的珍贵医方,在今天高科技的医疗技术下,有些可能已经被摒弃,但是还有很多在保健养生美容方面的中医之道,仍然是今天所推崇的。古代医疗技术虽然落后,但是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医家也会倾尽全力为皇帝保养,于是也有了很多长寿的皇帝,这是现代人都望尘莫及的,今天我们能够有幸看到这些秘而不宣的宫廷秘方,从中获取有益的保健知识,也要感谢那些在治病救人过程中,不忘整理经验、著书留存后世的御医们,这些珍贵的资料也让我们能够得以与之更亲密地接触。

不论每个御医的历史足迹怎样,他们留下的是美名还是臭名,但这个群体在历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试图从史料中搜索出他们的蛛丝马迹,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把他们的经验展现给今人,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特殊的人群,了解他们生活的全景。同时,本书也力求着眼于精选一些养生、保健及美容的心得,让这些尘封已久的宫中秘方能够古为今用,对今人有所借鉴。由于时间的仓促,作者本人也非从事医学专业,因此本书可能还有很多遗漏、不妥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赵阳

乙酉年岁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