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幅画的细节中隐藏着作者试图传递的私人密码。这些密码呈现的丰富信息是画家对细读之人的“回报”,它悄悄影响着观者与画面的互动以及对它的理解。通过细节把握绘画可使惯性思维中不为人所见的信息显露出来。
一个脱离了原先画面、独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细节,可以引发人们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怀疑:它们是什么?为何出现在这里?本书即是著名艺术史家阿拉斯从细节角度“破译”大师之作的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达·芬奇到马奈,从中世纪教堂到布面油画……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从“近处”着眼的西方绘画史,作为回报,那些于近观处闪闪发光的细节也会给读者带来顿悟般的“惊奇之感”。
作者简介
达尼埃尔·阿拉斯,1944年生于阿尔及尔,2003年卒于巴黎,是西方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早年就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后曾为罗马法国学院成员,并担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研究部历史及艺术理论中心主任。阿拉斯的研究以绘画为主,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作品;此外,他也关注17世纪的荷兰画派及18世纪的法国绘画,并在晚年展开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著作包括《细节:为了建立一部靠近绘画的历史》《矫饰主义的文艺复兴》《莱奥纳多·达·芬奇:世界的节奏》《意大利的天使报喜图》《安塞姆·基弗》《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绘画史事》《拉斐尔的异象灵见》等。
目录
导读
前言问题
引子“对我那样做吧”
第一部分 画面的象征标志
第一章 矛盾
现代人的拒斥
细节一:透纳的贝壳
古典主义规范
关于“如画”的闲谈
细节二:利百加的骆驼
有罪的乐趣
细节三:使徒的脚
上帝与细节
虔修行为
细节四:基督的受难行头(ArmaChristi)
细节的宗教
第二章 画面机制
征服细节
细节五:苍蝇
掌控逼真度:真实的细节
描绘外观:对细节的需求
奢侈性细节
描述细节
翔实的记述
挑选细节:艺术的尊严
《论绘画》,1435年
重新找到的概括
曼特尼亚的工作
细节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的崇高地位
细节六:圣塞西尔(sainteCecile)、管风琴和颈窝
细节的学问
学院传统
以细节为单位作画和画家的分工
17世纪的荷兰
绘画意义上的种种真实
再现的象征标志
画面-机器
细节-标志
第二部分 崩塌的画面
第三章 悖论
从象征标志到画面的顶峰
细节的双重崩塌
碎裂成块的画面
“崩塌的”观者
细节的时刻和属于绘画的事件
细节七:关于风景的题外话和目光的漫步
摇摆
穿透和覆盖
图像性魔力
绘画性魔力
局部的覆盖性
关于几块布料的题外话
丧失理智的画面
第四章 隐秘性
两张面孔
细节八:女织工的一根线
画面中的画家
细节九:特别的签名
个人情感投注
幽默
自画像
肚脐眼
欲求的认真之处
细节十:库尔贝细节中的忤逆
理解力的沉默
尾声寓言
艺术史家和捕鼠器
秃鹰、老鼠和蛇
秃鹰
老鼠

在《乡村订婚仪式》的边界
序言
本书的题目“细节”很容
易促使我们对它的内容做出
先人为主的判断。这样的判
断主要有两种:一种指向绘
画鉴赏;另一种指向艺术史
故事。这两种联想在当下的
环境中都颇为合理,市面上
流行的关于绘画的书籍不外
乎上述两个角度。
做出第一种判断,很可
能是因为我们还未曾翻开过
本书的法文首版。实际上,
《细节》首版只有口袋大小
,黑白印刷,图少且质量欠
佳。因此,本书不可能以品
评鉴赏绘画细节为内容。做
出第二种判断,则会让我们
在阅读本书时陷入深深的困
惑。《细节》的确从头到尾
都在讲故事,且讲得妙趣横
生。但是,每个故事的上下
文都在暗示我们,故事在此
处只是例子,用来证明或说
明作者的观点。本书的重点
并不在这些故事上。
事实上,作者已经在前
言中全面地介绍了本书的内
容和主旨,但他的每一句话
都带有大量的潜台词。在我
们对这些潜台词没有充分意
识和了解的情况下,作者的
介绍只能加重我们的困惑。
比如,作者一再表示无意书
写“一部细节的历史”,这句
话的出现一度让我十分不解
: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件事?
本书到底是从什么角度谈论
细节的呢?
关于以上问题,我们可
以从书中的一个文字游戏说
起。本书的法文标题“detail
”(细节)源自它的动词形
式“detailler”。它由词
根“tailler”和前缀“de”组成
。前者表示切割、截取,后
者表示以高强度、高密度的
方式进行。这两个意思合在
一起构成了这个动词最初的
含义:(为了销售的目的)
将大块的东西(尤其是肉)
切成零碎的小块。该词的一
个引申义是细致入微地审视
。此含义与观看绘画这个贯
穿本书的话题十分贴合。于
是,作者顺理成章地使用了
“de-tailler”(细-截)这
个词。但他故意在前缀和词
根之间插入连接号,以暗示
该词的原义,一语双关。这
个文字游戏很容易引发一种
想象:观者用目光从画面上
切下一块块细节,最终将画
面完全切碎。此类场面传递
了这样一个信息:观者的目
光落到哪里,哪里就自动成
为细节——有些细节存在于
观者的意识里。阿拉斯将这
种细节称为片断式细节,因
为它好比是观者用目光从画
面中截取的片断(dettaglio
)。
片断式细节常常被我们
忽略,因为它存在于意识层
面,没有可见的实体,而我
们更为熟悉的是另一种模式
下的细节,即画面上那些具
有再现性质的元素,比如角
落里的一只小动物或者它身
上的毛。这类细节让人想到
局部(particolare)这个概
念,阿拉斯将它们称为局部
式细节。无论有没有被注视
,它们都作为客观现实静静
地躺在那里。在本书中,阿
拉斯打破了人们一想到细节
就想到绘画作品局部的习惯
,但是在作者的逻辑里,片
断式细节才是重点,它与观
者的体验相接,而观看细节
的体验在作者眼中具有大量
值得挖掘的东西。对片断式
细节或者说“主观的”细节的
强调,恐怕是本书法语首版
不仅没有做成画册本,还把
插图印得很简陋的原因之一
。作者关心的是细节如何被
观者截取出来这个带有强烈
主观色彩,且不可见的过程
,插图对于读者的理解不仅
没有帮助反而容易构成干扰
。按照这个逻辑,作者本应
拒绝插图。但是为了说明自
己的研究必然涉及的具体问
题,作者又不得不求助于图
片。不知道这种状况是否在
当年令作者哭笑不得,但这
一情形确实激起了我们将之
命名为“阿拉斯悖论”的欲望

无论片断式细节还是局
部式细节,在本书聚焦的模
仿性绘画的框架内,又都拥
有两副面孔。一副让人看到
绘画材料,一副让人看到图
像。两者可以轻易地互相切
换,谁出现、谁消失既与创
作者的手法相关,也与观者
的意志相关,可以说是这两
种因素博弈的结果。处在绘
画材料这一显现模式下的细
节被作者称为绘画式细节,
而处在图像模式下的被称为
图像式细节。上述四种模式
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一个
细节可以同时是片断式和局
部式的,但不能同时是绘画
式和图像式的。
除此之外,上文提到的
围绕“detailler”展开的文字
游戏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投向细节的目光必然令画
面整体土崩瓦解。实际上,
由于人类视觉的有限性,一
个人无法同时看到整体和细
节,当他的注意力落在细节
上的时候,画面整体就会从
其视野中消失,反之亦然。
除了争夺目光,细节还同整
体争夺观者的观看距离。细
节小、整体大,细节就鼓励
观者无限地靠近画面,整体
则要求观者和画面保持一定
距离。这两种观看方式不能
同时存在。
……
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
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蒙
。它促使我们认识到三个在
当代极易被忽视的道理:一
个是观看及其体验不可替代
,通晓关于绘画的理论文字
不等于观看作品。绘画不可
言说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
。另一个道理是,观看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很多时候我
们以为自己看见了,其实什
么都没看见,因为我们只是
在“认读”,不是在观看。阿
拉斯对观看和看见的区分让
我们意识到,观看这件事需
要“学习”。第三个道理是,
绘画完全
导语
是艺术史,也是一部破译图像密码的探秘故事集!
如何get一幅画的真相?放大镜下的细节世界打开惊奇之门!
一场符号学家的解谜之旅,重新发现300余幅世界名画,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细节陈设,是画家的无心之举,还是另有隐情的窃窃私语?
一座书架上的美术馆,大开本全彩图文书,“颜控”必藏,跟着大师去看画,一次跨越17个国家的世界古典绘画巡游。
书评(媒体评论)
与阿拉斯的相识是缘分
,更是恩赐。对于阿拉斯来
说,这种恩赐发生在与作品
亲密接触——作品犹如新娘
,向新郎揭去面纱——的那
一瞬间。在鉴赏家于画作之
前陷于心醉神迷的沉默之际
,阿拉斯是试图用语言道出
沉默的第一人。于无声处听
出惊雷,需要的并非天赋,
而仅仅是翻开你眼前的书页

——李军
《细节》作为阿拉斯集
大成的力作,既有难能的独
一性,又妙在“之间”;在经
典与当代之间,在渊博与趣
味之间,在传统艺术史(安
德烈?沙斯泰尔)与现代符
号学(路易·马兰、于贝尔·
达弥施)之间,在整体与细
节之间一一因为阿拉斯的细
节,并不让人沉迷于其中,
而是瞥见新整体的可能性。
——董强(北京大学燕京
学堂院长)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当
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某幅绘画
的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局部
时,当“我们的智慧默不作
声”时,当我们的关注点不
再是表征时,观看的乐趣甚
至悖论便出现了。良善的上
帝与调皮的魔众,全都寓居
在这类“细节性观看”之中。
——王玉冬(广州美术学
院教授)
神乎其技,精彩绝伦!
这并非一部用细节拼凑的绘
画史,而是一部以细节为核
心的艺术哲学,关乎作品与
画家,更关乎观者与观看之
道。
——马凌
Malingcat@Douban(复旦
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精彩页
1938年,英国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伦敦出版了一本书,标题是“国家美术馆藏品中的100个细节”(Cent Details provenant des peintres de la National Gallery)。此书因其新颖的视角大获成功,以至于1941年人们又看到了它的续篇《一些新的细节》(Quelques Details de plus)。克拉克的想法简单而实际:利用当时大大改善的影像复制技术将自己的书做成视觉飨宴。书中的绘画细节因其在作者眼中的美感而被收录,因此反映出作者的品位。每个细节旁边的说明不禁让人想到“漫步于博物馆的两位绘画爱好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对话”。
上述著作切入主题的方式显然“不太正式”,但它们仍然表达了位绘画史专家的良苦用心。更仔细地观看画作,更专注地审视它们:这正是那些“展现绘画细节的图片”想要鼓励的行为。正如肯尼斯?克拉克着重指出的,这些印在书中的细节传达着他在面对自以为熟知的画作时所产生的“惊奇感”。在国家美术馆泡了整整7年,他才在《拉撒路的复活》(La Resurrection de Lazare)[图3]中“第一次领略到塞巴斯蒂亚诺(Sebastiano del Piombo)的风景那种简直让人无法接近的耀眼光辉”:“这位画家将罗马式艺术的形式与威尼斯的色彩相结合,因此他是17世纪古典主义风景画真正的发明者。”
这些被单独摘出来的细节向读者呈现着画作对“细品”之人的“回报”。这些“回报”无疑影响着观者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画面的理解:“对一幅作品的总体印象由一堆感受、联想、回忆和遐思构筑而成——某些东西是明确和外露的,而很多是隐蔽的,有些是可分析的,但大多数都超出了可分析的范围。”
因此,通过细节把握绘画这一研究方式可令通常情况下不为人所见的东西显露出来。一个脱离了原先画面、独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细节,无论长成什么模样,都是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质问;这些概念仿佛全是在“远观”时形成的。而近距离细看,我们竞能发现柯勒乔(Le Correge)作品中的某张面孔颇有18世纪绘画的风格,这位“完全超越了自身时代而从属于另一个时代”的画家令我们顿时“失去了定见”。相反,在委拉斯凯兹(Diego Velazquez)的《被拴于柱上的基督(基督和基督教灵魂)》(Le Christal a colonne[Le Christ et I'ame chretienne])[图4、图5]中,基督的头若作为细节被摘取下来,则拥有“某种巴洛克式的力量,仿佛出自贝尔尼尼(Le Bernin)之手”,但这一力量最终消失在整个身体“极度痛楚”的情状之中。总之,如实地讲述“自己在面对具体作品时的内心感受……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某些平时无法表达的想法”。
可以想见,对这些“惊奇感”和意外“回报”如此丰富的“倾听”(ecoute)理当引起绘画史家的关注。
本书以肯尼斯·克拉克不再新鲜的思考作为开篇之语,是因为这些思考同时也表明,细节对于艺术史家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体验”场所,它的次要性只是表面现象。细节性关系一旦进入艺术史家的视野,便会令艺术史的一系列经典问题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上述体验是此书的核心,它由这样或那样的细节引发的“惊奇感”支撑。这些细节或是在无意中被看见,或是逐渐被发现。它们的显现原本就令观者惊讶,更不用说此时的细节公然表现为对画面整体的偏离和反抗;其功能似乎是传达一种局部性信息,这一信息不同于——或者说无关于——作品的整体信息。观者从自己与“细节美”的关系中获取的快乐值得艺术史家考察。与从远处投来的目光不同,靠近画面的目光——用保罗·克利(Paul Klee)的话说,即为在绘画表面“啃食”的目光一能令某种感受浮出水面,这一感受的对象是藏在画面、画家内心抑或是作画行为深处的事物。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