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中国雕塑史论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殷双喜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汇集了知名美术史学者、批评家殷双喜对于美术、雕塑和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涉及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涵盖了个案研究、专题研究、雕塑史论和展览评论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国雕塑的全面和多维的视野和思考。 作者简介 殷双喜,江苏泰州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硕士;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 曾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水墨画)”(1993)、“美术批评家提名展(油画)”(1994)、“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2003,巴黎)等展览。曾任第11届、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2009,2014),“第6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评委会主席(2011),第55届、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评委(2013,2019),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2014),“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策展人(2015),“语言之在——第4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8)策展人。 出版专著《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2006)、《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2008)、《观看: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2》(2014)、《殷双喜自选集》(2014)。主编《吴冠中全集·第4卷》《周韶华全集·第7卷》《黄永玉全集·第2卷》、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年》(分卷副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选》(2016)等。目前正参与王朝闻任总主编、邓福星任副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的写作,担任新中国雕塑部分的主撰稿人。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雕塑史论 开放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概述 深化与拓展——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反思 蓦然回首——半个世纪的足迹 国家记忆——1949年后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 第二章 专题研究 汉城奥林匹克雕刻公园考察报告 穿越时空——当代艺术中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从技艺到艺术——关于非雕塑专业雕塑 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 瞬间与永恒——罗丹艺术中的现代性 材料·语言·观念——当代雕塑的扩展 第三章 个案研究 刘开渠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大道沧桑——曾竹韶雕塑艺术研究 梦里家园——王临乙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真正的艺术——刘士铭雕塑艺术研究 人性的光辉——司徒兆光的雕塑艺术 一气呵成——钱绍武与雕塑形体学 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换——曾成钢的雕塑艺术 异在的目光——陈志光的雕塑 站立的生命——刘永刚艺术解读 风中冥想——申红飙雕塑 八千里路云和月——刘若望雕塑中的人文情怀 传统作为活的文化资源——关于蔡志松的雕塑 解构神圣——戴耘艺术中的三对关键词 人的在场——关于殷小烽的雕塑 资本与面具——吴少湘作品中的解构与象征 剑胆琴心——林岗近作 吴树华——永恒的纪念 傅中望——精神的守望 第四章 展览评论 重要的转折——关于雕塑家1994系列个人作品展 共享与共存——公共艺术的方位 想象中国——关于“中国·想象:中国当代雕塑展” 尊重材料——关于金属雕塑的思考 为中国塑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雕塑作品集序 时代的形象——2019中国雕塑学术邀请展 序言 1992年春末,中国雕塑 学会成立,到今天已经有三 十年了。这三十年一路走来 称得上风雨同舟,但是硕果 累累。学会成立的宗旨是“ 繁荣雕塑创作,推动学术研 究,促进艺术交流”。推动 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是学会 的义务与责任,在同仁们的 努力下,学会从实践、理论 和学术等领域引领中国雕塑 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 。 中国雕塑的发展离不开 理论的支撑。都说搞雕塑的 人敏于行而讷于言,然而, 这三十年来最显著的变化特 征之一就是活跃于此的理论 家和评论家越来越多,关注 理论研究、善于思考和表达 的雕塑实践者越来越多。常 言道,三十而立,在这个时 间节点,对中国雕塑理论的 发展进行一次总结,是回望 ,也是启程。学会在艺术委 员会的提名中评选出了十九 个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希 望通过这一系列丛书的出版 ,来展示中国雕塑理论所取 得的成果,推进对雕塑理论 的整理与研究。 上辑“中国雕塑史论文丛 ”,是知名理论家们的最新 研究成果。比如《大道沧桑 :雕塑在中国》《走向当代 艺术的雕塑》从历史和未来 的角度,深入总结中国雕塑 的历史经验,从中描绘出一 种发展趋势;《雕塑新论》 《雕塑续问》《如是我见: 雕塑散论》通过形而上的讨 论,从“新雕塑观”“多元文 化对话”“当代语境下的雕塑 ”等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 《由中转到再现代》《从语 言到主体》则基于实践与理 论的相互促进,聚焦中国雕 塑的艺术形式、艺术思想与 艺术创作问题。这些成果为 研究和理解中国雕塑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下辑属于年轻人,他们 是中国雕塑理论的生力军。 过去十年随着学科建设与发 展,雕塑博士的人数呈几何 级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雕 塑家开始“用两条腿走路”, 能做能写而且成绩斐然。“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所挑选 的十二个专题,全部来自这 些年轻学者的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的内容从雕塑历史到 学科前沿,从美学观念到实 践方法论,从传统造像到雕 塑教育,从定性辨析到定量 研究,从整体梳理到个案剖 析,以点带面涵盖了中国雕 塑发展的各个侧面。这些研 究对具体问题的讨论独到而 敏锐,展现出了青年学者开 阔的学术视野与全新的知识 结构。 中国雕塑的发展是复杂 的。回溯历史能够清晰地看 到一条从西学东渐到思想解 放再到文化身份追问的脉络 ,三者的交叠与重合构成了 中国雕塑的轮廓。今天的中 国雕塑理论处在新的文化价 值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其中 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分析与评 价中国雕塑的现代化和现代 性,这是中国雕塑自身发展 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和 文化的需要。 中国雕塑的前景是光明 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希望 这一系列丛书能够为中国雕 塑理论的推进做出一些贡献 。 是为序。 曾成钢 二〇二三年五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