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状元》主要内容包括:山东出了个苏状元、李肃贪杯亡身、敢提意见的刘蒙叟、柴成务愤而辞官、安德裕教子有方、昙花一现安守亮、仗义执言宋状元、王嗣宗摔跤得状元、一代名相吕蒙正、又见山东状元郎、苏状元酷爱杯中物等。
王离京,男,山东寿光人,笔名谷荻。1958年2月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1987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以散文为主。先后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黄河文学》《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日报》《青岛日报》《深圳晚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文学作品200余篇。获得过首届齐鲁散文奖、《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全国征文金奖和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参与编撰数部理论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出版散文随笔集《喧嚣与宁静》《瞬间的永恒》,历史随笔集《大明状元》《大清状元》等。
《大宋状元》:
在选拔人才的问题上,赵匡胤真有股子持之以恒的劲头。在他做大宋皇帝的那些年里,除去个别情况,基本每年都不厌其烦地组织科举考试,以选拔治国理政的适用之才。
建隆四年(963)癸亥科状元,乃山东青州人氏苏德祥。还有一说,其原籍为山东高密。在这一年,赵匡胤改过一次元,所以也有人称本次科举为乾德元年癸亥科。赵匡胤在任期间,比较喜欢改元,不知是听了风水先生的忽悠,还是他自己心血来潮。苏德祥是大宋王朝的第一位山东籍状元,作为山东人,笔者在撰写他的生平事迹的时候,心里不免也有种自豪感。
苏德祥是个官二代,他的爷爷苏仲荣,是个名气很大的知识分子。他的老爹苏禹珪,做过后汉宰相这样的高官。虽说后汉没有多大,但小国也是国。小国的宰相,自然也是高干。后周王朝建立以后,后汉的高干苏禹珪,不仅没受什么影响,反而继续居于权臣高位,并被册封为莒国公。四十二岁时,苏禹珪与一帮朋友开怀畅饮。一时高兴,喝起来大约就没有了节制。酒后猝死,是苏禹珪的人生结局。嗜酒伤身,此为例证。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之中,苏德祥自然会受到比较良好的家风熏陶,接受比较优质系统的教育。因而,他自幼便对钻研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刻苦研习“四书五经”。因为自己的刻苦勤奋,苏德祥在年轻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成就源自积累,苏德祥后来能够成名,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规律。
赵匡胤组织科举考试,基本奉行精英教育原则,每科录取的进士人数都很少,一般为十几个、二十来人。比如苏德祥参加的这一科考试,只录取了八名进士。也就是说,他是八个人里头的第一名。虽然宋初科举录取进士人数比较少,但在录取程序、方法等方面比唐代大有改进简化。比方说,唐代科举录取的人员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实际任职,还要经过吏部再行考核,以选拔其中优秀者。而宋代一经进士及第,便可直接授予官职。这一做法,一直为后代所延续。主持本科考试的,是时任枢密直学士的大臣薛居正。在宋代,枢密直学士这个官位,大体相当于副部级,其职权是主管全国的科举考试。后来,薛居正官至大宋参知政事高位。所谓参知政事,是赵匡胤为了制约宰相,而设置的一个相当于宰相副职的职位。
薛居正是个比较有意思的历史人物。史书称他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并且特别能喝酒,“饮酒至数斗不乱”。当然了,那时的酒,比如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那十五大碗,肯定不是如今的高度烈性白酒。薛居正的死法也有些与众不同:误服丹砂中毒而亡。大约是听了一些术士的忽悠,薛老先生想寻求长生不老之道。薛居正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他特别爱读书写作,一动笔就停不下来,“为文笔落不能自休”。他一生撰写了大量文章著作,有三十卷本《文惠集》传世,还监修过《五代史》。薛居正为官清正,办事不徇私情,深得赵匡胤器重。经他之手选拔出来的状元,在质量和公正性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