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海峡两岸文学比较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方忠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祖国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框架中展开台湾与大陆文学的比较研究,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台湾文学与大陆母体文学深刻的渊源关系,探讨了台湾文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五四”以降的中国现代文学对它产生的恒久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两岸文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比较研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阔视野中,探讨了台湾文学的特色和价值,这将有助于推动学界建构多元共生、整合两岸、兼容雅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 作者简介 方忠,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学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雅俗汇流》《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台湾通俗文学论稿》《郁达夫传》《台湾散文纵横论》《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等著作十余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光复前台湾与东北沦陷区乡土文学比较论 第一节 两地乡土文学的精神渊源 第二节 两地乡土文学的创作母题 第三节 两地乡土文学文化探源 第四节 两地乡土作家创作心态及话语策略 第二章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与大陆朦胧诗比较论 第一节 现代主义诗潮的革命性发生 第二节 对新诗传统的反叛与重建 第三节 两股诗潮中的诗人主体形象 第四节 两股诗潮的本体特征 第三章 鲁迅现实主义精神对陈映真小说的影响 第一节 鲁迅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台湾 第二节 鲁迅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陈映真小说主题的影响 第三节 鲁迅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陈映真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 第四章 沈从文与黄春明乡土小说比较论 第一节 文学创作缘起 第二节 地域风情书写 第三节 小说悲剧艺术 第四节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沈从文和黄春明 第五章 曹禺与白先勇悲剧意识比较论 第一节 悲剧意识的文化本质 第二节 悲剧主题 第三节 悲剧形象 第四节 悲剧意识成因 第六章 余光中与徐志摩诗性散文比较论 第一节 余光中与徐志摩诗性散文意象比较 第二节 余光中与徐志摩诗性语言比较 第三节 余光中与徐志摩诗性散文风格比较 第七章 施叔青与张爱玲小说比较论 第一节 施叔青与张爱玲小说主题比较 第二节 施叔青与张爱玲小说人物比较 第三节 施叔青与张爱玲小说艺术比较 第八章 高阳与二月河清代叙事比较论 第一节 史传传统的承继 第二节 现代意识的张扬 第三节 精英意识和大众意识的兼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1979年元旦,时任全国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 布了《告台湾同胞书》,揭 开了两岸关系新篇章。海峡 两岸由冷战、对峙逐渐走向 级和交流,尤其是民间的经 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两岸的交流中,文学发挥 了先导的作用。台湾文学进 入了祖国大陆读者的阅读视 野,给了读者新鲜别样的审 美体验,并进而形成了“台 湾文学热”。四十余年来, 台湾文学研究者以他们卓越 的学术成果有力地论证,台 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与祖国大陆文学 无法割裂;它是在中国政治 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由于台湾 地区的特殊际遇而形成的一 种特色鲜明的文学。一方面 ,它与大陆母体文学有着深 刻复杂的渊源关系;另一方 面,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 化环境,它又呈现出独特的 艺术样貌与审美品格。台湾 文学的这一普遍性和独特性 ,使它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百年历史沧桑和社会变 迁,铸就了20世纪台湾文学 独特复杂的艺术风貌。由于 《马关条约》一纸割台,台 湾被迫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但台湾民众并不屈从于亡国 奴的命运,进行了多种形式 的抗争。作为民族情感载体 的台湾文学自20世纪之初即 呈现出鲜明的反日爱国倾向 。这一倾向跨越了新旧文学 两个时期。台湾新文学的发 生发展,受到祖国大陆新文 学运动的深刻影响,直接以 “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理 论为旗帜,以鲁迅等新文学 作家的作品为典范,经历了 与祖国大陆大体的由新文化 运动走向新文学革命的历程 。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 兴起后,被誉为“台湾的鲁 迅”的赖和等一批新文学作 家吸纳了“五四”新文学精神 ,致力于把现实主义与时代 精神、本土环境结合起来, 树起了光辉的反帝反封建旗 识,开创并确立了台湾现实 主义与乡土文学的传统。他 们的作品揭露了日本殖民当 局对台湾人民的政治压迫和 经济剥削,批判了殖民地社 会的顺民心态,显示了现实 主义作家高度的理性精神。 这种文学精神一直贯穿于整 个日本占据时期。即使在日 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 争,殖民当局竭力推行皇民 化运动,台湾新文学运动遭 到重挫的时候,仍有相当一 部分作家以合法的手段继续 活跃在文坛上,艰难地承传 着新文学的传统。杨達、目 赫若、张文环、龙瑛宗、巫 永福等在创作中曲折地表现 爱国情感和反日意识,对抗 皇民化运动。而吴独流等作 家则冒着危险进行地下创作 ,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使 20世纪上半叶的台湾文学形 成了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 台湾文学的这一精神既与同 一时期祖国大陆文学所具有 的精神是一致的,合拍的, 也由于这一时期台湾处于日 本严酷的殖民统治之下,文 学发展的环境和情势与祖国 大陆又有所不同,因此如二 三十年代赖和的《觉悟下的 牺牲》《南国哀歌》《一杆 秤仔》《不如意的过年》等 直接表现抗日情绪和反殖斗 争生活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它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 反帝的主题 20世纪台湾文学从大陆 母体文学中汲取了充分的文 学与艺术质素。其中包括传 统人文精神、文学母题、表 现技巧、文化乡愁等。与此 同时,它也以开放的胸怀向 西方学习,在欧风美雨的洗 礼中追踪世界文学新潮。五 六十年代台湾崛起了现代主 义文学,一大批台湾作家广 泛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派文 学观念和技巧,在文学的现 代性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探 索。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 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 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 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 卡、乔伊斯、伍尔芙、福克 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 派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 的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 艺术特征。它把表现自我放 在主要地位,着重开掘人的 “内宇宙”,对内心世界进行 自我省思,强调表现潜意识 ,具有鲜明的反理性倾向。 在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上追 求多元化,广泛运用隐喻、 象征、超现实和意识流手法 ,刻意于意象的经营和语言 的求新求变。在诗的领域讲 求“张力”,而在小说方面则 讲究多角度的叙述观和多层 次的结构,从而使主题较为 含蓄隐晦、耐人寻味。它对 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的 探索,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它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 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 存在的失落感和逃避主义倾 向。观念的现代化、审美的 现代化、文学主题与表现形 式的现代化,使台湾现代主 义文学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特征。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不绝如 缕。从20年代的象征诗派到 30年代的现代诗派、新感觉 派,到40年代的九叶诗派( 西南联大诗人群),现代主 义文学时有耀眼的时期。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 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学而扫进 了历史的垃圾堆,现代主义 文学在大陆绝迹了。改革开 放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才重 新登上了大陆的文学舞台。 大陆这三十年现代主义文学 的空白,恰好由台湾的现代 主义文学填补上了。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50年代初在台 湾率先揭起现代主义文学大 旗的正是30年代在上海和戴 望舒一起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