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雕塑新论》分为三个部分:“面对当下”“回望历史”“研究个案”。 “面对当下”讨论的是当下雕塑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雕塑本体的问题;雕塑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的问题;雕塑的公共性和个人性的问题;雕塑的物性和神性的问题;当代雕塑史的写作问题;当代雕塑的“制度”问题;当代城市雕塑问题……这些常常是雕塑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关于它们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此外,今天的雕塑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创新?在这个部分,本书还从装置艺术、数字雕塑、生态艺术等不同方面,讨论雕塑的边界在今天不断被拓宽、雕塑概念不断泛化的现实,以及当代雕塑在今天所呈现出的多元面貌。 “回顾历史”部分,既有对古代雕塑历史、传统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现、当代雕塑的历史、教育和曾经发生过的雕塑活动、事件的回顾和讨论。 “研究个案”部分只收录了八篇文章,它们是从作者大量个案写作中挑选出来的。应该说,关于雕塑家的创作评论占据了作者雕塑写作的大量篇幅。 作者简介 孙振华,博士,中国美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主编,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专业领域:雕塑理论及历史、公共艺术理论及实践、当代艺术批评。著作:《生命·神祗·时空——雕塑文化论》《公共艺术时代》《中国当代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史》等十余部。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面对当下 雕塑本体与当代思想 中西与群己——关于中国雕塑的两个问题 雕塑的物性和神性及其当代嬗变 什么是中国当代雕塑的新变化 关于当代雕塑史的写作 陶溪川里的“鲶鱼”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雕塑家瓷绘作品展”引发的讨论 什么是中国雕塑的姿态——第六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巡礼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城市雕塑还能走多远 装置与时间 数字时代的雕塑艺术 中国生态雕塑概观 张宝贵为什么宝贵——材料革命和雕塑的未来 第二章 回望历史 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及其两个转化 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 彩塑之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塑七十年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后 见证百年中国的雕塑之路一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回顾 又想起了史岩先生 深圳雕塑四十年 从《开荒牛》到《深圳人的一天》 十年一剑,见证成长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和入围作品展十年回顾 第三章 研究个案 叶毓山的贡献 自觉的“中场”——现代性语境中的曾成钢 隋建国雕塑与社会主义经验 论傅中望的雕塑创作 吕品昌的泥痕火迹 心物再造——焦兴涛“常·藏·场”展览解读 拾补记忆碎片,塑造私人历史——关于陈妍音“母亲”系列雕塑 雕塑如何存在——景育民新作解读 序言 2023年,中国雕塑学会 迎来成立三十周年的庆典。 为检视学会在雕塑史论方面 所做的工作,学会决定出版 一套“中国雕塑学会雕塑史 论研究丛书”,这本《雕塑 新论》有幸成为其中一本。 本人由文学、美学专业 进入到雕塑史论、公共艺术 、当代艺术评论领域已经三 十多年,早已算不上新了。 这本书为什么叫《雕塑新论 》呢?大致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文集中所收录的 文章集中于雕塑方面,它们 虽然曾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 表,但都是其他文集没有收 录的。三十多年来,本人先 后出版了《走向荒原》《在 艺术的背后》《静观》《孙 振华自选集》。我给自己定 的规矩是,以前文集中出版 的文章,后续不再重复收录 。这本《雕塑新论》就是上 述文集出版之后新写的关于 雕塑的文章。 其二,虽然中国雕塑的 历史非常悠久,但关于雕塑 史论的学科却非常年轻。相 对于造型艺术的其他学科, 雕塑史论学科的基础相对薄 弱,成果积累也不够丰厚, 在许多方面,它甚至需要从 头开始。例如,相对于中国 画史、画学而言,雕塑史论 只能算是个后来者。面对雕 塑史论学科的后发状态,是 从当代的理论、范式、方法 入手进行研究;还是按部就 班,依传统方式,从头来过 ?本人倾向于前者。即使是 面对传统雕塑问题,本人也 力主借用当代新的视角来介 入;因此,这也是“新”的另 一个理由。 虽然有这个愿望,但是 有没有真正做到,还有待于 大家批评。所以,本书的出 版也是向诸位学习、请教的 机会。 《雕塑新论》分为三个 部分:“面对当下”“回望历 史”“研究个案”。 “面对当下”讨论的是当 下雕塑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例如雕塑本体的问题;雕塑 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的问题; 雕塑的公共性和个人性的问 题;雕塑的物性和神性的问 题;当代雕塑史的写作问题 ;当代雕塑的“制度”问题; 当代城市雕塑问题……这些 常常是雕塑界经久不衰的话 题,关于它们的争议就从来 没有停止过。此外,今天的 雕塑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创新 ?在这个部分,本书还从装 置艺术、数字雕塑、生态艺 术等不同方面,讨论雕塑的 边界在今天不断被拓宽、雕 塑概念不断泛化的现实,以 及当代雕塑在今天所呈现出 的多元面貌。 “回顾历史”部分,既有 对古代雕塑历史、传统等相 关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现、 当代雕塑的历史、教育和曾 经发生过的雕塑活动、事件 的回顾和讨论。 “研究个案”部分只收录 了八篇文章,它们是从我大 量个案写作中挑选出来的。 应该说,关于雕塑家的创作 评论占据了我雕塑写作的大 量篇幅。我不希望这些评论 只是对雕塑家个人创作的评 说,更重要的,它应该在个 案研究中体现出品评论者的 理论、方法和批评的角度。 这几篇文章不代表被评论者 是否重要,而是每一篇文章 我都在挑战自我,尝试用不 用的方式去靠近作者、理解 作者。限于丛书的篇幅限制 ,还有很多文章来不及收录 ,希望以后再找机会。 每次有文集出版,心里 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过 去的文章连自己都慢慢淡忘 了,因为出版,回头看看, 仿佛见到了久违的朋友。读 这些旧文,想起了许多往事 ,甚至连当时写作时的氛围 、心情都可能回忆起来,这 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忧的是 ,在一个重娱乐、轻阅读的 时代,即使是阅读,人们也 更喜欢那些趣味性的短文、 短句;更喜欢那种跳跃式、 碎片化的表达。像这类史论 研究的文章,需要讲逻辑、 讲学理的文章还有人看吗? 它们是不是时过境迁,应该 被淘汰了呢?这是我时时担 忧的地方。 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心 情,我要特别感谢每一个读 到这本书的人,因为你们, 这本书才有了存在的理由; 因为你们,才会鼓励我,在 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2022年9月于京城海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