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方艺术三万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王瑞芸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艺术“还原”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 作者简介 王瑞芸,江苏无锡人,1985年获得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西方储备大学艺术是硕士学位。旅居美国20年。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迄今发表的著述有:《巴洛克艺术》、《20世纪美国美术》、《美国美术史话》、《通过杜尚》、《戈登医生》(小说集)、《美国浮世绘》(散文集),翻译《杜尚访谈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艺术这回事”是怎么回事:原始艺术 第二章 西方艺术的祖母:古埃及 第三章 时间惧怕金字塔:古埃及建筑 第四章 写实不是一件高级的事:古埃及的造型观 第五章 观念支配风格的改变:阿玛尔纳风格 第六章 宛若游龙的妩媚:爱琴文明 第七章 满树繁花的希腊文明的根基:以人为本 第八章 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比例:古希腊建筑 第九章 从僵硬的神到活泼的人:古希腊雕塑 第十章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希腊艺术的本质 第十一章 单纯大气与心念四起:希腊化时期的变质 第十二章 艺术是“躺着学习的东西”:尚武的古罗马人 第十三章 斗兽场与万神殿:务实的古罗马人 第十四章 求美与求真:希腊艺术与罗马艺术 第十五章 生于勤勉,毁于纵欲:一个帝国的没落 第十六章 乱世及秩序:中世纪和基督教 第十七章 从写实到变形:“退化”的中世纪 第十八章 “凝视着黄金和白银”:蛮族的审美 第十九章 最璀璨的大“珠宝”:哥特式教堂 第二十章 “那些荒谬的畸形是怎么回事”:中世纪雕塑 第二十一章 “衣带渐宽终不悔”:中世纪骑士的浪漫 第二十二章 站在两个世界的交汇点:乔托 第二十三章 文艺复兴的“金主”:美第奇家族 第二十四章 “美好如古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第二十五章 站立在土地上和空间中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第二十六章 文艺复兴中的“清流”:圣方济各与安杰利科 第二十七章 文艺复兴中的神性:波提切利 第二十八章 文艺复兴中大写的“人”:达·芬奇 第二十九章 “人就是上帝”: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第三十章 温柔富贵销魂处:威尼斯画派 第三十一章 机心一片休辜负:矫饰主义 第三十二章 仰观上帝之造物:北方文艺复兴 第三十三章 俯视人间之丑善:北方的文艺复兴天才Ⅰ 第三十四章 尽精微至广大:北方的文艺复兴天才Ⅱ 第三十五章 画堂飞金鼎铸:巴洛克风格及建筑 第三十六章 若将飞而未翔:巴洛克雕塑 第三十七章 动势、声势、气势:巴洛克绘画Ⅰ 第三十八章 光之戏、色之韵:巴洛克绘画Ⅱ 第三十九章 烟火人间付丹青:荷兰绘画 第四十章 格物致知见纤毫:维米尔 第四十一章 脱尽浮华绘底色:伦勃朗 第四十二章 金殿阆苑帝王业:路易十四和凡尔赛宫 第四十三章 香粉艳妆绣屏中:女性化的洛可可风格 第四十四章 水中月、镜中花:洛可可风格与东方 第四十五章 古台斜阳,相逢依旧:新古典主义 第四十六章 寻祖归宗,端然成序:考古与体制化 第四十七章 驱动艺术的双驾马车:理性和感性 第四十八章 工业社会带来的乡愁:浪漫主义Ⅰ 第四十九章 天地自然带来的悲思:浪漫主义Ⅱ 第五十章 站在“现代”门槛之前: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第五十一章 “曲线归于上帝”:高迪的美学 第五十二章 “直线属于人类”:工业的美学 第五十三章 古典移向现代的第一步:现实主义 第五十四章 古典移向现代的第二步:马奈和印象派 第五十五章 日出轻雾转五色:印象派的贡献 第五十六章 金枝玉叶落红尘:印象派与时代 第五十七章 固定变随机,平衡变一隅:德加的贡献 第五十八章 颜色的秩序和抒情:修拉和惠斯勒 第五十九章 印象派之后的三英雄Ⅰ:塞尚 第六十章 印象派之后的三英雄Ⅱ:凡·高 第六十一章 印象派之后的三英雄Ⅲ:高更 第六十二章 只相信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象征主义 现代艺术引言 第六十三章 是野兽还是疯子:马蒂斯 第六十四章 “你得去创造他们没有接受过的形象”:毕加索 第六十五章 现代艺术之母:斯泰因 第六十六章 竟言前景光明:未来主义 第六十七章 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现代建筑 第六十八章 涵虚绘精神:康定斯基 第六十九章 做成大事业的小学院:包豪斯 第七十章 原色绘本质:蒙德里安 第七十一章 写实—变形—抽象:现代雕塑 第七十二章 把内心的痛苦喊出来:表现主义 第七十三章 耻辱时代的产儿:达达主义 第七十四章 超现实主义不是发疯:达利 第七十五章 超现实主义是冷静的错位:马格里特 第七十六章 现代艺术的“大迁徙”:下半场——美国 第七十七章 典型的“美国人”和“美国抽象”: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 第七十八章 只为“炮制一张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后继者 第七十九章 让艺术进入红尘中遨游:波普艺术 当代艺术引言 第八十章 “艺术究竟出了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第八十一章 是“混混”还是“高人”:杜尚Ⅰ 第八十二章 是艺术重要还是人重要:杜尚Ⅱ 第八十三章 “我痛恨艺术”:波洛克 第八十四章 “自由的时刻非常短暂”:罗斯科 第八十五章 绘画上的自由与人生中的自由:杜尚Ⅲ 第八十六章 “生命是终身徒刑”与“生命是自由思考”:谢德庆 第八十七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宗 第八十八章 遵循禅宗的方式,世界就向你打开:凯奇Ⅰ 第八十九章 不要只是谈论禅宗,还要落实它:凯奇Ⅱ 第九十章 “别把疯狂藏起来”: 序言 本书概述了西方艺术三 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 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 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 程,希望能帮到愿意了解西 方艺术的读者朋友们。 相比市面上的各种艺术 通史,我由衷希望能给读者 朋友们贡献一部更易读好懂 的艺术之书。我根据自己历 年的讲课经验知道,要说清 楚艺术这回事,集中解释艺 术风格的变化实在太过有限 ,其实更需要解释的是艺术 背后人类自身的种种不同, 即先去看人是怎么生活的, 再去看人创造的东西。任何 复杂之事一旦还原到人本身 ,就会开始跟我们贴心,让 我们更容易懂得。就算我们 不懂艺术,还能不懂人心吗 ?其实人人都有这样的常识 :不同的地理气候、不同的 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结构 ,一定会造就不同的人,导 致人的做事方式和出产之物 必定不同,艺术正是鲜明反 映此类不同的一件特殊之物 。 英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 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说过这样一段 话:“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 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 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 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 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 法读懂,但三本书中只有最 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艺 术之书”之所以被罗斯金赋 予这样特殊的地位,就因为 艺术把人与人的不同反映得 最为鲜明。如果说人类的心 思活动在别处可能要遮遮掩 掩,在艺术中却不遮掩。显 然,人的行为和语言在社会 中受到的约束都比艺术更大 ,所以艺术的可信度反而更 高,且内容浩瀚:社会历史 、人心观念、禁忌崇拜、趣 味爱好,全都可以搁进去。 因此艺术直接就是一种文明 最醒目的招牌,凡要了解某 种文明,去看那个文明产生 的艺术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 一。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所有 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史 系,它被作为一个研究文明 发展的普设系科。这正说明 ,艺术不光是造型风格演变 的事,它还是一个民族心思 想法的直接外化。了解艺术 其实也正是了解人,艺术的 那点儿事,其实全是人的事 ;而人的那点儿事又全是人 心观念的事。因此谈艺术史 绝不是列出一张越来越长的 艺术风格名单。本书的重点 是借助不同的艺术样貌,呈 现西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 人看世界和对待世界的不同 态度。 对此或许有人不认同: 哎呀,学一点艺术史,能讲 得出不同风格形式的区别, 看画展时不是个“美盲”,就 物有所值,别扯远了。但根 据我的经验,这个“扯远了” 其实蛮重要。首先,只盯着 艺术本身去谈艺术,读者会 越学越难。西方艺术史学科 经过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 被研究得越来越细,学者们 的书也越写越厚,弄得普通 读者望而生畏,感觉不专门 拿出两三年的时间,休想一 探艺术门径。我们何必挑这 种难行之路呢?其次,我们 若学会从人心和观念出发去 了解艺术的变化,还会让自 己的内心格局得到改善—— 这一点我是有自身经验支持 的。 在开始学艺术时,我由 于看世界的观念单一,因此 跟很多人一样,只能欣赏一 种艺术,即有形象的写实艺 术,其他不能呈现具象的作 品在我眼中都不算艺术。看 到变形或抽象作品时,会立 即排斥,认为那不过就是胡 闹……而这种狭隘还真不是 我自己独有的,西方的主流 社会也曾经如此“狭隘”。西 方的现代派刚出现时遭到全 社会痛骂就是明证。更具体 的一个例子是:1911年, 纽约的一家前卫画廊为毕加 索办了个小型作品展,那是 毕加索的变形艺术第一次在 美国露面,那位有眼光的画 廊主好心建议纽约大都会艺 术博物馆的负责人不妨花 2000美金把毕加索的这批 展品全买下来,他认为特别 值。可那位博物馆的艺术专 家吃惊道:“你不是在跟我 开玩笑吧?这家伙的东西怎 么能算是艺术呢?”接下来 的事读者一定都猜得到,那 位专家后来把肠子都悔青了 ,他对于艺术的狭隘眼光不 光让他丢了脸,也让他错过 了一笔上好的交易。 情况很明显,如果一个 人心胸开阔,观念不单一, 就能接受不同的东西。而学 习艺术史的好处就是,随着 我们学着接受不同种类的艺 术,我们的内心空间会被渐 渐拓宽。我有幸亲历了这样 的过程:了解西方现代风格 产生的种种原因后,我就不 再排斥毕加索了,于是我内 心的空间被拓展得能放得进 两个艺术种类:古典写实艺 术和现代抽象艺术。再后来 ,碰到那种把小便池也作为 作品的西方当代艺术时,起 先虽然很反感,但由于有了 经验,便肯去了解那类作品 产生的背景,然后也能接受 “小便池”那种被称为“观念 艺术”的新种类了。结果便 是我的内心容得下三个艺术 类型了,即西方古典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 术。这种内心空间的拓展, 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在面对不同风格 的艺术时,我绝不会再手里 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然后 把超出尺子长度的东西全清 理掉,不会了;其次,我发 现,当自己变得对艺术更宽 容和更能接纳时,这种心态 多少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待 人处事——在面对不同人的 不同观念主张时,无论是道 德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宗 教上的,我都会提醒自 导语 艺术史教授、杜尚研究专家王瑞芸作品。 为何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很多动物的身上都画着箭镞、长矛、叉子?为何古埃及人做的法老塑像总是同一个姿势?为何哥特式教堂建得珠光宝气?印象派如何做到了与改变的世界同频?毕加索把一个好好的女子画得支离破碎,瞧着有什么好呢?荷兰风格派的造型语言与宇宙秩序有什么关系?随便什么生活之物,只要放进画廊或是贴上标签,就能算作“当代艺术作品”? 本书探索西方艺术的演变脉络,能让读者更轻松地走进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书评(媒体评论) 王瑞芸是过去30年中国 的美术史论界一个令人尊敬 的异类。为什么说她是异类 ?一是她差不多有二三十年 都待在欧美现代艺术的前线 。二是她占了一个制高点。 这个点就是她对杜尚的研究 ,她从杜尚的立场生发开去 ,能够关照到整个西方现代 艺术,这在同类研究中是罕 见的。第三个就更有意思了 ,王瑞芸本人不但是个史论 研究者,同时还是一位散文 家,所以在语言和表述上会 跟一般职业的史论家不一样 。 ——陈丹青 画家、作家 人类探索到今天,进入 了对“艺术”“当代艺术”最不 清楚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 对于艺术史的梳理就变得尤 为重要。而王瑞芸老师很善 于根据东西方的不同语境分 析艺术史的问题。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把 艺术史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 来判断,才有可能相对清楚 地认识艺术是怎么回事。 ——徐冰 当代艺术家 王瑞芸女士从观念的角 度去理解艺术史,是一个独 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纵观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其 实也是人心和观念的演变史 ,它并不仅仅是当代艺术的 话题。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 院美术馆馆长 精彩页 第一章 “艺术这回事”是怎么回事:原始艺术 现在,我们真的是要把西方艺术史从头讲起了。这个“头”扯得可远了,要一直扯到三万年前,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因为真的发现了三万年前的人留下的画,而且画得极好,好得我们忍不住要把那些原始人当成很棒的艺术家。他们画的东西当之无愧就应该是艺术品——尽管他们不太可能是为了所谓的艺术而画下的。 我们先来说一说艺术这回事吧。有一本流行全球的艺术史读物《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开首第一句就叫人大跌眼镜:“真的是不存在艺术这回事。”(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敢这么说的作者贡布里希爵士(E.H.Gombrich,1909-2001)恰好是非常懂“艺术这回事”的人,他能这么说肯定有相当的底气吧?是的,因为他知道,“艺术”是人造的一个词,而且在西方是出现很晚,晚到14世纪才有。所有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原始人留下的东西,器皿或者画在岩石上的画,我们现在定义它们为艺术品,但在当时的创作者心中,是做梦也不会去那么想的。虽然现在的艺术史学者都在用“艺术”这个词为那些东西命名,但同时却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原始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时期留下的图画和雕刻,虽然在我们眼里显得很“美”,但开始绝不是为了“美”的目的去做的,与我们今天认为的“艺术”其实不相干。 我们在一开始讲解艺术史时就让大家知道这句话,不是要来扫大家的兴,而是要让大家回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从一开始就要知道,认定艺术表现美其实是一个偏于狭隘的观念。现在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接近艺术,去认识所谓的艺术之物,不过就是众多的人造之物中的一种,它和其他的人造之物起先是完全平等的,也和其他的人造之物一样,有美以外的实用性目的。 这里我们就来说一说原始洞窟的壁画,那些壁画的造型风格一点也不是以艺术为动力形成的,而是受其他观念支配形成的。 这里举两个著名的例子,一是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窟壁画,是在一个长300多米的洞穴中发现的。起先一名猎人在1868年发现了那个洞穴,这之后有一位名叫索特乌拉(Marcelino de Sautuola,1831—1888)的法学家兼考古爱好者,就不时到那个洞穴中去找一些骨骼和燧石工具,但从没有注意到洞顶上有画。1879年的某一天他又去洞内搜寻,这次带了自己9岁的女儿同去,当爸爸专心于地面搜寻之时,女儿则在一边玩耍。在洞内蜡烛光的照耀下,小姑娘偶然一抬头,突然看见洞顶上一只公牛瞪着她,顿时被吓得哭了起来……洞穴顶部的壁画就这样被发现了,上面画满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图1.1】。索特乌拉当然对这个发现非常震惊,为保险起见,他向马德里大学的一位地质学教授请教,教授帮他一起确认了那些壁画应该是原始人留下的。索特乌拉费了很多周折复制了壁画,将之交给西班牙学术界,但却立刻遭到人们的怀疑,原因很显然:原始人根本画不出这样的壁画,相比其他地方发现的原始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写实能力实在是过于高了,人们因此觉得它们是索特乌拉为沽名钓誉而设法伪造的,这个发现就这样被搁置了。十多年之后索特乌拉和马德里的地质学教授都已经去世,洞窟内发现的壁画仍然未被承认,直到1902年经过了新的考古方法测定,才最终确认那些壁画的确是3万年前的作品。 P7-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