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编入14篇汉字文字设计的研究文章,包括小宫山博史、宫坂弥代生、板仓雅宣、内田明等日本学者和苏精、朱志伟、陈永聪、姜兆勤、汤婷、曾祥功、刘宇、张暄等汉字文字设计尊才的真知灼见,他们对汉字文字设计的过去与现在有多角度的评述。这是对汉字文字设计的未来发展甚具价值的文献。 作者简介 孙明远,二○○八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任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平面设计、活字字体史。二○○四年至今,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二十篇(个)。代表作有《活字印刷文化史》《聚珍仿宋体研究》。 目录 前言 在方寸之间感受文字设计的世界 孙明远 01 19世纪欧洲·中国的明朝体金属活字开发及其向日本的传播 著/[日]小宫山博史 译/孙明远 02 美华书馆16点明朝体补遗、11点明朝体的变迁与平野活版所五号明朝体的比较 著/[日]小宫山博史 译/孙明远 03 伦敦传教会的13.5点明朝体的开发与其向荷兰、日本的传播及字体比较 著/[日]小宫山博史 译/孙明远 04 姜别利这个人 著/苏精 05 美华书馆史考——其创办、关闭、名称以及所在地 著/[日]宫坂弥代生 译/孙明远 06 上海修文书馆史考 著/[日]板仓雅宣 译/孙明远 07 世界史中的日文号数活字史 著/[日]内田明 译/孙明远 08 教科书体变迁史 著/[日]板仓雅宣 译/孙明远 09 日文数字字体分类试案 著/[日]小宫山博史 译/孙明远 10 绘写文字——字体设计的基础 著/[日]小宫山博史 译/孙明远 11 从活字雕刻师到字体设计师——朱志伟采访记录 采访人:小宫山博史 孙明远 被采访人:朱志伟 参与人:杨雁 12 从字体设计视角考察Unicode及其应用 著/姜兆勤 陈永聪 13 中文可变字体的误解与未来 著/汤婷 14 浅谈多文种字体设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需求和方法 著/曾祥功 刘宇 姜兆勤 张暄 后记 序言 拿到孙明远兄寄来的厚 厚文稿,未及阅读已经倍感 分量,待及读后,使我不由 得想到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 动,有三点是一致的。 其一,新文化运动时期 ,除了我们熟知的被多方载 入史书的一批“悍将”,如胡 适、钱玄同等,从白话文、 白话诗到以拉丁文表音的“ 先进文字”世界语来革除旧 文学和旧文字之命,不可谓 不凶悍。与此同时,有另一 批人,他们不在文化运动的 风口浪尖,只是默默地做了 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学和传统 文字的一些实事,如罗振玉 、王国维等,他们合著的汉 字研究典籍《流沙坠简》, 连鲁迅都评价:“中国有一 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 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 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同理,今日的时代,关 于汉字设计的研究可谓有些 热度,但能真正躲在角落潜 心把近现代汉字设计源流的 线条去理画清楚的,又有几 个呢?本文集的大量文章, 客观真实地考证和梳理了近 现代汉字流变的诸多史实, 这样的工作岂不是大有罗、 王二人之风吗? 其二,文化运动以“拿来 ”和“改造”为目的和结果, 但如何拿和怎样改,这就是 可以研究的课题了。在我看 来,拿之前要有综合的研判 、须知任何一种外界的成熟 模式,都有其形成的综合外 力,如果不能以宏观和全面 的眼光去看待与研判,恐怕 是无法拿来真经的,更无法 谈有效的改造了。 在本文集中,我们能够 可喜地发现,多位作者是以 宽广的研究心胸来撰文的, 视角远不止活字史,代之以 藏书史、来华传教史、印刷 出版史、表意文字发展史、 分类研究、技术更迭、用户 需求以及设计实践,广博加 上前文提到的客观,相信会 让对近现代汉字设计有兴趣 的研究者更完整、理性地回 看历史。 其三,文化风潮与运动 ,背后往往隐含着对社会变 革和技术革命的推动,汉字 在近现代大约150年中,可 谓命运多舛,可以不夸张地 说,每次变革都几乎能断送 汉字的继续传承,大致说来 ,拉丁化、拼音化(即以表 音代替表意)是一关,计算 机编码又是一关,键盘格式 传统手写与检字逻辑则又是 一关,而今天,我们正经历 着智能个人终端以“听说”代 替“读写”的关口,是否能过 关还未可知。 在本文集中,最后几篇 文稿从不同角度以合理利用 技术更迭、以顺应社会变革 为核心,讨论了设计实践、 行业发展的未来问题,态度 是开放的,眼光是长远的。 综上,《方寸之间——汉 字文字设计文集》这本书更 像是一群苦修者的一已之力 ,我则更乐见它付梓后能激 发更广泛的、正向的汉字研 究的洪荒之力。 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 教授、艺术学博士、博 士研究生导师 韩绪 2022年7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