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由十四篇访谈组成,是“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20年”项目同名图书的第一辑,旨在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线索进行一次回顾性的记录与梳理;以艺术教育工作者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艺术创作与学院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围绕学院新媒体艺术教育展开,包括学院内外的相关艺术教育实践;涉及实验艺术和跨媒体艺术两个主要二级学科,同时对相关学科概念进行辨析;以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推进,以访谈录、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强调独立的学术研究立场,试图为中国未来新媒体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参考。 作者简介 李镇,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 目录 导读 1 徐坦:社会研究与自我教育 2 李巨川:建筑,或者艺术 3 管怀宾:跨媒介观 4 高世强:新艺术,新影像 5 张培力:艺术教育是科学 6 邱岸雄:探索艺术与科学的底层逻辑 7 杨福东:无限的电影 8 胡介鸣:重估新媒体 9 徐震:艺术是一种人生实践 10 武小川:教育即艺术 11 王郁洋:实验艺术是一种方法 12 刘旭光:再论质觉 13 邬建安:实验艺术的问题意识 14 彭晓阳:空间,在地性与创造力 附录:“创作”够不上,就是“做事”——访问耿建翌 致谢 序言 这本访谈录,是我的同 事李镇和彦风的倾心用力之 作,三年疫情让他们的访谈 之路不时被阻隔,但他们坚 持做到底,线上线下,没有 松劲,体现了良好的学风。 我虽然不是数字艺术和 当代艺术业界中人,但读此 书后很有收获,很受启发。 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很有 价值的,这也是我院和我们 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的重 要科研成果。 从这本访谈中,我比较 系统和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当 代新媒体艺术家和学者在艺 术创新和艺术教育方面的实 践和事件、成绩。中国美术 界人士对此领域了解、掌握 比较多,但美术界外的其他 人士,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太 少,包括我所在的摄影界, 对此了解也不多,只是因为 我曾经主编过的《中国摄影 家》杂志开辟过此方面的专 栏,才使我了解一二。而这 个了解本身就很重要。为什 么呢?因为我认为这批人是 二三十年来中国最有才华和 探索精神的一批人,他们在 国内上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也有很多在国外接受了新 艺术的教育,他们有国际视 野,但他们没有满足于亦步 亦趋地跟随西方艺术,而是 试图自己创新性地往前走, 他们所做的探索,很难说是 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在他 们眼里,合用的、能表达自 己的,就是好的。这种思维 方式和行为路径,我认为已 经超越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专 学西方、照猫画虎、见样学 样的那批人。这里边是有时 代的进步在的。 这本访谈中的对象人物 ,对艺术的认知、对科技的 用法、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的感受,各不相同,各有各 的自信,各有各的困惑,各 有各的趣味和难点,但总体 看,有“星丛”的感觉,我这 里借用了一个学术概念,不 知道是否准确,我想表达的 是,这一本书里的人汇聚成 一片闪光点,各自闪光,相 互辉映。他们在成长中曾经 互相取暖,长成后又互相赞 赏。这不也是一种时代氛围 和精神么? 在地理学上,高峰很少 孤零零地隆起在平原上,常 常长起在高原上。其实高原 是高峰的底座。艺术上,也 有类似的规律。我们看到遗 留至今的几万首唐诗宋词中 有李白、杜甫和苏轼、辛弃 疾,看到元杂剧中有关汉卿 ,看到清代小说中有《红楼 梦》,看到第五代电影导演 中有张艺谋……视觉艺术领 域也是如此。我相信,在新 时代一批批艺术探索者共同 努力隆起的高原上,不用太 久,一定会有贯通中西、代 表中国文化创造能力的高峰 之作、之人!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 我们不能看轻一个个具体人 的一次次努力,让我们看见 他们的身影、听见他们的话 语,这就是本书的文化价值 。 李树峰 2022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