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什么是一个“活”的神话,它的功能是什么?我们能用神话来帮助缓解我们的现代焦虑吗,还是它们加重了我们的焦虑?在《指引生命的神话》一书中,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并将神话思维应用到对人类历史、东西方文明、战争与和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中。他用超越人类社会中各种幻象冲突的真理贯通了古今中外的智慧,探索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遍神话的持久力量,并回溯了从原始时代到当下的神话创作过程,从中提炼出了神话同一的模型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以带领读者用永恒的神话智慧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当下和未来。 本书是坎贝尔很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他自选的经典文集,汇集了他一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他用亲近大众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热情洋溢的情感感染着聆听者。他在书中不仅剖析了科学对神话的影响,纵论人类的发展历史和东西方文化的邂逅和碰撞,探寻人们内心的回归旅程,而且还引导人们认识了大自然、地球和宇宙外太空。 读者通过这本书不仅可以经历历史上人类精神的一次次伟大飞跃,而且也可以进行一次由外在世界到我们内心深处奥秘知识的深入探索。正如坎贝尔所说:人会找到数千年走来的路。在这一刻,个人在神话与梦境中永生。 目录 前言 感激与回报之作 01 神话与科学(1961) 神话与科学并不冲突。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对那些没有勇气的人来说,任何能保护他们不至于发疯的事,都应该得到赞许。 02 神话与人类起源(1966) 所有的神话体系都蕴含了两种基本认识,即人类死亡的必然性和社会秩序的永久性。 03 神话与仪式(1964) 所有的神话和仪式都指向关于高深莫测的奇迹的设想,它们以伟大的诗歌和艺术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这一设想,并将我们与之联系在一起。 04 东西方的分离(1961) 巨大的荒山野岭将东方与西方分离开来,这也可以看作文化的分水岭:一种是印度和远东文化;另一种是黎凡特和欧洲文化。 05 东西方宗教的邂逅(1970) 我们现在正处在由年轻的、自然的、充满奇妙创造力的时期向迷茫的、不安的、做作的、趋向没落的时期过渡的阶段。换言之,这也会是突破东西方文化限制的伟大时刻的开端。 06 东方艺术之启迪(1968) 东方艺术家提倡“无我”。印度人的心灵和艺术翱翔在超出万物世界的想象中,而中国的艺术家们则更倾向于和自然在一起,与自然所创造的奇迹和谐共处。 07 禅宗(1969) 禅宗主张让生命自然而至,呈现其本色,而不是为其命名,添加意义。禅宗让你返回真我——探寻你从何而来,而非你从何得名。 08 爱的神话(1967) 激情和怜悯是爱的主题的两个极端。它们常常由两个绝对相反的方面,即肉体和精神所代表。在这两个极端中,个体从自身中脱离出来,并在一种更大、更宽容的形式中,重新发现自己。 09 战争与和平的神话(1967)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有两种完全对立的基本神话:战争神话认同“杀戮是世上所有生命得以生存的恐怖前提”,和平神话则否认这一前提。 10 精神分裂——内在旅程(1970) 神话英雄、萨满巫师、神秘主义者和精神分裂患者的内在旅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启程——启蒙——回归。当回归或者康复发生时,他们就像经历了一次重生。 11 月球漫步——外太空之旅(1970) 从史前人类生存的洞穴,到佛教僧侣矗立在山巅的庙宇,再到探月之旅,随着每一次视野的扩展,人类的意识也得到拓展。我们不仅认识了外在的自然界,也认识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 12 当代神话——界限不在(1971) 以前人们的生活、思维和神话信仰都有界限,而现在这些界限都不复存在了。我们正在经历重大的冲突,这个时代充满了惊雷、闪电和飓风。 注释 附录 库珀联盟学院论坛的神话学专家 特别解读 从千面英雄到单一神话 译者后记 序言 感激与回报之作 约瑟夫·坎贝尔 1958—1971 年,我在库珀联盟学院 A 的大礼堂 举行了 25 场关于神话学的系列演讲,我从中节选并整 理了 13 场,本书的第 4 章是由同年举行的两场演讲 合并而成的。演讲的题目和主题均来自约翰逊·E·费 尔柴尔德(Johnson E. Fairchild)博士,即库珀联 盟学院论坛的主席。正是由于他的风趣、睿智和迷人的 个人魅力,才使得这个令人愉快的活动持续了近四分之 一世纪之久。在那里做演讲,我一直感到无比快乐,部 分原因当然是由于大礼堂古朴庄严的风格,以及林肯也 曾站在同一个地方发表过演讲(也许这是一种对美国辉 煌雄辩史的参与感)。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友好 的地方有被自由演讲和讨论深深吸引的观众,他们一如 既往,专心致志。每次演讲完 毕的自由提问环节,费尔柴尔德博士总是拿着麦克 风从容地走下讲台,让每一个举起手来的人发表评论、 提出疑问或进行演说,这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从他的 演讲中,我学习到了如何与别人分享我的观点,这是我 多年来在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我衷心期盼,读者通过 这本由演讲而结集出版的作品能依然感受到当初轻松快 乐的氛围。 使我由衷高兴的是,费尔柴尔德博士十分支持这一 演讲选集的出版。他一直给我真诚的鼓励、温暖的友谊 和许多对演讲主题的适时建议,我想把本书作为对他的 感激与回报。正是由于他的建议,在与众多观众(大多 数是多年来的忠实观众)展开的具有启示性的对话中, 我才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水牛神(Buffffalo-Gods)、羽 蛇神(Quetzalcoatls)、佛陀(Buddhas)、仙后 (Fairy Queens)等。观众们给了我极大的灵感,我衷 心感谢他们和费尔柴尔德博士。 我也对纽约公共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和领导表示谢 意,在我编写这些章节期间,他们的录音工作给我提供 了很大帮助。感谢马西娅·舍曼(Marcia Sherman)小 姐,这部演讲集几经易稿,她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将手 稿忠实录入,除此之外,她还将其他未收入这部演讲集 的手稿也一并录入。感谢我的妻子珍·厄尔德曼(Jean Erdman),是她最初有了出版讲稿的想法,并不断提出 建议和批评,这本书才得以最终问世。 1971 年 7 月 4 日 导语 坎贝尔——拯救人类心灵的神话学大师、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影响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乔布斯、奥巴马的精神导师。本书是他的自选经典文集,是他毕生学术思想的汇聚。 本书收录了坎贝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文集,几十年过去,坎贝尔对于神话和当代生活的解读与论断依然十分贴切:这是一个仪式感缺失的时代,这是一个艰难而混乱的时代,青年人更容易走在迷茫的心灵荒原上。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与坎贝尔进行隔空对谈。 在本书中,坎贝尔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并将神话思维应用到对人类历史、东西方文明、战争与和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中,带领读者用永恒的神话智慧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当下和未来。 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教授叶舒宪专文解读。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荣格学派代表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美国编剧大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以及美通社倾情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创作《星球大战》剧本时,坎贝尔的著作带给 我很深的影响,《星球大战》就是基于坎贝尔的理 念创作的现代神话。此后,我们成为朋友,直到他 去世。他是神奇的学者和人物,也是我的精神导师 。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 乔治·卢卡 斯 20世纪里没有一个人,包括弗洛伊德、托马斯 ·曼、列维-斯特劳斯在内,能像坎贝尔那样,把世 界及神话人物角色的深邃意义,带回我们的意识之 中。 ——心理学家,荣格学派代表人物 詹姆斯· 希尔曼 坎贝尔的发现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其震波 直达小说创作、精神治疗、人类学、神话学、电影 制作及其他创造性活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可 爱的家伙……莎士比亚真该读读约瑟夫·坎贝尔的 作品。 ——英国科幻作家,《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 道格拉斯·亚当斯 坎贝尔是我母亲zui喜欢的精神导师,我在坎 贝尔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美国前总统 巴拉克·奥巴马 好莱坞越来越信奉坎贝尔的思想,这其实一点 也不奇怪。对于作家、制作人、导演、编剧来说, 坎贝尔的观念是一个完善的工具箱,里面全是耐用 的工具,zui适合用来打造故事。有了这些工具,面 对任何情形和要求,你几乎都可以自如地编织故事 ,编织充满戏剧性、娱乐性和心理真实性的故事。 ——美国编剧大师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每件事情都是一个故事”,借鉴坎贝尔的理 论可以写出更好、更具影响力的新闻通稿、宣传文 案和个人博客,而我们的英雄,就是读者。 ——美通社 精彩页 20 世纪 20 年代,正值我的学生时代,那时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到了 70年代,依旧有许多仁人志士希望在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在那个年代,人们坚信宗教已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科学和理性已取而代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胜利告终,世界从此充满了民主的理性统治。赫胥黎早期著作《针锋相对》(Point Counter Point)足以证明他是当代的文化巨匠,萧伯纳、威尔斯(H. G. Wells)以及其他理性的作家也都不例外。但是,在人们对理性、民主、社会主义等抱着积极心态的时代,却出版了一部将这个“美梦”打碎的书—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年代里,还有一批意想不到的、意义不明确的作品相继问世,比如,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魔山》、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塞尔·普鲁特斯(Marcel Proust)的《追忆似水年华》、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等。 这的确是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然而部分作家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在我们用理性的成就和进步的政治来照亮地球黑暗一隅的同时,西方文明自身却从最核心的地方开始慢慢解体。在所有的预言和警告中,斯宾格勒的警告是最令人不安的。因为斯宾格勒的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形态学,也就是文明的生命历程有机模型的观念基础之上的。这种观念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少年期、巅峰期和暮年期,文化为了延续下去,最终将不惜利用精明的策划、浩大的工程和严密的组织进行垂死挣扎,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没落衰败的命运,斯宾格勒把这一衰败的命运总结为“终结”。 在斯宾格勒的理念中还包含着另一个观点,即我们现在正处在由文化向文明过渡的阶段,换言之,从年轻的、自然的、充满奇妙创造力的时期向迷茫的、不安的、做作的、趋向没落的时期过渡。斯宾格勒在远古社会里发现了当代社会的影子—公元前 2 世纪晚期,也就是罗马与迦太基帝国的战争期间,以古希腊人文主义(Hellenism)为核心的文化国度希腊让位于以恺撒主义占主导的军事帝国罗马。斯宾格勒把这次过渡称为第二信仰(Second Religiousness),即政治为大都市的平民提供了吃喝玩乐,而政治叛乱和暴力的本质却潜藏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中。 好了,我还是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吧。我的经历见证了斯宾格勒所描绘的社会发展轨迹并没有逐步完全实现。我依然记得大家席地而坐一起讨论令人担忧的未来的场景,大家努力想象着这一令人担忧的未来怎样消逝,大家揣摩着在这个充满危机和转变的时代会不会隐藏着一些积极的因素。斯宾格勒用周期性的循环来说明,我们现在所处的从文化转向文明的过渡阶段也有周期性。当今,文化意识薄弱并丧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宣称我们西方文化的整个历史“与己无关”(irrelevant)。当然,这是学生们漠视西方文化的表现。“孩子们”(学生们喜欢这样被人称呼)好像缺少一份了解和体会西方文化的潜能。 有人认为,至少曾经这样怀疑过,这是因为年轻一代心灵空虚、精神迷茫。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年轻人现在必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考虑一连串的影响因子,所以得到的结论就是,也许年轻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更为广阔纷繁的当下和忧虑匆匆的未来上面去了。在这个过渡阶段,西方人不但丢弃了自己过去的文化形式,而且正在酝酿一个足以建立和支撑未来强大的多元文化的文明形式。这一点也恰好与斯宾格勒的观点相吻合。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在他的作品《幻象》(A Vision)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观的影子。这部作品写于 1917 年至 1936 年之间,是一部怪诞的预言性的作品。诗人向我们表明,我们现在正处于基督教的循环或者两千年轮回的最后阶段。叶芝写道:“我注意到当接近或超过限度,到达屈服的瞬间,当新的螺旋开始颤动时,我极为兴奋。” 同一个主题在叶芝 1921 年出版的另一首令人敬畏的诗中也有所体现: 再度降临 盘旋盘旋在渐宽的螺旋中, 猎鹰听不见驯鹰人的呼声; 万物崩散,中心难维系; 世界上散布着一派狼藉, 血污的潮水到处泛滥, 把纯真礼仪淹没吞噬; 优秀的人们缺乏信念, 卑劣之徒却狂嚣一时。 确乎有某种启示近在眼前; 确乎再度降临近在眼前; “再度降临”!这几字尚未出口, 一巨大形象出自“世界灵魂”, 闯入我的眼界:在大漠尘沙里, 一个长着狮身人面的形体, 目光好似太阳般茫然冷酷, 挪动着迟钝的大腿;它周围处处, 旋舞着愤怒的沙漠野禽的阴影。 黑暗重新降临;但如今我知道 那两千年之久僵卧如石的沉睡 已被一只摇篮搅扰成恶梦; 何等恶兽—其时辰终于来到— 正懒懒走向伯利恒去投胎降生? 德国数学家、文化历史学家弗罗贝尼乌斯在那一时期也有论著问世。他也认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