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故事圣手”毛姆献给所有人的阅读写作指南 人称“故事圣手”的毛姆,说他享誉全球也是实至名归,他的作品被多个国家引进出版,他的写作经历和写作技巧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 晚年,毛姆出版了本书《The Summing Up》,这既是毛姆一生写作生涯的回顾,也是毛姆对自己多年写作经验的总结。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全面掌握写作技巧,例如,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如何增强感受力?如何写出清晰、简洁悦耳的好文章?如何写戏剧才能迅速赢得人心?写小说怎样使用技巧?如何通过阅读提升理解力和认知? 在本书中,毛姆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毒辣凝练的风格,讲透了阅读与写作的奥义。 目录 图书第一讲 写作是一种微妙的艺术 写作是一种微妙的艺术 写作的目标之一:清晰 写作的目标之二:简洁 写作的目标之三:悦耳 写作应以“今天的写作方式”创作 第二讲 创造自己的生活模式 创造自己的生活模式 接受自己的善与恶 我的医生生涯 医院里的人性 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 第三讲 阅读可以提高理解力,提升认知 不要迷信天赋 幻想 文化的价值 疯狂地读书 第四讲 如何写戏剧才能迅速赢得人心? 戏剧与剧院 演员与舞台 开始写剧本 受欢迎的剧本 喜剧 如何写出好剧本 考虑观众的感受 如何传递观念并避免说教 戏剧应当真实可信 关于导演 无须感激观众 戏剧的局限性 第五讲 小说的写作 小说处女作 写作的第一个十年 职业作家与财富 职业作家与业余作家 成功——职业作家最大的危险 最好的回报 创作《人性的枷锁》 小说的形式 如何从生活中提取原型 关于技巧 关于情节 第六讲 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学门外语很重要 当我厌倦了生活 工作中的旅行 疗养院里的领悟 旅途中的收获 第七讲 如何看待批评家 如何看待批评家 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 批评是个人的事儿 艺术家的多重人格 写作的价值 第八讲 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我与哲学 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信仰与自由 适合你的哲学才是好的哲学 精神与物质 关于罪恶 上帝是否存在 检验你所接受的信仰 如何立身处世 决定论 年轻与衰老 关于死亡 关于真理 关于美 关于善 导语 1、毛姆创作生涯回忆录 在回望个人创作生涯的过程中,毛姆谈文说艺,知人论世,警句迭出,是一本难得的写作经验分享之作。 2、毛姆的阅读写作课 毛姆对于阅读和写作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即使已过去80多年也依然不过时。关于写作的目标,关于写作的方式,关于素材的积累,关于阅读的方法,甚至关于自己哲学体系的构建,毛姆都给出了细致详尽的建议,是一本常读常新的阅读写作课。 3、观毛姆的毒舌,品毛姆的睿智,树自己的三观 毛姆的毒舌给了他抵抗外界声音的力量,毛姆的睿智使他能够最大程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而活,在这本回忆录中,毛姆一生的傲骨和潇洒尽在笔端,相信你看完也一定能从毛姆的三观中找到自己。 精彩页 写作的目标之一:清晰 我几乎无法忍耐那些声称读者需要努力才能理解其含义的作家。你只要去见伟大的哲学家就能明白,我们完全可以用清晰的方式表达最微妙的思想。你可能会发现很难理解休谟(Hume)的思想,如果不进行哲学方面的训练,你绝对想不到他要表达的含义。但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准确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哲学家贝克莱(Berkeley)写的英文可以说最为优雅而有魅力。作家作品中有两种类型的晦涩难懂。一种是由于疏忽,另一种是有意为之。人们常写得晦涩难懂,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花心思去学习如何清楚地写作。现代哲学家、科学家,甚至文学批评家也经常会出现这个问题。这确实很奇怪。人们本以为,那些毕生研究文学大师的人,对语言之美定会十分敏感,即使写得不漂亮,至少也要写得明晰。然而,你会发现,要将他们的作品读两遍才能明白其意思。那么通常你只能猜测,显然作者没有说出自己的意图。 之所以会晦涩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本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意思。他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有一种模糊的印象,但是,不知是因为缺乏心智还是懒惰,他无法在脑海中准确地予以构想,那他无法将这样一个混乱的想法精准地表述出来也在情理之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作家在动笔时才开始思考。笔头催生了思想。这样做的不利之处(事实上也是作家必须时刻警惕的危险),在于如此写下的文字带有某种魔力。想法通过有形的文字呈现出来,这就遮挡了它本身的清晰。但这种隐晦很容易并入故意为之的情况之中。一些头脑不清晰 的作家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思想比初看上去更有意义。要说相信这些思想太过深刻,不便于清楚地表达,以至于读者无法理解,那必定是奉承话。而且很自然地,对于这些作家来说,他们不会意识到问题在于他们的头脑没有精确表达的思考能力。这时候,书面文字再次彰显魔力。人们很容易这样想,一个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短语可能蕴含着比他们所理解到的更多的东西。由此,很容易让作家养成一种习惯,即把自己的印象以最初的模糊状态记录下来。人们发现,傻瓜总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自己身上的某种意思。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故意隐晦,将其 伪装成贵族式的唯我独尊。作者把自己的意思神秘化,以便粗俗的人不能领略其中之意。他的灵魂是一个秘密花园,读者只有在克服了一些危险的障碍后才能被选中并进入其中。但这种晦涩不仅矫揉造作,而且毫无远见。时间会揭示一切。如果意思贫乏浅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废话,没有人想读它。那些被纪尧姆·阿波利内尔(Guillaume Apollinaire)所诱惑的法国作家的作品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但有时,这种晦涩给那些看似深奥的作品投以尖锐的冷光,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的扭曲其实掩饰的是非常普通的概念。现在马拉美(Mallarme)的诗歌基本都清晰明了了,人们都注意到他的思想特别缺乏独创性。他的许多诗句都很美,但诗歌的素材是那个时代的陈词滥调。 写作的目标之二:简洁 简洁并不是像明晰那样显而易见的优点。我之所以把它作为目标,是因为我并无使文字丰富的天赋。我适度地欣赏他人的丰富,虽然我发现大量融会消化它们很难。我可以畅快地读上一页罗斯金(Ruskin),但若读二十页那就唯有厌倦了。句式起伏,沉思翰藻,富有诗意联想的名词,赋予句子力量和壮美的从句,像辽阔的大海上接踵而至的海浪那般壮丽;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不乏令人振奋启迪的东西。如此穿起来的词语如音乐般入耳。这种吸引力更多是感官上的而非智力方面的,声音的美妙很容易让人认为,可以不去理会句子的意义。但言语是专横的,它只为意义而存在,如果人们不留心这些,那就根本无法专心注意,心思就会游移飞扬了。这种写作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主题。用这种华丽的风格写作琐碎的事情非常不合适。在用这种方式写作方面,托马斯·布朗爵士(Thomas Browne)最为成功,但即便是他也并非总能避开这个陷阱。《瓮葬》(Hydriotaphia)的最后一章“人的命运”,其语言非常符合华美的巴洛克风格,在书中这位来自诺里奇(Norwich)的医生写出了一篇在文学史上后无来者的散文。但当他用同样华丽的风格描述其骨灰瓮的发现时,效果甚微,并不令人愉快(至少对我的口味而言是这样)。一位现代作家夸张地向你讲述一个妓女和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上床的故事,你觉得很恶心就对了。 但是,如果需要丰富鲜有人具备的那种天赋,那简洁绝非自然而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严格的训练。据我所知,我们的英语是唯一一种有必要给一个辞藻华丽的段落加上一个名目的语言。除非它具有典型性,否则没有必要这样做。英文散文很精巧,而非简洁。当然,情况也并非总是如此。没有什么比莎士比亚的散文更生动、直率、有生气了,但是需要记住的是,这是对话,写来是为了让人说的。我不知道如果他像高乃依(Corneille)那样为自己的戏剧作序,他会怎么写,或许会像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的书信那样辞藻华丽。但是,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