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范儿(增订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崔岱远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崔岱远继《京味儿》《京味儿食足》后创作的关于北京的第三本小书。《京范儿》写出了一个北京孩子心底的北京。北京作为千年古都自有独特的气象,常年生活在京城的老街坊们也带有与别处不大一样的派头,永远礼貌客气,永远体面干净,永远恬淡随和,带着京范儿,过着简单讲究的日子。 作者简介 崔岱远,作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第七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京味儿》《京味儿食足》《京范儿》《吃货辞典》《果儿小典》《一面一世界》《四合院活物记》等作品并有日语、俄语等外文版权输出,荣获2022年俄罗斯“阅读彼得堡”最佳外国作家二等奖。 目录 增订本序言 代序 京范儿是什么? 气脉 老北京的脊梁背儿 大运河,小金鱼儿 生活的曲牌 门面上有精气神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一户一世界 小胡同的老祖宗 皇城圈里老街道 别趣御花园 凡间天宫之门 燕燕于飞 五行八作 大酒缸,小酒铺 油盐酱醋 怎么那么黑 洗澡堂子 身穿瑞蚨祥 吃药同仁堂 书香琉璃厂 满城茉莉香 王府井,两头俏 永不落幕的《龙须沟》 找乐呵 春风之乐 夏虫之乐 秋泥之乐 冬水之乐 提笼架鸟 九九消寒 御功夫,天桥乐 壶在,茶温,人已远 洋玩意儿与土器物 把家虎,守财猫 小孩儿玩意儿 眯着眼睛听戏 琴颂 序言 十多年前,我先后在三 联出版了《京味儿》和《京 味儿食足》两本书,前一本 主要是顺着四季聊北京土生 土长的吃食,后一本偏重于 从外地先后传进京城又扎下 了根的美味。承蒙读者们抬 爱,这两本书得以一印再印 ,头几年还都出了增订本。 可也有朋友说了,所谓“ 京味儿”也不光是食物的味 道,还包括北京生活方方面 面特有的那种调性。没错,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自有其独 特的气象,常年生活在京城 的老街坊们也带着些跟别处 人不大一样的派头。于是我 观想着心底那个真切的北京 ,走访了多位颇有些京范儿 的人物,怀着对京城深入骨 髓的情感,默默地想,默默 地写,出版了《京范儿》, 一晃距离这本书出版也过去 十年了。 这十几年间北京的变化 可是不小,上上下下对古都 的保护意识和对老传统的重 视程度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胡同不再拆了,故宫成了网 红们穿上古装打卡照相的宝 地,好多民间的老玩意儿得 以恢复,一些消失多年的老 牌匾又挂了起来……这些无 疑都是好事。那么《京范儿 》再版的时候,当初文章里 对京城故旧的种种留恋和惋 惜要不要改动呢?我考虑再 三,决定不改。当时的文章 写的是我当时的心境,代表 我当时的想法,那一刻作为 记忆永远定格,改是改不掉 的。然而,既然是增订本, 就应当加些新东西,写些新 认识,于是这本书增添了如 下几篇新作。 一篇是写大运河的。大 运河是北京经济文化的命脉 ,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 北京城八百年来的繁荣。且 不说当初营造紫禁城的金砖 、木料,古时候那些京官们 穿的朝服,就连过去北京人 吃的盐和米,老百姓从早到 晚离不开嘴的茉莉花茶,都 是由大运河千里迢迢从江南 运过来的,要不怎么说北京 城是从水上漂来的呢。从前 京城里唱戏的说自己是跑码 头的,戏班子跑过的码头就 在大运河的沿岸,四大徽班 正是从大运河一个码头一个 码头一路唱着念着开辟了一 条通往京城的谋生之路。尽 管如今大运河的经济价值已 然淡化,但它的文化影响力 一直延续着。从颐和园昆明 湖,到积水潭什刹海,就连 穿过紫禁城的金水河都是大 运河中的一小段,北京城的 每一股活水都是大运河的水 流,整座古都就坐落在北运 河水系里。北京,一刻也没 离开过大运河的怀抱。 一篇是写中轴线的。中 轴线是北京城鲜明的规划特 征,这种布局的影响不仅在 建筑上,甚至影响到北京人 的语言。外地朋友要是在北 京问个路,上岁数的人指的 从来都是东南西北,而不说 左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 下意识觉得您和他们一样, 脑子里有一根正南正北的中 轴线,有一条正东正西的长 安街,这是他们心里日用而 不知的坐标系。北京的中轴 线分成三段,中央一段曾经 是大内禁地,现在依然肃穆 庄重,南面的前门大街和北 面的地安门大街则属于百姓 生活区,充满着浓郁的市井 风情。中轴线把宫廷文化和 市井文化串联起来,共同组 成了北京城的脊梁背儿,传 承着千年古都特有的气脉。 …… 旧城人口的迁徙,外来 人员的增加,甚至交通的便 捷让北京话的特色越来越淡 。四五十年前生活在南城的 人和生活在东西城的人说话 的韵律和用词有明显区别, 二十几年前单凭语调还能够 分清哪位是通州人、顺义人 、房山人、大兴人,如今这 是不可能的。北京话的地域 性和阶层性越来越模糊了。 讲北京话究竟以哪个时代为 准?以哪个地域为准?以哪 个社会阶层为准?口头语是 为了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 如果某个词或某种用法极少 有人用了,探讨它的价值又 在哪里呢?这些问题靠一篇 短文怕是讲不明白,在这个 增订本里只好暂且放下。 当初写《京范儿》涉及 的那些人,有些功成名就, 有些光荣退休,有些换了工 作,有些去了远方,有些联 系不多却常常想念着,还有 些永远离去再不忍提起…… 十年间人世沧桑,他们中的 大多数依然在京城里一天天 忙着谋生,过着简单却不乏 乐呵的小日子。他们来过这 里,他们在这里,他们走过 北京长长的光影。这本书寄 托着我对他们的情感,寄托 了我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导语 所谓的“京味儿”不光是食物的味道,还囊括着北京生活方方面面特有的那种调性。崔岱远延续《京味儿》与《京味儿食足》继续探寻北京的城与人。那里有蓝天、白鸽、红墙、灰瓦,那里的老街坊不紧不慢行走在胡同里夕阳下长长的光影间。 精彩页 北京城有条中轴线。中轴线的起源是一棵树。 忽必烈建大都,问太保刘秉忠该怎么确定都城轴线方向。刘秉忠建议,以丽正门外第三座桥南那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正午时分的树影作为标准,从此北京城有了中轴线。忽必烈封这棵树为“独树将军”,还特意赐了块金牌。 元大都时代“独树将军”可谓地位显赫。诗人张昱所作的《辇下曲》里有这样的描述:“四面朱阑当午门,百年榆柳是将军。昌期遭际风云会,草木犹封定国勋。”看来当时这棵作为立城之本的大榆树是郑重其事地用朱漆栏杆围护起来的。那时候,每逢元旦朝会、皇帝过生日的圣节、元宵节这三个重大节日的夜晚,都要在这棵树上挂满高高低低的彩灯。打远处望去,整棵大树就好比一条自天而降的火龙那么耀眼、那么漂亮。大树的周围是熙熙攘攘的集市,各种小吃,像卖枣面糕的、卖酒肉茶汤的……应有尽有,游人到了这里无不流连忘返。 如今,北京城的中轴线依然分明可见,“独树将军”却早已寻不到踪影。至于它的准确位置,现代学者对比了各种文献,运用传统“参望”之法,结合实地科学探勘,推断其应该就在正阳门的箭楼前。 正阳门的箭楼北京人俗称前门楼子,或者叫大前门。自打明代正统年间盖起了这座箭楼,它就一直是老百姓心目中北京城的标志。老话说“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半句是形容前门楼子高大巍峨,后半句讲的是整座正阳门包括了城楼门洞、箭楼门洞和瓮城上左右闸门一共四个门洞,再加上护城河上三桥并行的正阳桥,还有桥头六柱五间的大牌楼,这就是老百姓说的五牌楼。 对于门的理解古人跟现代人不太一样。古人所说的门并不限于人车进出的那个门道,而是包含了城楼、瓮城、箭楼等等一组完整的建筑。这就是为什么正阳门城楼上高悬的竖木匾写着“正阳门”,而箭楼门洞上方镶嵌的横石匾也写着“正阳门”。事实上并不存在一座挂着“前门”牌匾的门楼,这只是老百姓特指正阳门箭楼的口头语。在北京城的内九门里也只有正阳门箭楼正中开了个门洞,为的是方便天子的龙辇沿中轴线经过这里去天坛祭天。进出其他城门都得绕过箭楼走瓮城两侧的闸门,古人这么设计是为了安全。 正阳门的瓮城连同两侧的东西闸门1915年就已经拆了,正阳桥也只能在老照片上才能见到,五牌楼这几年原地复建起来,牌楼上方写着原先的桥名“正阳桥”,五牌楼往南延着中轴线是一条笔直的大街,这就是著名的商业街——前门大街。 很多人心目中的中轴线是整肃威仪的,因为这条并没有画出来却明确存在的“京城龙脉”上有雄伟的天安门,有庄重的紫禁城,有着那么多国家标志性的符号。可毕竟“金瓦金銮殿,百姓看不见”,在元明清三代近六百五十年的历史里,中轴线中央那一片红墙金瓦围成的区域一直都属于皇城大内,是平民根本不可能涉足的禁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以切身感知的中轴线是商铺林立的前门大街,最显著的地标是抬头就能看见的前门楼子。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