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侯外庐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有着非凡而坎坷的学术人生。《韧的追求》是作者的回忆录,他以朴为美,以韧为信,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原了真实可信的自我。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时,作者紧紧围绕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融、民族的磨难、个人的历练,深刻反思自身思想演变的心迹,深入剖析自我精神理想的磨砺,从而给人以心灵的净化与启迪。 作者通过记叙自己独特的学术探索,展示了中国思想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路径,给今人提供了珍贵的范例和楷模,使人们真正懂得学术先行者的艰辛,理解他们的追求。 作者简介 侯外庐(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山西省平遥县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23年从河汾中学毕业,考入北京法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其问根据德文版翻译《资本论》。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8年由香港进入东北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侯外庐先生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主要成果有《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主编、合著)、《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卷)、《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下卷)、《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等。 目录 再版序 自序 第一章 坎坷的历程 家世和童年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在“五四”之后的潮流中 李大钊同志的教诲 旅法·试译《资本论》 附设于法共的“中国语言支部” 归国途中的得失 从哈尔滨到北平 《资本论》第一卷的翻译和上册的出版 北平的大学讲台和师友 救亡宣传 “许、侯、马事件” 回到山西之初 继续《资本论》的翻译 阎锡山标榜的“民主”及其“二的哲学” 古史研究的开端 光明与黑暗之争 续范亭、战地动员委员会及其他 1938年的动荡 愧喜交加结束《资本论》翻译 主编《中苏文化》 乡间基地——白鹤林和骑龙穴 白鹤林的宾朋邻里 吕振羽气概壮烈 白色恐怖中的研究、著述 周恩来同志对重庆学术工作者的引导 朋友们的理想、襟怀和情谊 和郭老讨论屈原思想 翦伯赞的风格 学者们的性格种种 和李约瑟博士谈《老子》 在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小民革)中活动 人民不能接受的《中国之命运》 国共两党的代表大会期间 重庆谈判期间 旧政协时期——和平希望的破灭 在山城最后的日子 中苏文化协会复员南京 《中国思想通史》和《新中国大学丛书》 杜老的道德和文章 《文汇报》办《新思潮》国民党下“戡乱令” 香港一年 初探鲁迅思想 迎来解放 第二章 中国社会史的研究 30年代社会史论战对我的影响 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的探讨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二、关于氏族制的残存和家、室的意义 三、关于中国“城市国家”的起源和发展 四、关于古代先王问题 封建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封建制的法典化与历史分期问题 二、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 三、关于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 四、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五、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思想通史》的撰著 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说起 一、我在撰著《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所遵循的科学规范 二、《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的若干特征 关于《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 关于《中国思想通史》第二、三卷 从《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到《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 关于《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 一、在运动的环境中工作 二、社会史一章的周折 三、关于柳宗元、朱熹、方以智三章 四、韩国磐同志的贡献 五、“诸青”的贡献 六、杨荣国同志与韩愈章 七、杜老和《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 八、众家之长得以荟萃 简要的总回顾 序言 张岂之 侯外庐先生(1903— 1987年)是我国著名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 中国思想史家。 《韧的追求》一书是侯 外庐先生的自传(自叙), 用他的话说,此书记叙了他 “平生追求的成败和心迹”。 今天我们读这本书,可以深 切地感到前辈学人为弘扬祖 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尽甘苦 ;用韧的精神克服了许多困 难,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 侯外庐先生在《韧的追 求·自序》中说:“大半生来 ,在我追求、研究的不平坦 历程中,鞭策力是共产主义 拯救中国的理想,但是具体 实践中,也并非事实都靠宏 大口号的支持。坦白说,相 当多的时候,我的心跳几乎 只有一个字,那便是鲁迅先 生所倡导的那个伟大的字一 韧!从这一点而言,我写这 本自叙,其实不过如同—个 凿石的老匠或拓荒的农人回 视作业,检点得失时的自白 。” 坦率地说,作为侯外庐 先生的学生,我每读到上述 的话,眼中都充满着泪水。 如果要问:我们从老师那里 学到了什么?我会这样回答 :为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 必须在学术研究上学习老师 所坚持的“韧”字!有韧性就 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取得学 术研究的成果。 我想,前辈学人“韧”的 精神,他们对自己生命历程 的回顾,所经历的挫折和痛 苦,可供今天年轻学人的参 考,并从中汲取力量,使自 己的学术研究和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密切联 系起来。 《韧的追求》的成书出 版,是在1985年10月,在 外庐先生辞世前两年。关于 此书稿的写成,侯外庐先生 在该书的《自序》中有这样 的话:“我患病多年,虽然 记忆力尚可,却早已难于执 笔。本书的完成,得力于同 志们的帮助。在北京市社会 科学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学 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 究所大力支持下,邱汉生、 李经元、黄宣民、朱学文、 侯闻初等同志为本书出力甚 巨,我深表谢忱。” 在这里我想对朱学文同 志略作介绍。她仰慕侯外庐 先生的为人、为学,虽然不 是侯外庐先生的弟子,也不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的工作人员,但她用了许 多时间来记录外庐先生关于 “自叙”的谈话,又采访了外 庐先生的学生们,作了详细 的访谈录;在这样的基础上 形成了《韧的追求》的文字 初稿。后经外庐先生审定、 定稿、面世。 侯外庐先生著作宏富, 他自己最看重的是《中国思 想通史》五卷六册,约二百 六十万字。在《韧的追求》 一书的结语中,外庐先生用 “简要的总回顾”为题,写了 关于《中国思想通史》的撰 述情况及其中的要点,文字 是这样的: 我和我的同志们虽然花 了几十年的心血完成了这样 一部比较系统的中国思想通 史,但是,要建立一个比较 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思 想史体系,殊非易事。尽管 有同志说我们的思想通史是 自成体系的著作,而我们却 不敢以此自诩。我想说明一 下,我们在史学研究中注重 的不是自己的“体系”,而是 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总结中国 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遗严。 这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 ,侯外庐先生对历史唯物论 的学习和研究,并非由苏联 转手,而是直接来源于他 1928年至1938年期问对马 克思《资本论》的翻译工作 。不过,学人们要直接从马 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找到关 于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具 体结论,是不可能的。《资 本论》的主题不是中国古代 社会与古代思想。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书中也没有提到中国。 不过,马克思在分析以印度 为主的东亚古代社会时,曾 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 (最早见于《资本主义生产 以前的各种形式》,后来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 《资本论》中都有所论述) 。 在侯外庐先生看来,亚 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表 现为:和西方的希腊不同, 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 会,保留了旧有氏族组织的 余绪,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 础上建立起国家组织;这种 状况后来演变为血缘的宗法 制,它影响了中华思想文化 的发展,形成了西方希腊不 同的特色。总之,外庐先生 研究中国社会史和中国思想 史,力求从资料出发,找出 中国古代发展的路径,并研 究这些如何形成为中国的特 色。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 土地制度、中国古史分期法 典化标准、中华文化的独特 性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可供参考。应当承认,这样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 意义。 这里我想提到与外庐先 生相知很深,且有基本相同 学术观点的白寿彝先生对外 庐先生学术研究的评价。他 说,外庐先生“研究中国历 史总是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化,也可以说把马克思 主义历史理论民族化。这一 点很重要。” 这里我想说明,《韧的 追求》一书并不是侯外庐先 生的理论著作,而是他的回 忆录,其中记述了他的生平 活动、遇到的人、经历过的 事——这些都有生动而具体 的描述。读者如果想知道前 辈学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活,外庐先生的书可能 是一个窗口。 令人遗憾的是,外庐先 生的《韧的追求》一书出版 至今已近三十年(到2015 年是整整 导语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20世纪众多史学家中,可谓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如他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对中国思想得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围,他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上下),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宋明理学思潮进行系统梳理,挖掘出许多曾经不被重视的思想家和“异端”学说,影响至今。 《韧的追求》是侯外庐先生五十多年从事史学研究的学术自叙,也是他平生追求的成败与心迹路程的展示,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本着“以信传信,以疑存疑”的执笔原则,分“坎坷的历程”、“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中国思想通史》的撰著”三章,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学术追求进行回顾和前瞻,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励志性自传图书。 精彩页 家世和童年 1903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我出生在山西平遥县西王智村。 平遥县不及汾河下游那样富裕,也不像雁北地区那样寒苦,经济和文化在山西省居于中间水平。西王智村当年约有百十户人家。村中读书人不多,商人也不多,大部分的人口都是农民兼手工业者。每当农闲时节,西王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设一台织机,安一架纺车,一个家庭三口人(一个男子和两个女子)组成一个生产单位:成年男子身挂一袋羊毛、嘴里念念有词地哼着、唱着,走出好几丈远去,从羊毛团里捻出一根长长的线,牵在女孩子的纺车上,纺车不停地转。成年女子掌着织机,从她手里出来的是一种很粗的毛织物。用这种毛织物缝制的粮食口袋,行销于晋中地区的每一个村落。 我对于中国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认识,最初的印象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童年就摄人的记忆,以后20年又不断重复摄入记忆的画面——西王智纺织羊毛口袋的农民们劳动的画面。我离家至今六十多年了,这幅活生生的图画仍然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家庭,是西王智村仅有的一户靠读书做官的人家。根据视听所及,可以分析出我的祖辈——父亲以前的几代人,都是读书人,也都是地主。 ’ 在那样的宗法社会里,比较特别的是,我的父母都不强调崇拜祖宗,却非常崇拜英雄。这是因为,我的祖父是一个败家子,21岁就被鸦片夺走了生命。他的吸毒和早逝,给家庭带来很深的痛苦,在后代心目中,祖宗的形象因此也就黯然失色了。那么,家庭崇拜的英雄又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祖父的遗孀,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郭氏,是一位不识字而见微知著的女子。她22岁守寡,我的父亲是遗腹子。族人对祖母冷酷无情,分到祖父名下的家产,在祖父弃世之时,已经被烟赌耗尽。为了供我父亲读书,祖母卖尽了家中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为了糊口,她必须终年劳动不息。 祖母以教子严格著称,后来成为四乡闻名的人物。传扬她的声名的人,各自从所处的不同立场、不同认识角度出发,有的人赞美她操守贞节,有的人称颂她教子有方,有的人艳羡她实现了旧时代一个乡间女子的最高理想。这种种的赞誉居然传到京城,黎元洪当总统的时候,曾亲笔为她题词,称她“巾帼完人”。 在家庭内部,祖母的形象有非常现实的内容。她刚直独立,疾恶如仇,不畏艰难。她终生勤勉,终生要求儿孙力戒懒惰、力行勤奋。将她三代儿孙的回忆全部加在一起,她自己是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了的。对于寄托着全部希望的独子,她从不肯流露缠绵的感情,而只表现一种严肃的爱,即使在独子幼年时,她也不宽宥他的过失。家里传下来一个故事,我父亲幼年时,有一次冒犯了塾师,祖母知道了,平时并不轻易动家法的她,这天将他痛打了一顿。到了夜里,父亲睡熟了,祖母掀开他的被,解开他的衣服,看到遍体是青紫的伤痕,她哭了,对熟睡的孩子说道:“儿啊,我不是不爱你,我是不能不打你啊!” 这样一位高度理智的妇女,她的内心也有许多痛苦无处诉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养成了一个深夜自言自语的习惯。我从小因为受她钟爱,经常由她带着睡觉。每当她确信我已经进入梦乡时,她便盘坐在炕上,拿起一件针线活,对着小小的豆油灯,自言自语起来。手里的活是断断续续的,口中的话语却无尽无休。我不知道她的面前有没有出现过幻象,我只是无数次在她身边听到她极有条理地诉说她生平经历过的一桩桩最难忘却的往事。那些往事,似乎都是伤心事,是她的“奋斗史”,所以,她的声调如泣如诉,异常痛苦。我至今深信,祖母的思想是朴实的。我甚至相信,无论谁听到她的夜诉,都会被她对待人生、对待困难的那种精神力量所包含的朴素哲理所感动。儿时的我,不可能天天不贪睡,天天偷听她的夜诉。但是,我记得,夜里偷听了她的话,第二天就不敢偷懒、不敢懈怠。 我在亲属和同乡中听到过许多关于祖母的故事,情节大抵都和我亲耳听到她本人的叙述相同,足见她个人的感受和公众的见解是比较吻合的。但是,所有流传的故事都有一个失实之处,那就是,祖母的痛苦被忽略了,或者说,是被掩盖了。 由于祖母的威望至高,我父亲即使做官之后,在家中仍然只是居于第二位的人物。 我的父亲侯福昌是清末乙未科拔贡,考得法官资格。这一年正值康有为“公车上书”,父亲成了变法的热烈信徒。从乙未年到辛亥,他十几年未被起用,直到民国初年,才先后出任山西永济,河南新蔡、固始三县知事,以及平遥县水利局长。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