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轰炸战(欧洲1939-1945)(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理查德·奥弗里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大规模轰炸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位于后方的民众也不再安全,死神将随时从天而降。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使得这场战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残酷,尤其是盟军对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城市实行的轰炸行动杀死了大量无辜民众,这也使得这场反对法西斯统治的正义之战有了某种程度上的道德污点。本书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轰炸行动最深入翔实的研究,作者几乎穷尽了目前解密的一切档案资料,并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与众多亲历者的讲述与回忆,将二战中每一场重大轰炸行动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翻开本书,我们得以重温当年军政首脑的抉择博弈,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挣扎求生,了解轰炸是如何影响了这场大战的走向,以及它带来了怎样道德困境。
作者简介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1947—),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20世纪英国首屈一指的史学家,二战史领域的知名权威。因历史写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荣获2004年沃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目前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历史学教授。著有《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等作品。
目录
序言
序章 轰炸保加利亚
第一章 1940年前的轰炸战:虚构的与真实的
第一部分 德军的轰炸战
第二章 第一次空中战略进攻:1940年9月至1941年6月
从华沙到巴黎
“来自英国的麻烦”
“英格兰攻势”
第一次战略进攻
“轰炸机学校”:德国在1941年至1945年的轰炸行动
第三章 坚持?英国社会和空中闪电战
构筑新前线:1939年至1940年
救援和防空洞
把轰炸的破坏减到最小
“赫尔人民情绪稳定”:空中闪电战期间的士气问题
继续坚持:1941年至1945年的轰炸
第四章 不为人知的章节:对苏联城市的轰炸
“名副其实的战争”:东线的空军
对苏的“空中闪电战”
“乌拉尔轰炸机”的命运:1943年至1944年
第二部分 “最伟大的战斗”:盟军轰炸欧洲
第五章 魔法师的学徒:1939年至1942年的轰炸机司令部
“大干一场”,1939年至1940年
德国人的演示:1940年至1941年
危机中的轰炸机司令部:1941年至1942年
哈里斯和美国人
第六章 联合轰炸:德国1943年至1945年
卡萨布兰卡指示
一次联合作战?1943年1月至7月
蛾摩拉行动:汉堡的毁灭
德国上空的僵持
“德国空战”:1944年
释放飓风:19449月至1945年5月
审视废墟:1945年
第七章 总体战的逻辑:轰炸下的德国社会
社区的自我保护
“重大灾难”:1942年至1943年
经济奇迹
“德国会崩溃吗?”:1944年至1945年
第八章 意大利:轰炸和言语的战争
告别杜黑:意大利的轰炸战
马耳他:“地球上遭到轰炸最多的地方”
“火车大延误”:1940年至1943年的盟军轰炸
“必须轰炸”:解放意大利
第九章 轰炸朋友和轰炸敌人:德国的新秩序
扰乱“新秩序”
法国:以轰炸得自由
东欧:除了奥斯威辛,全部都要轰炸
鹿特丹再次遭到轰炸
第三部分 “最严重的失算”?
第十章 轰炸的得与失
后记 经验和教训的得与失:战后世界的轰炸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出版后记
序言
1939年至1945年间,欧
洲有上百座城市、上千座小
城镇和村庄成为空军轰炸的
目标。据估计,整个战争期
间,在欧洲,轰炸造成的平
民死亡人数达到惊人的约60
万之巨,另有100多万人受
了重伤,有些人甚至留下了
终生的生理或心理创伤。战
后,欧洲大地暂时性地沦为
一片废墟,其悲惨程度,完
全可以与曾经兴旺一时的罗
马帝国留下的残垣断壁相比
肩。任何人,只要经过战后
破败的城市废墟,他首先想
到的问题将是“该如何接受
这样的现状?”然后将会有
另一个问题进入脑海:“欧
洲该如何在战争后复原?”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
用来追问轰炸战的。其实,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大
多数欧洲人就已经理所当然
地认为,轰炸将会是未来战
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
府如果放弃这种在全面战争
爆发后最应该使用的武器,
那才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
。战争形态是由科学技术决
定的,在这一点上,第二次
世界大战远超大多数其他战
争。轰炸一旦发动,其潜在
威力是不可估量的。1945
年欧洲土地上的废墟,正是
轰炸无情的破坏力和轰炸战
必然逐步升级的无声证明。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欧
洲的城市只用了10年时间就
得以恢复,然后成为由战后
经济奇迹催生的商业发达的
繁荣中心。如今,当人们漫
步在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等
国的大城市宽阔的马路上或
者商业区的时候,真正让人
感到不可思议的是,70年前
这里还是猛烈空袭的目标。
在欧洲,只有1999年北约
空军空袭贝尔格莱德这一事
件还在提醒人们,对西方国
家来说,轰炸仍然被视为一
种战略选择。
大部分记述欧洲轰炸的
历史作品,通常集中在两个
问题上:一是轰炸的战略效
果如何?二是轰炸是否在道
义上站得住脚?近来,将这
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讨论的
作品更多了,之所以出现这
种趋势是因为这些作品都基
于这样的假设,即:如果某
些做法在战略上不合理,那
么其在伦理上也是存疑的,
反之亦然。这些争论有愈演
愈烈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
是,他们的争论都基于肤浅
的证据,这些证据大部分是
从官方历史和战后关于轰炸
战的调查中筛选的,并且,
研究重点完全放在对德国和
英国的轰炸上。不过,也有
一些关于轰炸战的优秀研究
成果,这些研究突破了传统
的研究内容(虽然仍仅限于
盟军轰炸德国),但文章中
却充斥了对轰炸战的讹传和
歪曲,同时,在哲学的视角
下去研究轰炸战是否合乎法
律和道义,得出的结论只会
与史实渐行渐远。
我当前研究的目的,就
是编写一本能够第一次全面
记述欧洲轰炸战的作品。尽
管战后经过70多年的审慎研
究,但是关于这一课题的相
关资料仍显不足。本书与传
统轰炸战历史研究的区别,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书内容涵盖了
整个欧洲的轰炸战。1939
年至1945年间,不管是出
于有意还是意外,几乎每个
欧洲国家(包括中立国)都
遭受过轰炸,这种战场的广
泛性,是由1938至1941年
间确立的“德意志新秩序”决
定的,其后果就是使得欧洲
大陆大部分领土被迫变成了
战场。对法国和意大利的轰
炸(轰炸对这两国造成的损
失都与对英国的空中闪电战
相当)在现存的战争史著作
中鲜有提及,所幸,最近克
劳迪娅·巴尔多利(Claudia
Baldoli)和安德鲁·纳普
(Andrew Knapp)的研究
成果终于将这段历史公之于
众。在关于二战的书籍中,
几乎没有提及盟军对斯堪的
纳维亚半岛、比利时、荷兰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轰
炸行动。本书在后续章节对
上述轰炸战的主要内容进行
了介绍。
第二,总有人认为,可
以用某种方式,将轰炸战从
同时进行的其他战事中分离
出来。正如本书将要介绍的
那样,轰炸战一直是大战略
的一部分,而且它在其中的
重要性要比空军统帅们所认
为的更低。选择实施轰炸往
往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并且战时领导层在政治和
军事上更优先的考量也总会
影响轰炸作战,此外,军种
之间的利益角逐,也同样限
制了空军的雄心壮志。应当
对二战中的空军做出客观公
正的评价。轰炸在欧洲并不
是足以赢得战争的战略,当
时其他军兵种都知道这一点

第三,大多数前人对轰
炸战的研究或把执行轰炸任
务的人员作为重点,或把遭
受空袭的人民作为重点。尽
管有些作品中还会阐述二者
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者一
直把轰炸战的历史与轰炸给
受害者带来的政治、社会、
文化上的影响割裂开来。也
就是说,研究者研究的是战
争史而不是战争中社会的历
史。本书的后续内容从两个
方面对轰炸战进行了叙述:
一是制定轰炸战的计划想达
成什么目标,二是轰炸到底
给遭受轰炸的人带来了什么
影响。通过从这两个方面进
行叙述,读者可以重新评估
轰炸战的有效性问题和轰炸
战在伦理上的争议。
无疑,本书的写作,无
论从涉及地域范围上说,还
是从叙述广度上说,都是一
项浩大的工程。但这也不意
味着每件事都能得到应有的
关注。毕竟,本书不是战后
关于轰炸战的回忆录,虽然
现在这样的文学作品越来越
多,并且从创意到概念都已
导语
本书是一部与人有关的历史,一部根植于20世纪人类暴力全景描述的历史。从书中涌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无论是与恶劣天气斗争的飞行员,还是他们那些承受了巨大生理和心理代价的对手,或者是地面上成为现代科技(这种技术尚不够精确,不能控制对平民和城市的破坏程度)牺牲品的平民百姓,都在用他们的经历向人们阐释一个让成千上万的人受到触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总体战带来的可怕悖论之一:无论是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组成员还是遭受轰炸的平民,都因为自己的经历而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英国《每日电讯报》《新政治家》年度图书,曾入围坎迪尔历史奖。
后记
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
的发展也推动着战争形态的
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
现的大规模轰炸就是最好的
例子。航空技术的出现和进
步,使得人类不仅可以从空
中打击敌方的军事力量,而
且可以让机群越过敌人的边
境和防线,直接摧毁其城市
和工业,以达到破坏工业生
产、打击民众士气的目的,
迫使敌国投降。但无论是德
军对英国的“空中闪电战”,
还是盟军对德国的大规模轰
炸,都未能如预期中那样让
战争迅速结束,而是转为了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民众在
这种高科技带来的浩劫中备
受煎熬,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英国二战史权威学者理
查德·奥弗里用了多年时间
,来研究这场人类历史上空
前的轰炸战,力图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完整、客观、
严谨地还原这场战争的全貌
,并探讨它在政治、社会、
文化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在战火重燃的今天,我们重
新回首20世纪的这场悲剧,
是为了不让悲剧再度上演。
本书中的诸多数据来源
于作者多年来走访欧洲各地
档案馆搜集的材料,这些在
战时匆匆留下的记录自然不
可能做到完全精确,作者本
人在经过多方对照后选出了
他认为较为准确可信的数字
,供读者参考。由于编辑水
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
错误,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
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大作如今必定被视
为关于轰炸战的权威著作…
…这可能是21世纪出版的关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
的一本书。
——《卫报》
这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
书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令人难以置信……清醒而现
实地评估了(轰炸)对交战
国和受难平民的影响。很难
想象有比这更透彻的叙述了
:一部杰作。
——理查德·J.埃文斯 《
新政治家》
一段非凡而影响深远的
历史……第一次完整叙述了
发生在欧洲的轰炸战。奥弗
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同
时又进行了深入充分的挖掘
,这本书的可读性也很高。
——《旁观者》
这是一部扎实、清晰、
一丝不苟的军事史著作……
这本书值得一读。
——丹·琼斯 《每日电讯
报》
精彩页
第一章 1940年前的轰炸战 虚构的与真实的
美国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因对现代特大型城市直言不讳的态度而闻名于世,他在1938年出版的著作《城市文化》(Culture of Cities)中分析了那些被他称为“大都市”的城市的兴亡。他将大都市称为“充满着粗俗的虚伪和权力的大脓包”,这些都市中的现代文明在一年年变得脆弱、失去保护,直到有一天,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响起:“坦率地说,在破坏性和对意志的削弱上,这比远古丛林或穴居时代任何已知的东西重新进入现代都市都要可怕得多。大都市的居民将气喘吁吁、感到窒息、语无伦次、畏畏缩缩、充满怨恨,就这样走向死亡,可以想见,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芒福德认为在现代战争的大轰炸后,人类文明社会将不复存在,只留下“亡者之城(Nekropolis)……垂死者的陵墓……血肉在其中化为灰烬”。1
有上百位欧美作家,在现代轰炸还未成为现实或可能之前,就用具有超凡想象力的作品阐明了现代轰炸战将会是怎样的,而芒福德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作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英国小说家H.G.威尔斯(H.G.Wells),在190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空战》(The War in the Air)中,他为后世所有表现空军轰炸的文学作品(包括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定下了范式。在这本小说中,一队杀气腾腾的德国飞艇只花了几个小时就彻底摧毁了纽约,“城市化为猩红的熔炉,没有谁能逃出生天”。席卷全球的战争迅速吞噬着人类文明,在战争中,人类文明中错位的安全感和不正常的发展观被抹去的速度,比之前历史上任何文明秩序消亡的速度都要快得多:“欧洲文明将不会像史上其他文明那样慢慢腐朽、逐渐崩溃,现代欧洲文明将会在大爆炸中灰飞烟灭。”2威尔斯在书中强调了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十年里曾多次提起:将现代科学应用到战争中充满了危险。在书中,他还写道,纽约市的毁灭是“战争与科学之间不幸的联姻”造成的“符合逻辑的结果”。《大空战》还有一部没那么知名的续集——《获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写于5年后的1913年,在该书中,威尔斯预测了原子时代的到来,在书中,200多座著名的大城市在“原子弹爆炸升起的红色火焰中”被彻底摧毁。3与芒福德一样,威尔斯认为城市生活影响了现代社会(“大都市铺得越来越大”),而反过来,孕育了城市生活的现代科技,又极有可能将其从地球上抹去。4
在1914年8月爆发的那次世界大战中,对现代城市脆弱性和文明消亡的预测都没有实现,但在从威尔斯的预言到1940年后大规模的对城市轰炸之间的30年中,这种预测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象。一战期间,飞机仍处于技术发展的婴儿期。虽然后来所说的“战略轰炸”确实起源于这场战争,但这种轰炸的规模极小,对参战国造成的直接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与威尔斯小说里的情节一样,第一次重大空袭是由飞艇完成的。德国海军批准使用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多个港口城市发动空袭,后来,伦敦的部分目标也成为空袭对象。一共进行了52次空袭,首次攻击发生在1915年1月20日至21日夜。整个战争期间,德军飞艇投下了162吨炸弹,其中大部分炸弹都是随意投下的,轰炸共造成557人死亡。51914年9月22日,英国也开始对敌人后方进行空袭,按时任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命令,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的几架飞机袭击了德国位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齐柏林飞艇基地,并于11月23日攻击了位于腓特烈港的飞艇制造厂。作为报复,德军在12月24日首次出动飞机轰炸英国。此后两年间,德军、法军和英军都曾发动过一些小规模的空袭,但几乎没有什么战果。直到1916年下半年,德国空军成立了“英格兰中队”,事情才发生了变化。这支部队在队长恩斯特·勃兰登堡(Ernst Brandenburg)上尉的领导下,对英国的港口实施了一系列日间和夜间空袭,其中包括对伦敦的18次轰炸。这支部队首次发动攻击的时间是1917年5月25日,目标是英格兰的福克斯顿市。最后一次空袭是一年以后的5月19日至20日的夜间,目标是伦敦。由哥达-IV型和齐柏林-斯塔克型多引擎轰炸机组成的编队在52次轰炸行动中,共投下了110吨炸弹,造成836人死亡,1982人受伤。空袭的最初目标是摧毁“英国人的士气”,以迫使英国政府考虑退出战争。但是,这种水平的空袭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战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投机行动。德军还对法国巴黎的工业目标进行了小规模空袭,这造成了267名巴黎人死亡,但收效甚微。1918年春天以后,随着德国空军飞机的损失,空袭逐渐停止了。6这种空袭的主要成果,就是激起了英国的报复。
虽然德军的空袭频率不高且造成的破坏有限,但它不仅催生了一个综合防空体系,还促成了第一次真正的战略轰炸。1915年春,英国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布置了第一批高射炮。这支防空部队后来正式命名为大不列颠防空部队。整套防空体系的核心,是1917年7月由爱德华·阿什莫尔(Edward Ashmore)少将领导建立的伦敦防空区。到1918年夏季,防空系部队已经拥有250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