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琴之道(珍藏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老桐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
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
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作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目录
引言:太古遗音,旷代之宝——中国之古琴与中国之文化\t
琴道
道与艺\t
琴之创制\t
琴与礼乐\t
琴道与儒释道\t
琴 品\t
琴派与琴风\t
琴之传承——文人琴\t
古琴与尺八\t
琴之兴废\t
一次关于古琴发展的讨论\t
琴道问答\t
琴理
琴乐流变\t
琴谱妙理\t
指法妙品\t
丝弦之美\t
琴人
初聆琴音——徐匡华先生\t\t
渔歌悠悠,阳春三月——恩师吴兆奇先生\t
古调仍存——吴兆基先生与姑苏吴门琴派\t
天上流水——管平湖先生\t
广陵遗响——刘少椿先生\t
如梦琴事——林友仁先生\t
潇湘水云——渔夫先生\t
传习
学琴指要\t
教学之误\t
考级之失\t
传琴问答录\t
选琴
良琴为伴\t
审音第一\t
藏琴
良质善斫\t
张越琴记\t
斫琴
文人与斫琴\t
斫琴三要\t
吴声清音琴\t
青桐斫琴记\t
刻铭记\t
琴修
古琴与国学\t
琴禅大义\t
古琴乐教\t
琴修问答\t
附录
古琴的调心调身调息\t
古琴家老桐\t
金陵寻琴记
序言
新版序
宋代欧阳修在《三琴记》中自述: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
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
,梦寐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
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多学耳,要于自适。
欧阳修这种“足以自娱”“要于自适”的抚琴状态
,是传统时代琴人的一种基本状态。学琴是轻松的,抚
琴是快乐的,古琴给生命带来深度喜悦,给内心带来宁
静祥和,传统琴人从未有现代人那种学习一门“音乐艺
术”的观念或练习一种“乐器演奏”技艺的压力。在《
书琴阮记后》中,欧阳修还讲到他购买收藏古琴的体验
:“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
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
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琴
,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追逐世俗、名利扰心,琴
音再好,意念烦乱,便失去了抚琴的意义;心志清明、
恬逸自得,才是琴人应有的状态。
古琴真义,乃是生命之艺术,如林语堂所说“生活
的艺术”,而非通常所谓的“音乐艺术”。林语堂旅美
后,用英文写作《生活的艺术》一书,1937年在美国出
版,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人有一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
学,也可以称之为“生活的艺术”,中国人是怎样艺术
地生活,或者如何让生活成为一种艺术。这种“生活艺
术”迥异于西方文化分类中的那种审美艺术概念。如庄
子之逍遥,陶渊明之隐逸,嵇康之超越,如高士之品茗
、行酒、观山、玩水、赏雪、看云,如文人之莳花、弄
草、鉴石、蓄鸟、听雨、吟风、弄月……皆生活艺术之
美好时光。作为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便正是这种
“生活艺术”的代表。松下抚琴,蕉荫听琴,借琴遣兴
,旷怀达观,悠游于水边林下,静居于深山茅屋,有琴
书自娱而独处无闷,或涵养中和、宣泄幽情,或借琴修
禅、明心见性,《琴操》所谓“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者也。传统时代的文人,享受着琴棋书画所带来的欢乐
和妙悟,很少见有为“艺术”所累者。工业文明后的现
代社会,人们失去了往昔的生活状态和心境,群聚于都
市城林,劳作于商务公司或机构组织,饮食起居于高楼
大厦的水泥巢穴,奔波竞争于商场职场之间,终日营营
、孜孜矻矻,重效率、尚实用,时间就是金钱,艺术也
为商品,人之己身,亦转而成物,称为“人力资源”。
忙者心亡,终日忙活,便非生活,更无有生活之艺术也

《古琴之道》一书出版后,很受知音琴友喜爱,初
版即加印,售罄已久。数月前,北京于善伟兄建议改版
并嘱写新序。近些年来,山居清幽,抚琴观禅,鲜少为
文,操缦诵读之余,唯喜古物古谱。明代琴宗严天池《
松弦馆琴谱》诸序中,有冯复京《松弦馆琴谱引》,文
简而义深,妙契当下琴坛盛况;而天池先生由琴而入“
玄寂禅观”,夷然不屑人间事;青山先生携琴而入吴门
穹窿山修道,更乃琴道之深妙者也。谨录片羽,以飨琴
道知音,略为本书新版之序:
古之善琴者,舜、文、孔子诸圣人,无论汉晋之世
,若蔡伯喈、嵇叔夜之流,皆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
。下至龙赵,以技待诏,然其为人,尚清净少言语,所
谓非旷远不能与之嬉游,非渊静不能与之闲止也。今世
古乐不作,而和平澹泊之意于琴犹有存者,而复为俗师
杂之以繁声,淫蛙滥溺,滔堙心耳。呜呼!古乐其不可
改与。吾邑严先生,夙好鼓琴,乃取雅弄廿余,著之为
谱,凡触批攫醳之度,滤于巧心,发于美手,以复于和
平澹泊,如古之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者,庶几尽之矣。
严先生文学、吏事、书法无不绝人,而先生方习玄寂禅
观,一切人间事夷然不屑,真所谓旷远而渊静者也,古
称至人,能尽琴德,夫岂欺我。
吴门老桐
癸卯年岁末 于金陵吴门琴禅馆
导语
编辑推荐(或本书独特卖点):
1.近几年国内兴起一场古琴热,诞生了许多古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古琴、学习古琴不仅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也成为现代都市人释放压力、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2. 本书是作者学琴多年经验分享,汇集100多幅珍贵而精美的图片,深度解读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中国古琴文化;
3.本书叙述风格通俗易懂,趣味横生,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是古琴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的优秀入门作品。
精彩页
引言:太古遗音,旷代之宝
——中国之古琴与中国之文化
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宋〕苏轼《舟中听大人弹琴》
广陵绝响
我国之固有文化,其典章、文物、制度,因世事之更迭、社会之变迁,传承于今而不绝者,已属难得,而其中堪称“经典”——能体现一民族之文化精神、具有超历史之长久价值者,更乃稀有。以典章而论,钱穆先生为今人开列了解传统文化所必读之“文字经典”也仅《论语》《老子》《庄子》《坛经》等七部;以器物而论,固然有全国各地历史文化博物馆之存在,文物之收藏不可谓不多,然若缺失本来之文化精神,则文物者实死物也。
在我国之文物名器中,历史数千载而不绝、在文人中因其文化精神而代代相传者,唯中国文化之七弦琴了。在七弦琴前冠以“中国文化”之定语,实非赘词,不惟七弦琴乃中国所独有,更因七弦琴传承之文化精神实乃中华文化之心髓,而中国琴人们至今仍抚琴不辍,未尝将其作博物馆之文物看。故七弦琴堪称中国文化之“活经典”。近年来,随着影视剧《笑傲江湖》《秦颂》《英雄》等的放映播出,许多人仿佛听到了古琴之音(实际上已非古琴之本音),了解到一点古琴的讯息。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古琴仍是神秘的,琴音仍是遥远的。
1700年前,嵇康临终抚《广陵散》一曲,慷慨就义,后世谓之“广陵绝响”,对古琴而言,似乎是不幸的预兆,在中华文化中传承了几千年的古琴,在公元二千年的今天似乎真的要成为绝响了。
其“绝”不仅在一般大众“琴筝不分”、往往将古筝当作古琴,乃至在民族音乐界也往往以古筝、琵琶等代表中华古乐而不知“琴为何物”,更在于今天连弹古琴的人自己也多有不知琴道大义,只将古琴当作一件古代民族乐器在弹,而断失了古琴的文化传承,忘失了古琴中所蕴有的中国文化精神。
琴器之古
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文献即有古琴的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等等。
据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谢孝苹先生考证,古琴创制于虞舜时代的乐正夔,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据战国末年《吕氏春秋》、西汉桓谭《新论》、东汉蔡邕《琴操》等文献记述,更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黄帝造琴等传说。
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新论?琴道》)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操》)
这当然不是信史,但从中能看出古人赋予七弦琴的“文化意象”:古琴“非同凡器”,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它是上古时代圣王明君所创制;古琴也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古琴的形制中也蕴涵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弦琴“尊而重之”,古琴也实非一般“民族乐器”而已,古琴中蕴涵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借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借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会得道家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意趣。
太古遗音
古琴之所以被中国文化中的“文人”“道人”所喜爱,除了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琴器音声之“古”,可能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古人有听琴“恍若隔世”的记载,视琴音为“遗世之响”。笔者初聆琴音,顿为之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又恍若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深山幽谷。当时非常感动,古人以古琴之音为“太古之声”“太古遗音”,诚不我欺啊!
古琴之所以能发出松沉低缓、宁静悠远的声音,与琴器构造有关。七弦琴的构造乃是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品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因此所出的音声低缓而悠长,音量相当小。音声低缓故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古琴正是以其“古音”和“静美”为特色的。
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借琴养心,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人看来,那是娱人的乐器之音,而非养心的“道器”之音,而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
并且,正因为琴音较小,其精微处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听、细细品,逼得我们息下躁动的妄心,去体味那清净本来的真心。
故弹琴听琴皆能涵养性灵、提升修养,因此古琴也就成为士君子修养之物。晋时嵇康《琴赋》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谓古琴“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清微澹远
宋代贤相范仲淹痴迷古琴,虽然政务繁忙,也常抽空去听琴,自己忙里偷闲,常抚《履霜操》一曲。当时有位鼓琴名家崔遵度,范仲淹登门造访,请教琴道大义,究竟“琴何为是”——琴是什么呢?崔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