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爱指手画脚的说教者声称爱财是万恶之源。他们认为赚大钱的人就要剥削他人,而把钱捐出去就能维护好自己的形象。 在本书中,杰森·布伦南(Jason Brennan)表明了与道德说教者对立的一面。他认为,通常情况下,你赚的钱越多,为别人做的就越多。即便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人,只要忠于职守就能“回馈”社会很多。另外,财富能解放我们,让我们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布伦南还说明了金钱对于塑造更友好、更值得信赖和更有合作精神的公民的作用。在讲述资本主义的新历史学家这部分内容时,布伦南论述了富有的国家富在他们健全的制度,而不是其可怕的奴隶制或殖民主义历史。 布伦南认为,一个人越有钱,就越应该帮助别人。他还认为,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对社会永久负债的。去变得有钱,去享受有钱,这无可厚非。 作者简介 杰森·布伦南(Jason Brennan),亚利桑那大学博士,乔治敦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经济学、伦理学和公共政策,代表作有《投票伦理学》《自由至上主义》《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等。 目录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第一章 万恶之源 仇富 盈利不道德 金钱代表肮脏 你已经是有钱人了 第二章 金钱之爱 制定购物清单 充分展示自己/结交朋友 去适应,去享乐 伊斯特林悖论的终结 金钱即自由 休闲 生命与健康 灯光和书籍 安全与和平 文化一以及获得文化的途径 金钱可以买到爱情吗? 金钱如何做到让数百万陌生人协同合作? 欲望与贪婪 结语 第三章 金钱是肮脏的吗?金钱会腐蚀人吗? 海法日托所实验 市场会让我们变善良吗? 金钱的本质 事物的价格和价值 结语 第四章 赚钱无可厚非 僵死世界里的道德沉淀 近来逝去的道德意识 利润的启示 一只看不见的手 市场竞争一只有合作才有竞争 利润是衡量附加值的指标 资本主义是增加财富和破坏利润的机器 有利可图,利润不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 第五章 富国与穷国 三个具有误导性的思维实验 大富裕与大分流 经济学家的想法:制度理论 反资源论 反帝国主义理论 反奴隶制思想 过去的罪恶无法成就现在的繁荣 第六章 要把钱捐出去吗 对社会负债 自己奢靡生活而不顾他人死活 彼得·辛格的基本观点 “溺水孩子”思想实验 辛格可能的反应 当你购买奢侈品或投资时会做什么 投资和慈善机构/侣 不要关停世界经济 为何我们还没有拯救世界?r 维持现状 第七章 贪婪、嫉妒和怀疑 我们为何会购买奢侈品? 追求地位天生令人反感吗? 追求地位有用吗? 关于花钱塑造形象的总体想法 财富永远不够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生活中的伦理与美 学 哲学家们经常试图为不 受欢迎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 的论据。最近出现了一些不 婚主义和反对生育的案例, 他们善待动物,从美学角度 贬低流行艺术。 哲学家们不太能为人类 普信的行为提供令人信服的 论据,如结婚、生孩子、吃 动物和看电影。但是,如果 哲学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反思 人生,并使我们的信仰和行 为正当化的话,那么哲学家 会忽略大多数人(包括许多 哲学家)对生活方式的观点 ,这似乎很奇怪。 不幸的是,从哲学家们 对生活常态的态度可以看出 ,定义现代社会的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并未被捍卫,甚至 遭到整个学界的谴责。 本着提供改进方案的目 的,该系列丛书通俗易懂, 逻辑严密,立意新颖,倡导 构建广泛的伦理和美学价值 观。丛书由短篇组成,此前 没有哲学知识的读者,会由 此认识到哲学对于我们理解 常识和批判现状都很重要。 该系列并非为了让我们 对自身的价值沾沾自喜,而 是帮助并激励我们更深入地 去思考赋予日常生活意义的 种种价值观。 导语 越是富有,越应该主动帮助他人,但致富与享受财富都无可厚非。 在为什么想要变得富有是可以的,杰森·布伦南认为:你赚的钱越多,你为他人做的就越多,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也只是通过做他的工作来富有成效地“回馈”社会。此外,财富让我们有机会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布伦南还展示了基于金钱的社会如何创造更好、更值得信赖和更拮于合作的公民。布伦南认为富裕国家变得富有是因为它们健全的制度,而不是因为它们可怕的奴隶制或殖民主义历史。一个人拥有的钱越多,就越应该帮助他人,但我们并不是天生就对社会负有永久债务。致富是可以的,享受财富是可以的。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浅显易懂的小书通 过全面的经济学和心理学知 识阐述了金钱的道德理由, 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一段崭 新的美妙历险。这本书让我 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尤其 如果我们倾向于不接受书中 的观点时,本书的价值将更 加得到凸显。 ——亚历克斯·格雷罗, 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吗 ?杰森·布伦南将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数据分析和别具 一格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 以自身标志性的方式论证了 这一观点。想要变得富有是 我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方 式,也是我们创造真正属于 自己的生活的方式。 ——约翰·托马西,布朗 大学 精彩页 在财富方面,人们表现得异常矛盾。每个人都想发财,但每个人又羞于发财。他们羡慕富人,但又认为富人奸诈狡猾、心怀不轨;他们喜爱奢华,但又将奢侈等同于粗俗卑劣;他们热爱物质财富,但又诋毁物质主义。他们伺机炫富,但又对炫富之人心生厌恶;他们热衷于白手起家的故事,但又鼓吹农民安于清贫的高风亮节,甚至还会对富人千金散尽青睐有加;他们阅读快速致富的书籍,但没有人将金钱视为心灵鸡汤。当戈登·盖克(Gordon Gekko)高呼“贪婪……无上美妙;贪婪,无比正确”时,他们点头称是,但当那个贪婪的混蛋进了监狱后,他们又无不拍手称快。 你当然希望手里的钱越多越好。如果你手里握着的是一张中奖的强力球彩票,你肯定不会把它撕碎,也不会送给附近无家可归的乞丐。如果老板给你加薪20%,你不会说:“不,谢谢,我的工资已经够花了。”如果你做的是小本生意,比如,兜售圣保罗T恤,它的销售利润突然翻了一番,你肯定认为上帝在保佑你,而不是在诅咒你吧。即使你不公开想法,但你内心也一定想要更多的钱。谁会介意成为富人呢? 我也一样。几年前,我接受了商学院教授一职,因为薪酬是文科学院的两倍。我得承认:双倍现金并没有让我的快乐加倍。但于我而言,在美国标准的“穷人”和做富人之间,肯定是做富人更胜一筹。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大多数人会觉得想发财令人不耻。美国梦包括了一夜暴富,或是至少达到财务自由、不用再为钱担心。然而,纵观美国历史,我们对富人心存疑虑。渴望有钱,渴望变得有钱,以及真的有了钱,似乎都很堕落。在礼节性的谈话中,我们最好不要提及致富或者发财的话题。追求财富好比看色情片,大多数人都会偷偷摸摸地看,羞于承认。 大多数美国人是基督徒。耶稣说过一句话,大意为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虽然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大多数人读来就是如此——有钱就是原罪。 与此同时,现在许多美国人赞同“成功福音”的观点。基督徒们认为,只要信仰足够坚定,那么上帝不仅会保佑他们衣食无忧,还会让他们大富大贵。浸礼会牧师拉塞尔·康威尔( Russell Conwell )声称: 金钱就是力量,你应该野心勃勃地去赚大笔的钱。这是你应该做的,因为有钱能做更多的好事。有了钱,你就能印刷《圣经》,建造教堂,派遣牧师,给他发薪水;要是没有钱,上述的一切都将是无稽之谈。我一直很乐意教会给我涨薪水,财大气粗的教会总是最容易给人加薪的。在你的生活中,从无例外。薪水最高的人可以用钱所赋予的力量做最多的好事。如果他心怀善意,当然可以把财富尽量用在利他的事情上。 即使到了今天,当你周日早上打开电视时,也可以看到传教士们在老调重弹。只要爱上帝,上帝就会给你豪宅豪车——可不只是普通的房子车子这么简单!很难理解,如果财富使我们灵魂堕落的话,为什么上帝会给我们这些财富。再次强调一遍,在财富方面,美国人总是表现得异常矛盾。 总的来说,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道德家似乎都不拜金。耶稣曾告诉我们温顺善良的人将承继地球,并警告说金钱会腐蚀我们的灵魂。钦定版《圣经》里四次提到金钱是“肮脏的财富”。释迦牟尼也一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代佛教僧侣试图超脱出对金钱的需求。”这似乎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克服对财富的需求和渴望。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声称“创造私有财产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认为对金钱的追求会让我们变得虚荣又愚蠢,导致“毁灭性的自恋式利己主义”。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警告我们:财富是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曾预言,终有一天,穷人们会奋起反抗,杀掉所有富人,而后创造一个众生平等的人间天堂。保罗·麦卡特尼(PaulMcCartney)在歌中唱道:“钱买不到真爱。”一但是他花了4860万美元了结离婚案,买回了单身。“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示威者及伯尼·桑德斯( Bernie Sanders)都指责美国那最富有的1%,却没想过桑德斯自己也是那1%。堪萨斯(Kansas)的老歌〈恋恋风尘〉(Dust in Wind)提醒我们,“当时光溜走,所有的金钱也买不回一分钟”。每个人都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本书名为〈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我个人认为那些吹毛求疵的道德家一定是搞错了,或者至少夸大其词了。金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完全合情合理。这些欲望既不会侮辱你,也未必会陷你于不义。如果你看不起金钱,鄙夷那些生财之道,那你就错了一你不明白金钱是什么,钱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以及还要做些什么才能赚钱。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内卡(Seneca)说得对:一个入世之人,既不轻蔑奢华,也不会被奢华所吞噬。塞内卡还说:“无法承受巨额财富其实是心理状态不稳定的表现。”10如果钱给你带来了麻烦,那问题一定出在你身上,而不是钱。 P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