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坐看水云(沈从文别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宜庆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青岛是沈从文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个驿站。1931年8月,沈从文来到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两个学年。1957年、1961年、1962年,沈从文三次来青岛创作和休养。在青岛,沈从文不仅收获了爱情,也实现了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写出了《从文自传》等重要作品,游览崂山时获得了创作《边城》的灵感。
《坐看水云》还原了沈从文在青岛的时光,并以之为线索,赏析他的经典作品,考证三十年代沈从文的交游史,揭示五十年代转型之谜,将之连缀成一部独特的沈从文别传,呈现一位作家与一座城市的交互关系,织就一部幽微的沈从文心灵史。
文史学者刘宜庆通过多年来收集到的大量民国老报刊等一手资料,以温润的笔触走进沈从文在青岛的人生经历,探幽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奉献这本兼具文学之趣味和史料之丰赡的沈从文传记,以青岛为窗口,遥望沈从文波澜壮阔的一生,再现动荡时代,一段关乎理想的挣扎与坚持。
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首批签约作家。现供职半岛都市报,柳已青工作室主任。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致力民国人物研究。已出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错过与结缘——从中国公学到武汉大学
北漂青年——文坛升起的新星
开学第一课——登上中国公学讲坛
大学成立——大师云集青岛
未抵达的港口——1930年暑假
第二章  教学与创作——1931至1932年在国立青大、国立山大
来到青岛,如远航船归港
居住的房间,窗子内外
开设的课程,旁听的学生
坐看水云,太平角孤独的身影
笔尖下的江河——创作《从文自传》的夜晚
水边的孤独——理解《从文自传》的两把密钥
水边的杀戮——《从文自传》中冷峻的痛苦
水边的反响——沈从文这部“神的杰作”
海滨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海滨的如蕤——从文的都市爱情小说
海滨的黄昏,神的手笔
海上的仙山——崂山云海、海市蜃楼
水边的故事——九水转折开启边城
时局之中,学潮汹涌
第三章 情感与归宿——与张兆和的恋情
宛若星辰——水云深处情书美
契机降临——苏州的意外来客
执子之手——1933年元旦这一天
苏州来电——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甜蜜时光——海滨的恋人
亲友见证——中央公园办婚礼
第四章 交游与友情——客居青岛有亲友
凋零的玫瑰——沈从文与九妹
云游的诗人想飞——沈从文与徐志摩
长河不尽流——沈从文与巴金
幽暗航程的灯塔——沈从文与程氏兄弟
闻风相悦——沈从文与卞之琳
沉静水畔一红烛——沈从文与闻一多
被扭曲的友情——沈从文与梁实秋的恩怨
一新一旧的交集——沈从文与黄际遇
一切水得归到海里——沈从文与孙大雨
海上那一轮红月亮——沈从文与陈翔鹤
沅芷澧兰傍水生——沈从文与熊澧南
不可忽视一侧影——沈从文请客记
第五章 高山与流水——沈从文与王际真的友情
王际真——英译红楼第一人
王际可——从文际真中转站
死亡阴影——沈从文的困境与出口
灯下书简——文心绵远传深情
迟到的见面——友情永在跨时空
第六章 有情与事功——转型的20世纪50年代
自杀未遂——杜鹃泣血蛙声乱
思想改造——挥汗如雨扫厕所
归队邀请——想要讴歌新时代
来青休养——小说讽刺打扑克
旧作被焚——枯木也有逢春时
第七章 创作和休养——生命印染青岛蓝
种子落地——仍想创作新长篇
海滨追忆——城中过尽无穷事
考察绣厂——生命印染青岛蓝
第八章 仙境与秘境——白玉兰花引考释
江西之旅——白头作诗诗兴浓
公园忆往——沧海明月一滴泪
崂山仙境——星光虹影或可证
周氏铭洗——秀眉明胪巧盼睐
凤凰不死——水流云在守边城
后记 鸢尾花间见彩虹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在天为云,在地为水-一
读懂沈从文的关键词
水云
沈从文这一生,好似水
云。在天为云,在地为水。
云,聚散有时,浑然天
成。爱月而不遮月,爱山而
不依山,虽被大风改变形状
,但内心不变。
水,随物赋形,流动通
达,趋于上善。他好似来自
湘西大地的精灵,怀着不可
言说的温爱,写农人和士兵
,写水边的故事,更是以水
为媒介,展开对自然与人性
、乡土与文明、历史与社会
的思考。他笔下的故事和思
考,可谓秋水文章,滋润几
代读者的心田。他这一生,
凝结风云气,是天地之间的
云水谣。
水成就了沈从文。沈从
文多次在文章中有类似的表
述:“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
,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
可分。”他的生命在水的流
动中展开:“从《楚辞》发
生地一条沅水上下游各个码
头,转到海潮来去的吴淞江
口,黄浪浊流急奔而下的武
汉长江边,天云变幻、碧波
无际的青岛大海边,以及景
物明朗、民俗淳厚、沙滩上
布满小小螺蚌残骸的滇池边
,三十年来水永远是我的良
师,是我的诤友。”
在青岛的海天水云间,
回望故乡湘西的玩江,生命
之舟顺流而下一位作家的现
在,由无数过去的时光构建
。《从文自传》中对过去的
追忆始终联系着目前的生命
情状。他如此道出创作这本
书的初衷:“民廿过了青岛
,海边的天与水,动物和草
木,重新教育我,洗练我,
启发我又因为空暇较多,不
在图书馆即到野外,我的笔
有了更多方面的试探,且起
始认识了自己。”
正是在青岛,沈从文有
了回望自己来时路的契机,
开始审视自己。水边与孤独
,是欣赏《从文自传》并走
进他的精神世界的两把密钥
。楚地的水,在齐地的海滨
,风浪相激荡,《从文自传
》的诞生,就是“一个传奇
的本事”。《从文自传》之
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写了水
边的人,写了“人类的哀乐”
,不论岁月的长河如何流转
,都会与新的读者相遇,激
发出回响。
多年历练,沈从文的文
学创作在青岛进入成熟期。
峰回路转,沈从文在青岛获
得爱情。崂山北九水见证了
沈从文、张兆和牵手的甜蜜
时光,也赋予沈从文创作《
边城》的灵感。1933年春
,沈从文与张兆和游览崂山
北九水,“见村中有死者家
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
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
写一故事引人所见”。崂山
北九水,风景秀丽,水韵悠
长是其特色。清潭叠翠,溪
声潺暖,既有十里清溪,也
有壮观的千尺飞瀑,流泻而
下,声若奔雷。沈从文游览
白云洞,观云海宛如海市蜃
楼,观海鸟群舞,宛如人间
仙境。青岛的海天水云,扩
大了他的文学版图,润泽了
他的文笔。
水云相邀,太平角保留
着沈从文孤独的身影。他在
太平角海边的礁石上沉思,
对人生的远景凝眸。“海边
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
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
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
格。”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
篮,沈从文亲近大海,则是
对生命的礼赞。他评判万事
万物,莫不是从生命出发。
他说:“一切临近我命运中
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
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
价值与意义。”
沈从文生命的价值在于
独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
。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
香山慈幼院做图书管理员时
,这个刚获得稳定工作和收
入的年轻人,因看不惯香山
慈幼院教务长的傲慢、顾指
气使,写小说《第二个狒狒
》《棉鞋》讽刺他,讽刺的
锋芒也指向了熊希龄。小说
发表后,沈从文刚获得的饭
碗保不住了,他拂袖而去。
1927年,沈从文作诗《给
璇若》,回应炒老板鱿鱼,
“为的是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沈从文外表看上去柔弱如
水,其实,内心倔强如嵝峭
的石头。他不愿意苟活于别
人的“施恩”,“自己就甘做
了一朵孤云,独溧浮于这冷
酷的人群”。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时。在抗战大时代,沈从文
被抗战的洪流带到大西南,
在昆明生活了八年,教学、
写作、读书、读人、读世,
也读云南上空的云彩。他习
惯于向远景凝眸,静观默会
天空的云彩,获得启迪与陶
冶。黄昏时分,沈从文在翠
湖湖畔散步,观赏西天的云
彩。色彩丰富,而色彩和形
状变幻莫测,他心里不由得
发出慨叹:“云的颜色,云
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
人。”
清晨,昆明的蓝天点缀
着朵朵白云,低低地浮在空
中。“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
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
高!”“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
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
的热风,两种原料经过一种
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
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
出伟大。
沈从文在《云南看云》
一文中,把云的壮观美妙,
同当时社会现实中某些丑恶
现象作了强烈的对照。“所
见、所闻、所有两相对照,
实在使人不能不痛苦!”他
又说:“只要有人会看云,
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
感兴和热情,还渴望将这种
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
人。”总之,使他们在这片
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
点!他对社会人生、对文学
艺术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
表达得十分清楚,而且流露
出充沛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昆明,
导语
以沈从文在青岛的两年多时间为窗口,盘点沈从文人生重要事件、人物、经历、思想,遥望其坎坷而传奇的一生,重温20世纪最虔诚的文学朝拜者的蜕变之路。
知名文史学者刘宜庆,搜集逾千万字资料,披阅数载,从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还原许多被历史忽略的、不为人知的沈从文的侧面。
揭示沈从文从一个“乡下人”成为北漂寻找文学梦,而后逐渐构筑文学的“希腊小庙”成为现代文学无冕之王的历程,再现动荡时代一段关乎理想与信仰的挣扎与坚持。
解答了读者关心的诸多问题:徐志摩的欣赏、郁达夫的互相成就、巴金的相遇相知,与鲁迅的误会,对丁玲的帮助,对卞之琳的提携等众多文坛名宿的交往始末;1949年,沈从文从文学中永久地自我流放的复杂原因;一生不争的沈从文唯二两次“争”:一次为爱情,一次为文学;在尊古与崇洋之间,如何找到了中文表达的另一条路;《边城》的创作灵感来源;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后记
心脏怦怦狂跳,如被擂
响的鼓声。我以百米冲刺的
速度,追赶着驶入车站的公
交车,却还是与其错过。31
路公交车启动,呼啸而过。
我放慢了脚步,回望一下八
大关,郁郁苍苍的树林被涂
抹了一层柔和的光辉。一片
金黄色的法国梧桐树叶落下
来,从我的头顶滑落,落到
地上,翻卷了两下,不动了
,很安静。凝神谛听,远处
的太平湾涨潮了……太阳落
下去的天空上方,五彩斑斓
,金色、橘色、红色交织在
一起,热烈地燃烧。而头顶
上空的暮气氤氲开来,银色
的云朵,仍然很轻盈的样子
,但被镶了铅色的边儿。公
交站外,是一片杉树林,有
一丛紫薇,带着优美的弧线
,最后一串紫薇花,在暮色
中明艳动人……
此时,我才想起我把买
的沈从文的《边城》忘在了
同学的住处。这是1997年
10月底的一个黄昏,隔着二
十多年的时光,记忆里这个
场景,无数细密的情感在这
里生发。茫然地观望着公交
车站候车的人群,我发现我
与这个热闹的世界如此隔膜
。暮色落到我的发梢,寂寥
爬上我的衣襟,在一夕晚照
中,处在人群之中,我却感
受到无边的孤独。
我错过了一班公交车,
但没有错过沈从文。落在同
学处的那本《边城》,是湖
南的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在
高密路学苑书店购得。正因
为这本书的失落,我在一所
学校的图书馆中,把沈从文
的著作一一借阅。
1999年6月,我转到一家
报社工作,报社办公楼临近
高密路学苑书店。几乎每天
午饭后,我都习惯性地泡在
学苑书店,翻阅一会书。
2002年,我在学苑书店购
得一套岳麓书社出版的《沈
从文别集》,如获至宝。这
套书装帧雅致,用纸考究;
小开本,便于携带,适合枕
边、车上阅读。每一本书名
都是张充和题写,书中还有
沈从文、黄永玉的速写作为
插图。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
忧乐每相亲。”这套书已经
陪伴我整整二十年。回望我
出版的十几本书中,有一半
的书有写沈从文。2009年
,我的《红尘往事:民国时
期文人婚恋传奇》出版,这
本书中收录了写沈从文的文
章——《水上情书:沈从文
与张兆和》。这本书出版后
,带来的一系列反响,始料
未及。有一家出版社的编辑
约请我编选一本沈从文散文
集。闲暇时,阅《沈从文全
集》,我编选好,定名为《
坐看水云:沈从文散文集》
。后来,这位编辑跳槽,这
本散文集不了了之。2011
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
录制了《红尘往事:民国婚
恋传奇》系列纪录片,于当
年11月播出。中央电视台纪
录片导演晏然,录制沈从文
的纪录片时采访了我,谈沈
从文的情感世界。
因为喜欢沈从文、汪曾
棋的文学作品,我被引领至
西南联大这片沃土。我在此
耕耘了十余年。2021年夏
天,当我完成一本海洋学家
的传记时,我又开始翻阅《
沈从文全集》。人到中年,
阅识海桑,更能品尝沈从文
文中的细节和滋味。我想把
之前出版的书中关于沈从文
的篇章辑录,再新写五六篇
,出版一本谈沈从文的集子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推
翻了这个计划,决定以沈从
文在青岛为线索,写一本沈
从文别传,仍然命名为《坐
看水云》
这本书以沈从文的青岛
时光为线索,上下求索,经
纬编织,连缀成一部独特的
沈从文别传,织就一部幽微
的沈从文心灵史。
在动笔写这本书前,我
特意到了太平角,在一块青
黛色的大礁石上,坐看水云
。青岛夏天的云,大朵大朵
漂浮在青色的山峰上,在雾
气的升腾中,披上一层神秘
的面纱。而海上的云,有时
低低地浮在海面,如在镜中
。海浪澎湃,奏响连绵不绝
的潮音。在海浪撞击礁石飞
溅起的水沫中,我获得了写
作的灵感。在海的成腥气息
中,我走进了沈从文的精神
世界,感受到一颗野性而自
由的心灵,蕴藏的诗意与热
忧。
晚年沈从文走进文物的
世界。他在面对万千文物时
,生发这样的感喟:“一些
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
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为
唯一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
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
时空所阻断的情感,千载而
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
一旦进人写作的秘境,在湘
西边城,在青岛海滨,在昆
明翠湖,在暮色四起的午门
城下,时时与沈从文相遇,
仿佛相对晤谈,毫无隔碍。
生命流转,四季更迭。
从2021年夏天开始,沈从
文的著作和研究沈从文的著
作堆积在我的书桌上,摆放
在我的窗台上,环绕着我的
电脑桌,俯仰之间,皆是沈
从文。工作之余,写作推进
,我似乎很享受这种写作的
进程。有时,解决了一个注
释,我也会开心半天。
2022年3月,又一个春天
来临。我的写作紧锣密鼓地
进行着,有时除了吃饭睡觉
,一天十几个小时沉浸在写
作之中。
3月中旬,二月兰、蒲公
英、早开堇菜开花。鸟儿活
跃,每天清晨纵情歌唱。我
写累了,就伫立在窗边看画
眉鸟。一对画眉鸟在窗前的
一株杏树上跳跃,追逐,嬉
戏,对唱小情歌。杏花打苞
,怒放,凋谢,绿叶满树,
再看不见这对情侣的身影,
但能听到它们的鸣叫。杏花
开时,这对情侣在花间打情
骂俏。吃饱的画眉很调皮,
用灵活的小
精彩页
北漂青年——文坛升起的新星
1923年8月,军队出身的沈从文,在湘西看惯了杀人,厌倦了军队的生活,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离开湘西,9月抵达北京,从此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沈从文最初是打算“半工半读”求学,结果投考北大等国立大学名落孙山,最后投考中法大学被录取,但因为交不上25元的膳食费而未能注册入学。
虽然未能进入正式的大学,但沈从文无时无刻不在社会大学中历练。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每天到京师图书馆分馆读书(可以躲避风雨,免费提供开水),像海绵一样一股脑地吸收新书旧书。从西西会馆往西走,是琉璃厂,几十家古董店里有沈从文流连忘返的身影;从西西会馆往东走,通往前门大街,开了很多出售明清旧服饰、器物的店铺,这些店铺承载了沈从文求知若渴的时光。今天往东走,明天往西走,走来走去,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社会大学文物历史系预备班毕了业,年轻时学到的东西,都化为人生的营养。对文物、器物的喜好,为他的人生做好了铺垫。
1949年,沈从文的一生被时代的风暴吹折为上下半生,上半生是文学家,下半生是文物专家。1949年之后的沈从文远离文学,躲进中国历史博物馆。早年在社会大学学到的东西,为他后半生从事文物研究打下了基础。
1924年,沈从文失去了湘西军队陈渠珍的资助。这年冬天,他遭遇人生中最严酷的寒冷。在靠近北京大学的庆华公寓,一间由储煤间改造的小房间里,饿俄着肚子,捂着被子,用手止着鼻血写作。这个储煤间,狭小,夏天湿乎乎,有发霉的气味;冬天冷飕飕,就像一个冰窖。这是沈从文文学版图的一个重要的原点,他给“这个仅可容膝安身处,取了一个既符合实际又略带穷秀才酸味的名称,‘窄而霉小斋’”。[1]沈从文到青岛后,居住的是楼房,房间虽然不大,但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发霉的气味没有了,发达的迹象出现了,但他称之为“新窄而霉斋”。
寒风乍起之时,沈从文蜷缩在他的这个小小的住所,1924年11月间,他写了一篇日记体散文《公寓中》,可以感受他孤单、寒冷的时光:“北京的风,专门只欺侮穷人,潮湿透风的小房实在难过……这正是应上灯时间,既不能把灯点燃,将鸽笼般小房子弄亮,暮色苍茫中又不能看书,最好只有拥上两月以上未经洗濯的薄棉被睡下为是了。睡自然是不能睡熟,但那么把被一卷,脚的那头又那么一捆,上面又将棉袍,以及不能再挂的烂帐子一搭——总似乎比跑到外面喝北风好一点。”[2]1933年,沈从文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一个家,当张兆和了解到沈从文北漂艰难的处境时,为之心酸落泪,心疼沈二哥遭了那么多的罪。当年的苦,沈从文满不在乎。
1924年,沈从文给《晨报副刊》投了大量的稿子,如泥牛入海。有一天,《晨报副刊》大编辑孙伏园,把沈从文的投稿粘成长长的一大卷,当着林语堂、钱玄同、周作人等人的面,说道:“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稿子。”说完,笑着撕得粉碎,投入纸篓。1976年秋天,沈从文在给王千一的信中,谈起这段往事:“这事有人明见到,熟人说来总为打抱不平,我却满不在乎,以为开开这种低级玩笑,毫无损我的向前理想。这些小小得失,哪足介意?”[3]沈从文穷困潦倒,靠写作也无法维系下去,他向北京大学的教师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11月的一天,北京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沈从文身陷冰窟,郁达夫冒着大雪来到沈的住处。他看到沈从文仍穿着单衣,情感充沛的郁达夫见状,不由得鼻尖红红的,心中一阵酸楚,眼中似有热泪要流出,他把自己的羊毛大围巾给沈从文阳上,并热情地握住沈冰凉的手。雪中送炭的郁达夫,请沈从文到西单牌楼“四如春”吃饭,其中一个菜是葱炒羊肉片。这一餐,足以令沈从文抵御一生的严寒。郁达夫掏出五元钱支付饭钱,他把找回来的三元两毛几分钱一股脑地塞给了沈从文。沈从文手捧着找回的零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凉凉的硬币带着友情的温暖,亮亮的硬币照着他的双眼……郁达夫告辞,他俯在饭桌上哭了……
1924年的冬天,严酷的命运向沈从文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他遇到了一个令他日后在文坛“发达”的男人。郁达夫回到家后,仍为沈从文的遭遇意难平。他写了一篇文章《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1月16日《晨报副刊》发表此文。
这封公开信,郁达夫用一种毫无保留的同情态度劝告那位“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既然不能当土匪,也不能拉洋车,至于报馆的校对、图书馆的管理员、家庭教师、看护、门房、伙计之类又无人可以介绍,去制定时炸弹闹革命也不行,家乡又回不得,那么只好采取“两个下策”。郁达夫行文至此,故作愤世嫉俗之语:要么到天桥的招兵处去应募,不然就去偷窃。“无论什么人的无论什么东西,只教你偷得着,尽管偷吧”。写信人最后竟然要收信人到他那里去“先试一试看”,而且“心肠应该练得硬一点”,不能“没有偷成就放声大哭起来——”。[1]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