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中国当代民间文学(刘锡诚口述)/民间文化新探书系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刘锡诚从事民间文学的经历,以具有影响力的大事件为标志,汇编串联了八篇刘锡诚的口述文章,系统地展示了刘锡诚在民间文学方面做出的重要成就,并由此为读者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的成长之路。
作者简介
刘锡诚(1935.2—),男,山东昌乐县人。文艺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中共党员。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研究人员,新华社翻译、编辑、记者,《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党的领导小组(分党组)组长、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主编。1997年退休。2004年获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特殊贡献个人奖”。2007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2019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目录
总序
序一 垦拓之光
序二 “农民”刘锡诚
与民间文学为伴
一、小小农民(1935-1953年)
二、北大学生(1953-1957年)
三、文艺工作者(1957-1977年)
四、文学编辑与评论家(1977-1983年)
五、主持民研会工作(1983-1989年)
六、民间文艺学家(1989年以来)
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
一、我与民间文学的不解之缘
二、整体研究与民间文艺学
三、“三套集成”始末
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一、阐述性质定位,促成工作走上正轨
二、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
三、组织建立编委班子和总编委会办公室
四、资料的编辑出版和保存
我所经历的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
一、成为学者
二、峨眉山会议:开启中外民间文学学术交流先声
三、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缘起
四、在三江做田野作业
五、调查后续
我的民间文学学术编撰小史
一、在民研会的初期阶段
二、编《民间文学》杂志始末
三、编辑《民间文学论坛》
四、退休之后
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二、“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三、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四、我的“非遗”理论探索
五、“非遗”需要分类保护
六、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七、“非遗”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八、“非遗”的数字化采录
九、“非遗”保护成败在于核心技艺和价值是否得到完整保护
十、让每个学生掌握“非遗”知识是国之大计
我是怎样研究原始艺术的——兼谈艺术人类学
一、《中国原始艺术》的写作
二、象征研究与《中国象征辞典》的编辑
三、艺术人类学在“非遗”保护中的作为
四、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构建
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一、民间文学要回归文学
二、“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研究
三、应恢复民间文学的二级学科地位
附录:刘锡诚简介
编后记
序言
垦拓之光
——《我与中国当代民间
文学——刘锡诚口述》序
刘守华
锡诚与我同庚,我们有
五位同龄人曾于2005年在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
授处共度70寿诞。岁月飞逝
,恍如昨日。如今读到这部
新编成的刘锡诚献身中国民
间文学事业一辈子的口述史
,激情涌动,不胜欣喜,便
冒着武汉的暑热愉快阅读起
来,不禁又沉浸在对许多往
事的忆念之中。
我曾以《走向成熟,走
向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学
百年历程》为题,在加拿大
华文学刊《文化中国》
1999年12月刊出一篇专论
,文章开头写道:
行将结束的20世纪,在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雷激荡
、翻天覆地的历史时期。千
百年来紧密伴随民众生活,
真实记录他们历史足迹、直
接抒写他们爱憎苦乐与梦想
追求的民间口头文学,也相
应地备受文化界的关注,终
于构成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
——民间文艺学,并获得了
长足发展。从“五四”时期北
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
办《歌谣》周刊,到90年代
规模宏大的民间文学三套集
成陆续问世,从鲁迅称道众
多民间故事讲述人为“不识
字的作家”,到毛泽东亲自
倡导采集民歌,学习民间文
艺以补益新文艺创作,从《
故事会》这样的刊物每期发
行几百万份,到一系列口头
文学家的口述作品专集纷纷
问世,享誉全国并走向世界
,等等。诸多事例构成百年
中国文化史上别开生面的崭
新篇章。
在世纪之交写作此文时
,笔者曾为中国民间文艺学
的世纪辉煌而意趣昂扬。经
过20多年来开启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这一个宏大文化工
程,如今民间文艺学的广度
和深度又有了巨大推进,再
来忆述有关中国民间文艺学
发展世纪辉煌的风雨足迹,
就更加心潮激荡难以平静了
。这就是我被锡诚兄这部口
述史所深深吸引的底蕴之所
在。
我是50年代初在洪湖师
范学校因热衷采录革命歌谣
表现优异而被选送至华中师
大中文系攻读,1957年毕
业被校方作为开设民间文学
课程的教师而留校的,随后
又被吸收成为地方民间文艺
研究会的骨干成员,一直走
到如今。刘锡诚在北京大学
攻读俄语专业,被曹靖华先
生推荐也于1957年毕业后
进人中国民研会工作,此后
几经转身还是回到中国民协
,将此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献给了中国民间文艺学专业
,值得我们为之礼赞。
我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
依据多次申说,中国民间文
艺学事业所采取的是“三驾
马车”体制,就是中国民协
、高校民间文学专业和社科
院民间文学研究室“三位一
体”密切协作。民协既是文
艺团体,又是政府管理的半
官方机构,可以说是这项事
业的核心部门,是三驾马车
的主驾。锡诚在主持民协常
务的10多年间(即组织编纂
三套集成期间),实际上就
是这马车上的主驾手。我作
为参与许多相关事务的地方
民协负责人,对此感受颇深
,不能不生出对他的分外敬
意。
他最为明显的功绩是加
强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他
创办并主编《民间文学论坛
》,推动全国民间文学研究
异军突起。他特别重视培育
新人,召开青年民间文艺家
座谈会,鼓励他们写文章,
发表文章后又评奖,叶舒宪
、吕微、陈建宪等一批卓有
成就的学者就是在此时脱颖
而出的。他于1984年5月,
特地在四川峨眉山召开“民
间文学理论著作选题座谈会
”,共有60多人参加,声势
浩大,视野开阔。我应邀参
加,在5月26日的日记上写
着:“下午由刘锡诚做报告
,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
,主要是要求大家奋发努力
,深入进行某一方向的专门
研究,在三五年内拿出较高
水平的学术著作,为建设中
国民间文艺学做贡献。”我
除了几次在大会上发言,还
于5月27日单独和他谈话,
获得热烈支持,他写了封给
我校章开沅校长的信,建议
成立一个民间故事研究中心
,并鼓动我组织一个中国故
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扩大
影响;又将我已写成初稿的
《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列入
全国选题规划,由此促成此
书完稿后在四川民族出版社
顺利出书,并随即获得全国
高校人文社科首届评奖的二
等奖。它也成为我于30年后
出版10卷本《刘守华故事学
文集》的奠基之作。
他还富有远见地组织编
印了一系列供会员内部参看
的《民间文学参考资料》,
如1958年苏联民间文学工
作者会议的三个文件,其中
瑞尔蒙斯基的《对民间文学
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问题》
,学理深邃,使我眼界大开
。我从事民间故事的比较研
究,虽是从1985年邀请美
籍华裔学者丁乃通先生来校
讲学正式起步的,实际上我
也认真研读参照了苏联民间
文艺学家一些以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论为准绳的相关理
论著作,并非对欧美学界亦
步亦趋。
这里还须补充说明一点
,我于1956年刊发于《民
间文学》杂志的《慎重地对
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
》一文,早在1959年就受
到苏联学者李福清的关注,
他在《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
》的长文中即深表赞同,可
是此文刊发于《苏联民族学
》1960年第1期上,我们当
时无法得知。直到80年代刘
锡诚夫人马昌仪将此文译成
中文刊于民研会的《内部参
考资料》上我才得悉全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