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淮阴居天下之冲,黄、沂、淮、运诸水交汇其间,因运河和漕运而兴,其肇始于春秋,崛起于秦汉,繁荣于隋唐、北宋时期,鼎盛于明清两朝,兼河、漕、盐、榷、仓、厂、驿之利,是闻名遐迩的运河名城。 本书收录了历代淮阴籍名人贤士及在淮为官、寓居、游历的名家作品八百五十余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淮阴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名胜古迹和历史沧桑,既是一部探寻淮阴历史文化根与魂的精品力作,也是一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淮阴地方特色文化的可喜成果。 目录 汉 韩信 图项羽并三秦对 上尊号疏 请汉王权 与诸将释兵法 谢武涉 答蒯通 告诸将相 枚乘 七发 梁王菟园赋 柳赋(并序) 上疏谏吴王 再上疏谏吴王 陈球 窦太后配飨议 三国 陈珪 答袁术书 陈登 劝刘备领徐州牧 遣使诣袁绍 步骘 表言塞江 上疏请备蜀 论中书吕壹典校纠举四疏 上疏奖劝太子登 为故将军周瑜子胤陈情表 晋 刘颂 除淮南相在郡上疏 上复肉刑疏 刑法疏 赵王伦加九锡议 …… 唐 五代 宋 明 清 民国 序言 《淮阴文征》收录了历 代淮阴籍名人贤士及在淮为 官、寓居、游历的名家作品 855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 淮阴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 、名胜古迹和历史沧桑,既 是一部探寻淮阴历史文化根 与魂的精品力作,也是一份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展现淮阴地方特色文 化的可喜成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 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指出“我们文 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 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 护好、珍惜好”,并强调“盛 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 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 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 ,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地 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文章著作是研究地 方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淮 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 景秀美,帝王将相、贤士大 夫、文人墨客往来上下,创 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经 典,但在历史嬗变中不少著 作已经流失湮没、鲜为人知 。近年来,淮阴一批文史工 作者怀着挚爱家乡的拳拳之 心,坚持以继承和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为己任,广罗文献 史料、细细甄别遴选,继《 淮阴诗征》编印出版后,又 辑成《淮阴文征》一书。该 著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分 量厚重,融系统性、专业性 、学术性、史料性于一体, 书中收集的各类文章著作见 证了韩信故里、淮水名城、 运河之都的历史盛况,积淀 并孕育了淮阴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该著的出版,必将 为外界了解淮阴打开一扇新 的窗口,为人们研究淮阴历 史文化提供一份珍贵资料, 不仅给淮阴人民留下了丰富 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也为 淮阴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定自 信、坚实底气和强大精神力 量。 文有脉,行必远。当前 ,淮阴干群正铆足干劲、奋 力拼搏,全力争创“全国百 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目 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淮阴新实践。实现这样的目 标,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 发展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 力。我们要带着一份责任、 一种情怀、一份担当,进一 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立足脚下这块生于斯 长于斯的土地,赓续历史文 脉,深挖特色资源,讲好淮 阴故事,全力打响千年古县 、文化之城品牌,为优秀传 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以无 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 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 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