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桥词典(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韩少功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个虚构的小镇,百余个词条,本书以别开生面的词典形式集录马桥人的日常用词,用方言叙述地方小镇连串的传奇、各色人物和风俗情景。《马桥词典》里关于时间的词条,显示了马桥人锚定特殊时间节点的多种方式,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时间观和历史观;由民俗日常追溯当地历史和家族的渊源,通过语言窥探人类文明史中原始而野蛮的时代。作家对语言的特性和功能有深刻而切身的体会,且杂糅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的种种学识。虚拟的一个村庄、一部词典,真实的中国农村的生存境况,马桥的语言就是马桥,也渗透了马桥以外任何一处中国的村庄。
作者简介
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68年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于湖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晶》(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长篇作品《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7)、法国文艺骑士奖章(2002)、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0)等。作晶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目录
1《马桥词典》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一画
一九四八年(续)
二画
九袋
三画
三毛
三月三
三秒
亏元
马同意
马桥弓
马疤子(以及一九四八年)
马疤子(续)
小哥(以及其他)
乡气
下(以及穿山镜)
四画
天安门
不和气
不和气(续)
开眼
月口
公地(以及母田)
公家
双狮滚绣球
火焰
五画

龙(续)
打车子
打玄讲
打起发
打醮
民主仓(囚犯的用法)
白话
台湾
汉奸
归元(归完)
发歌
六画
老表
夷边
压字
同锅
红花爹爹
红娘子
朱牙土
企尸

军头蚊
问书
七画
走鬼亲
呀哇嘴巴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八画

枫鬼

罗江
官路
话份
怜相
怪器
放转生
放藤
放锅
宝气
宝气(续)
泡皮(以及其他)
九画
科学
茹饭(春天的用法)
栀子花,茉莉花
挂栏
背钉
贵生

荆界瓜
结草箍


神仙府(以及烂杆子)

觉觉佬
洪老板
津巴佬
十画
莴玮


破脑(以及其他)
哩咯啷
晕街
豺猛子
流逝

冤头
罢园
十一画
梦婆
黄皮
黄茅瘴

清明雨

十二画
散发
黑相公
黑相公(续)
隔锅兄弟
蛮子(以及罗家蛮)
道学
十三画
碘酊


满天红
十四画以上
模范(晴天的用法)
撞红
颜茶

飘魂
嘴煞(以及翻脚板的)
磨咒

懒(男人的用法)

后记
附录
序言
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
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
。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
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
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
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
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
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
为止的各种语言成果,提供
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
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
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
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
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
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
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
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
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
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
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
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
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
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
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
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
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
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
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
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
充。
需要说明的是:
1.编撰者原来是依照各
词条首字的笔画多少,来决
定词条排列的顺序。为了便
于读者较为清晰地把握事实
脉络,也为了增强一些可读
性,后来根据出版者的意见
,改成现在的排列顺序,但
保留了词条的首字索引目录
于后,以方便读者查检。
2.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
流传范围。在这本词典里,
词目前加有△记号的,表示
这个词的流传范围不限于马
桥。相反,在词目后面加有
▲记号的,表示该词流传范
围仅限于马桥,甚至只为马
桥个别人使用。
3.为了减少读者阅读中
的障碍,笔者在释文中尽量
少用方言。但这并不妨碍有
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过
程中,运用本书已经提供的
方言知识,在自己心目中对
释文中某些相应的词进行方
言转换,那样的话,可以更
接近马桥实际生活原貌。
谢谢出版社为这一词典
提供的热情支持。
导语
这本获奖的小书当然不是真正的“词典”,这本书只是一本小说……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它对生活中各种现场、细节、差异、个别、另类、模糊性的守护,也许只是重申怀疑的权利,让人们的定见向真相的更多可能性开放。本书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说是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中国农村的又一途径。
后记
人是有语言能力的生物
,但人说话其实很难。
一九八八年我移居中国
的南方之南,最南端的海南
岛。我不会说海南话,而且
觉得这种话很难学。有一天
,我与朋友到菜市场买菜,
见到不知名的鱼,便向本地
卖主打听。他说这是鱼。我
说我知道是鱼,但请问是什
么鱼?他瞪大眼睛说,“海
鱼么。”我笑了,我说我知
道是海鱼,但请问:“是、
什、么、海、鱼?”对方的
眼睛瞪得更大了,显得有些
不耐烦。“大鱼么!”
我和朋友事后想起这一
段对话,忍不住大笑。
海南人有全国最大的海
域,有数不胜数的渔村,历
史悠久的渔业。我后来才知
道,他们关于鱼的词汇量应
该说是最大的。真正的渔民
,对几百种鱼以及鱼的每个
部位和各种状态,都有特定
的语词,都有细致而准确的
命名,足以编出一本厚厚词
典。但这一切绝大部分无法
进入普通话。即使是收集词
汇最多的《康熙字典》,四
万多词条也离这个海岛太遥
远,已把这里大量感受和经
验排除在视野之外,排除在
学士们的笔砚之外。当我同
这里的人说起普通话时,当
我迫使他们使用他们不太熟
悉的语言时,他们就只可能
用“海鱼”或“大鱼”来含糊。
我差一点嘲笑他们,差
一点以为他们语言贫乏。我
当然错了。对于我来说,他
们并不是我见到的他们,并
不是我在谈论的他们,他们
呕哑嘲哳,叽里哇啦,很大
程度上还隐匿在我无法进入
的语言屏障之后,深藏在普
通话无法照亮的暗夜。
他们接受了这种暗夜。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
乡。我多年来一直学习普通
话。我明白这是必要的,是
我被邻居、同事、售货员、
警察、教师、官员接受的必
需,是我使用电视、广播、
报纸的必需。我在菜市场买
鱼的经历,只是使我突然震
惊:我已经普通话化了。这
同时意味着,我记忆中的故
乡也普通话化了,正一天天
被异质的语言滤洗,正变成
“大鱼”和“海鱼”,简略而粗
糙,在译语的沙漠里一点点
干枯。
这并不是说故乡不可谈
论。不,它还可以用普通话
谈论,可以用越语、粤语、
闽语、藏语、维语以及各种
外国语来谈论,但是用京胡
拉出来的《命运交响曲》还
是《命运交响曲》吗?一只
已经离开了土地的苹果,一
只已经被蒸熟了腌制了的苹
果,还算不算苹果?
方言当然不是唯一的障
碍,地域性也不是语言的唯
一属性。在地域性之外,语
言起码还有时代性维度。几
天前,我与朋友交谈,感慨
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达,使
人类越来越强化了横的联系
,在不久的将来,可望基本
上铲除文化的地域差别,但
新的麻烦是可能扩大和加剧
时代的差别。地球村居民吃
同样的食品,穿同样的衣服
,住同样的房子,流行同样
的观念,甚至说同样的语言
,但说不定正是那时候,五
十年代的人了解三十年代的
人,二○二○年出生的人要
了解二○○○年出生的人,竟
像眼下中国人了解英国人一
样困难。
这个过程其实已经开始
。所谓“代沟”不仅表现在音
乐、文学、服装、政治等方
面,也开始表现于语言——
要一个老子完全听懂儿子的
用语,常常得费一把老力。
“三结合”“豆豉票”“老插”“成
分”……一批词汇迅速变成
类似古语的东西,并未退出
日常生活,仍然流通于某些
特定的交际圈,就像方言流
通在老乡圈。不是地域而是
时代,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正在造就各种新的语言群落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往深
里说。即使人们能超越地域
和时代的障碍,是否就可以
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呢?有
一个语言教授曾做过试验,
在课堂上说出一个词,比方
“革命”,让学生们说出各自
听到这个词时脑子里一闪而
过的形象。答案竟然多种多
样:有红旗,有领袖,有风
暴,有父亲,有酒宴,有监
狱,有政治课,有报纸,有
菜市场,有手风琴……学生
们用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对“革命”这一个词做出了完
全不同的下意识诠释。当然
,他们一旦进入公共交流,
就不得不服从权威规范,比
方服从一本大词典。这是个
人对社会的妥协,是生命感
受对文化规约的妥协。但谁
又能肯定,那些在妥协中悄
悄遗漏了的形象,一闪而过
的感觉,不会在意识暗层积
累成可以随时爆发的语言篡
改事件?谁又能肯定,人们
在寻找和运用一种共同语时
,在追求心灵沟通时,新的
歧音、歧形、歧义、歧规现
象不正在层出不穷?一个非
普通化或逆普通化的过程,
不正在人们内心中同时推进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
“共同的语言”恐怕永远是人
类一个遥远目标。如果我们
不希望交流成为一种互相抵
消和互相磨灭,我们就必须
对交流保持警觉,在妥协中
守护自己某种顽强的表达—
—这正是一种良性交流的前
提。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
说话时,如果可能的话,每
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特有的
词典。词是有生命的东西。
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
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
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
有性格和情感,有兴旺有衰
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
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
生命。一段时间以来,我的
笔记本里就捕捉和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博识的、有趣
的、聪敏的、迷人的以及文
笔优美的中国观察,我们绝
大多数人从未见过,或者是
视而不见。
——《亚洲书评》
(Asian Review of Books)
,2003
人们很少看到这种集可
读性与娱乐性于一身的高质
量小说。总之,这本书无愧
为经典之作,初读时你会被
它新颖的形式吸引,读后方
知其深邃的内涵非同寻常。
——温特顿(Bradley
Winterton),美国评论家
,2003
《马桥词典》是罕见的
小说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语
言和表达能力,直接而简洁
地捕捉人们的注意力。这是
一种伟大而引人入胜的小说
写法,具有令人惊叹的准确
表达方式和演奏家一般的精
准控制。
——恩纳德(Crister
Enander),瑞典评论家,
2009
精彩页

马桥人的“江”,发音gang,泛指一切水道,包括小沟小溪,不限于浩浩荡荡的大水流。如同北方人的“海”,把湖泊池塘也包括在内,在南方人听来有些不可思议。重视大小,似乎是后来人的事。
英语中的river(江)与stream(溪),就是以大小来分的。而近在海峡对面的法国,fleuve指入海的河流,riviere则表示内陆河或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与大小无涉。可见四海之内名理多异,不是一一对应的。
马桥人后来也明白了大小,只是重视得似乎不太够,仅在声调上做一点区分。“江”发平声时指大河,发入声时则指小沟小溪,外人须听的时间足够的长了,才不会搞错。我刚到马桥时,就发生过这样的误会,按照当地人的指点,兴冲冲寻江而去。走到那里,才发现眼下哗啦啦的江窄得可以一步飞越两岸。里面有一些幽暗的水草,有倏忽而逝的水蛇,根本不合适洗澡和游泳。
入声的江不是平声的江。沿着入声走了一阵,一下走进了水的喧哗,一下走进水的宁静,一下又重入喧哗,身体也有忽散忽聚的感觉,不断地失而复得。碰到一个放牛的老人,他说莫看这条江子小,以前的水很腻,烧得,可以拿来点油灯。
罗江
马桥的水流入罗江,村子距江边有小半天的步行路程。过渡有小划子,若船工不在,过河人自己把划子摆过去就是。若船工在,五分钱一个人,船工把划子靠到对岸了,稳稳地插住船头篙,站在岸上一一收钱。点一张票子,就蘸一下口水。攒下大一点的票子了,他就垫进一顶破旧的呢子帽,稳稳地戴在头上。
过河钱无论冬夏都是一样。其实,夏天的江面要宽得多,水要急得多。若遇到洪水时节,漫漫黄汤遮天盖地而下,昏黄了一切倒影,向岸边排挤一叠又一叠的秽物,还有一堆堆泡沫塞在水缓的浅弯,沤积出酸臭。但越是这个时候,岸边的人倒越多,一心一意等待着从上游漂下来的死鸡、死猪、破桌子或者旧木盆,还有散了排的竹木,打捞出来捡回家去,这叫发大水财。
当然,有时候也可能有一个女人或者娃崽,泡成了巨大的白色肉球,突然从波涛中滚出来,向你投射直愣愣的呆目,骇得人们惊叫着逃散。
也有一些胆大的娃崽,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篙,戳着白色的肉球,觉得好玩。
江边的人也打鱼,下吊网,或者下线钩。有一次我还没有走到江边,突然看见几个走在前面的女人,尖叫着慌慌张张回头就跑,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再仔细看,她们的来处,男人无论老少,也不管刚才正在挑担还是在放牛,刹那间全脱光了裤子,一顺溜十几颗光屁股朝河里跳踉而去,大吼大叫。我这才想起,刚才闷闷地响了一声,是炮声。这就是说,河里放炮了,炸鱼了,他们闻声而脱是去捞鱼的。他们舍不得湿了自己的裤子,也不觉得这种不约而同的紧急行动会吓着什么人。在马桥的六年里,我与罗江的关系并不多,只是偶尔步行去县城时得在那里过渡。说起过渡,五分钱常常成了大事。知青手里的钱都不多,男的一旦聚成了团,也有一种当当日本鬼子横行霸道的冲动,过渡总是想赖账。有一个叫黑相公的,在这些事情上特别英雄,上岸以后拿出地下工作者舍己救人的做派,一个劲丢眼色,要我们都往前走,钱由他一个人来付。他摸左边的口袋,掏右边的口袋,装模作样拖延够了,看见我们都走远,这才露出狰狞面孔,说他没有钱,就是有钱也不给,老鳖,你要如何搞?然后拔腿就跑。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