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上(新思想的理论伟力) |
分类 | |
作者 | 陈曙光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开辟新境界”“为什么能实现新飞跃”“为什么冠名‘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引领世界大变局”“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五大问题切入,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与世界贡献,有助于广大读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把握其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感悟其真理力量,进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目录 前 言 今天不能没有“马克思” 一、“千年伟人”为什么总是他 二、“马克思”今天依然在场 三、“走进马克思” 四、“超过马克思” 五、“信仰马克思”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深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和谐共生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融通契合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理想同构 第一章 新思想为什么能开辟新境界 一、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 二、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第二章 新思想为什么能实现新飞跃 一、催生“新飞跃”的物质动因 二、判断“新飞跃”的关键标识 三、标注“新飞跃”的理论坐标 四、检验“新飞跃”的根本标准 五、推动“新飞跃”的核心力量 第三章 新思想为什么冠名“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何谓“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冠名条件 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使命 四、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干与支流 五、中国理论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第四章 新思想为什么能引领世界大变局 一、世界大变局,“变”在哪儿 二、推动大变局的三重动因 三、左右大变局的绝对主角 四、触动“灵魂”的大变局 五、引领大变局的中国方案 第五章 新思想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一、“世界之问”的多重面相 二、“世界之问”,制度是表象 三、“世界之问”,根子在哲学 四、“世界之问”,中国如何应对 五、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是一个过程 结 语 后 记 序言 今天不能没有“马克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今天,马克思依然 是不可绕过的巨大身影,马克思主义依然是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 的精神导师。今天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思想 ,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马克思主义诞生迄今170多年了,从19世纪走进了 21世纪,从欧洲走到了全世界。170多年来,在马克思 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到多国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进程与趋势。 时至今天,“马克思”依然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思想 高峰。正如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所言,马克思的 幽灵(spectres of Marx)至今仍然笼罩在世界的上 空,一个没有马克思的幽灵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不 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 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马克思主义最好的“朋友”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 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马 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只要资本主 义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是不合逻辑的, 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今天的世界正按马克思所描述 的发展轨迹前进”,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推测和据 此开出的治世良方依然有效。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至今仍然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预测未来、制 定行动对策的理性工具。曾几何时,“马克思主义终结 论”甚嚣尘上。然而,事实胜于雄辩,马克思主义并没 有“销声匿迹”,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顽强地活了下 来”,并且“活得很好”。 今天,马克思主义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满足当今 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终结 的倒是“马克思主义终结论”。马克思主义参与了当代 世界的理性塑造,“马克思”依然是现时代无法绕过的 巨大身影,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一 个没有“马克思”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没有“马 克思”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没有“马克思”的未 来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依然在场,马克思依然是 我们的同路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走进马克思 ”,学习“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也要发展“马 克思”,超越“马克思”。 “千年伟人”为什么总是他 千年之交、世纪更替之际,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和知 名大学开展了多次“千年伟人”评选活动,马克思一而 再,再而三地高票当选。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再一次将马克思推向了前台,马克思的智慧再次为西方 有识之士所重视。马克思,为什么总是在西方遭遇迈不 过去的“坎”时隆重出场,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 因。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情势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 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产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马克 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腴的土壤,正是资本主义 时代成就了马克思,也造就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之后的资本主义变了,但内核没有变。资本 主义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富有了(从少数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看是如此);似乎变得比以前更美好、更人性化了 ,更合乎人道了,更合乎理性了;变得似乎离灭亡的日 期越来越远了(实则为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近了)。但是 ,资本主义的内核没有变,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没 有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这仍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演着。在 美国学者史蒂芬·雷斯尼克看来,这是资本家对大多数 人每年、每月、每天的“社会性盗窃”。这是一种对工 人的犯罪。然而,却 没有人为此入狱、交罚款,或受到惩戒。 只要资本主义的内核不变,就没有人能够超越马克 思主义。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 马克思就将永远活在广大工人阶级、劳动大众和一切追 求社会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就始终是人们追 求解放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最好的朋友”是资本主义 。 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有其存在的 价值。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与资本主 义的全球危机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根本无法 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问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给危机 的答案是放任自由市场,让其自我修复;凯恩 斯主义则期望国家去解决市场产生的问题,实现经 济繁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反映了这两种思路的交互 摆动:从很少的国家干预摆向较多的国家干预,然后再 次摆向较少的国家干预。相应地,西方经济学史也是从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摆向凯恩斯主义,然后再摆回到新自 由主义经济学。 史蒂芬·雷斯尼克认为,今天,人们已经逐渐意识 到这种令人厌烦的摇摆往复,不管哪一种资本主义、哪 一种经济理论,都没有提出解决阶级剥削和经济发展不 均衡的 精彩页 第三章 新思想为什么冠名“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以“世纪”为尺度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坐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学界没有明确规范的定义,但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极为规范和严肃的,绝不是泛指21世纪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理论地位、历史地位特别是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其意义没有任何理由被低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与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的时机相一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已经自信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担负起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使命,标志着中国已经实质性参与到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现场并作出与其自身地位相匹配的理论贡献。 一、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概念。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与边界,有必要进一步厘清“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有一个过程。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使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他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a 显然,这一论述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较之前多了三个字——“中国的”,而且我们没有看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有什么区别。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讲话中,都不再使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代之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且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比如,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016年7 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 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可见,在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都是并列在一起使用的。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讲话中省略“中国的”这三字,是着眼于更高的理论站位,蕴含着深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境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包含关系,绝不意味着前者包含后者,更不是相互外在、相互对 立的关系,而是同一关系,二者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大体类似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分。习近平总书记严格区分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当主体定位于中国或中国共产党时,党中央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无一例外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且往往与“当代中国马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