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兄弟易位、平行人生的故事。北漂人遭遇中年困窘,作者让主人公离京返乡,揭开一段童年寄养、兄弟易位的往事。“我所羡慕的你”竟是两人同样的隐秘心思,换位人生终在换位思考中和解。作者处理城与乡两种背景里兄弟俩的半生遭际,在大开大合的时空里探寻这代人的各种可能性;而万物终归一,在水落石出的人生起点,主人公触碰到生活那虽有缺陷却坚实可靠的内核。 作者简介 刘汀,1981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青年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现居北京。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散文集《别人的生活》《老家》。文学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山花》《青年文学》《诗刊》等杂志。曾获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第39届香港文学奖小说组亚军、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提名奖等。 目录 一 刚刚好 二 后遗症 三 换户口 四 兄弟俩 五 错中错 六 梦里梦 七 办婚礼 八 走夜路 九 三胞胎 十 水帘洞 十一 告别信 十二 过新年 《水落石出》创作谈 序言 本质上,写小说也是 劳作,既然是劳作,也就 和种庄稼没有太大分别, 字斟句酌如拣选种子,谋 篇布局类安排五谷杂粮。 所以今天不妨把对小说的 一种理解简化为—写小说 如种庄稼。 如今,不要说年轻人 ,即便是中年以上的人们 ,大概都不怎么看见真正 的庄稼了。我们眼里只有 磨好榨出的米面油,甚至 只有餐厅里烹饪好的食物 、面包店烤好的面包,无 人知晓这些事物最初不过 是一粒种子,因为投入了 大地,因为有农人悉心侍 弄,因为阳光雨露,才长 成一株禾苗,才结出或酸 或甜的秋实。再然后,才 是我们日常所见所用的样 子。 我在乡下的完整生活 有二十年。其中的八年, 从小学到初中,每年都会 有几段时间非常亲密地接 触庄稼。这些经验,直到 今天仍然在为我提供真理 。春天,跟着在牛马的屁 股后面,把一枚又一枚豆 籽点进田垄;也可能是端 着簸箕,抛洒土肥去覆盖 母亲点下的种子。不论做 哪样,大人都只有一个要 求:别太稀了,也别太密 了。这尺寸他们已了然于 胸,而我却难以摸到门路 。夏日,放农忙假,跟着 大人去薅草。谷子长到一 拃多高,在干爽的土地上 摇摆。我看见田垄中一丛 丛密密的苗,高兴地跟母 亲说:“谷子真好啊,你 看长得多密。”母亲头也 不抬,一边蹲着向前挪动 ,一边说:“庄稼长得好 不好,看的不是苗,是没 苗的地方。”琢磨了许多 年,我才明白大致的意思 —一株庄稼长得好坏,能 从自身的高矮粗细看出来 ,可一地庄稼的好坏,看 的则是苗和苗之间的距离 。距离太近,甚至生到了 一处,这些苗就会因互相 侵蚀而孱弱细瘦,甚至一 粒粮食也结不出来;距离 太远,一条垄也没几株苗 ,照样收不了多少粮食。 它们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 距离,不太稀又不太密— 既不近到互相影响,又不 可远到无法彼此呼应。 写小说又有什么不同 呢?字词字句,既要有章 法,更要有文气。文意总 在空白处,那些没写的东 西,才是要写的东西。所 以,字和字的距离,就是 苗和苗的距离,必须恰当 、合适。恰当与合适,并 没有统一的标准,要看土 壤、水源、天气、种子, 更要看写作者对这门活计 的熟练度与理解力,所以 写作总是随时而动、随势 而动,也是看天吃饭的活 儿。 说到这,忍不住又想 起一样庄稼,玉米。我小 时候遇见过两块至今仍在 记忆中生长的玉米地。 第一块地里,有两家 的玉米,我们的和邻居家 的。我家的玉米比邻居家 的矮一个头。我心里难过 ,便说:“咱家的玉米怎 么长得这么差。”父亲却 掰掰正在成形的玉米穗说 :“好。”从地东头走到地 西头,我终于忍不住问: “明明比别人家的矮那么 多,怎么还说好?”父亲 说,你不知道,现在的玉 米都是改良种,有百天种 ,有九十天种。我们种的 是百天种,一百天才成熟 ,别看它长得矮,可是一 亩地打出来的玉米,可别 九十天的多。 另一年,又看到一片 玉米,长得一株挨着一株 ,密不透风,所以都不高 ,甚至根本没有结出玉米 穗。我以少年的姿态跟父 亲说:“看看,这家人真 是不会种庄稼啊,不知道 两株苗之间是要留空。” 我以为我懂得了农耕之道 ,并以此去嘲笑的别人, 哪想很快就被父亲“打脸” 。父亲说,狗肚子盛不了 四两油,别又不懂装懂啦 。我不明所以。父亲解释 说,这片地里种的根本不 是玉米,是青贮。青贮本 来就不是为了打粮食,而 是收割后晒干,留到冬天 用来喂牛羊的。所以,种 青贮就是要种得密密实实 的,这样长得才多,而且 因为密,才长得细细的, 牛羊吃起来才不会那么干 硬。我羞愧而恍然。 写《水落石出》的时 候,我想的多是这类种庄 稼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