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岭南地域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当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地区,位于祖国之南端,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条山脉自然屏障,使之与中原内地阻隔,岭南中医中药是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下起源发展成熟起来的,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通过概览岭南医学发展脉络,梳理岭南中医中药文化,全面反映岭南中医中药的历史和发展成就。内容涉及岭南医药源流、岭南名医名方、岭南到底名药、岭南特色技艺、岭南传统药业、岭南养生民俗。 目录 一、岭南医药源流 (一)岭南医药起源及早期概貌 (二)晋唐宋金元岭南医学进步 (三)明清广东中医的发展崛起 (四)近现代岭南医药壮大昌盛 二、岭南名医名方 (一)南粤先贤葛洪 (二)南海明珠何梦瑶 (三)西关伤科何竹林 (四)粤东女科蔡仰高 (五)滋肾育胎罗元恺 (六)仁心仁术邓铁涛 (七)大儒名医梁剑波 (八)融会寒温何炎燊 (九)疟疾克星李国桥 (十)皮肤圣手禤国维 (十一)肿瘤学家周岱翰 (十二)乳腺病学家林毅 三、岭南道地名药 (一)化橘红 (二)广陈皮 (三)春砂仁 (四)巴戟天 (五)广佛手 (六)何首乌 (七)广藿香 (八)沉香 (九)岭南草药 四、岭南特色技艺 (一)邓铁涛中医诊法 (二)岭南骨伤 (三)岭南针灸技艺 (四)岭南成药 (五)岭南茶剂 五、岭南传统药业 (一)广东药业八行 (二)成药鼻祖梁仲弘 (三)同心济世陈李济 (四)敬业修明敬修堂 (五)药王药酒冯了性 (六)韩康遗业黄祥华 (七)小儿七厘马百良 (八)长春洞里潘高寿 (九)普济众生李众胜 六、岭南养生民俗 (一)药食同源老火汤 (二)添丁调护猪脚姜 (三)四季常服有凉茶 (四)养生需辨寒热底 (五)进补要将虚实分 (六)健身常练八段锦 序言 医学也有岭南岭北之分 吗?中医经典《素问·异法 方宜论》日:“地势使然也 。”先人早已察觉东南西北 中地势有差异,故医学上 的治法不同。岭南地域之 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 的岭南道,其所辖范围约 当今之广东、海南、香港 、澳门及广西大部分地区 和越南北部地区,属热带 亚热带气候,南濒海洋, 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 岭、都庞岭、萌渚岭、越 城岭这五条山脉形成自然 屏障,使岭南地区与中原 内地阻隔,岭南中医中药 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 境下起源发展成熟起来的 ,并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医 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代学者对岭南中医中 药撰写范围的划定原则是“ 博古约今”。博古,即古代 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故明 清以前取材范围较为广博 ;约今,是指自明清以降 ,取材范围相对较小,由 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 现在提及岭南一词,特指 广东、广西、海南、香港 、澳门,核心部位在广东 尤其是珠三角。现时之粤 港澳大湾区,为岭南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 响辐射周边地区,故当代 学者已习惯把广东称为“岭 南”。由于岭南所具有的这 种人文地理含义,因此无 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 ,岭南中医学研究的主流 内容仍然是广东的中医学 。 岭南中医中药研究的开 拓者、国医大师邓铁涛教 授曾题词:“中华文化黄河 发源,长江发展,珠江振 兴。”他感触于改革开放大 潮首先从广东开始,认为 经济发展与人才迁徙有使 我国中医药学术中心从黄 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逐渐转移的趋势。岭南中 医中药有悠久历史的沉淀 积累,有改革开放前沿的 优越地缘,通过融合自然 科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合理 内涵,从1979年至2022年 以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得以 继续前行,使广东逐渐从 中医药大省发展成为中医 药强省。 强省标志之一是岭南中 医能以高端诊疗技能服务 民众,满足民众医疗保健 的需要,每年全国乃至境 外各地的许多患者都慕名 来广州寻求名医诊治,然 后又大包小包、千里迢迢 地将药物扛回家,由此可 见一斑。为什么他们不直 接拿着药方回家乡抓药呢 ?因为当地没有他们需要 的药。岭南本土医家用的 很多草药,如五指毛桃、 独脚金、田基黄、鸡骨草 、珍珠草等都是岭南独有 的。仅以广东省中医院为 例,其日门诊量过万,中 药用量以吨计算,没有名 医群体良好的临床疗效与 优质的中药材,没有浓厚 的岭南中医药文化氛围, 岂能有此等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 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 发的先后不同,各个地区 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 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性。本书从岭南医药源流 入手,以点带面展示了岭 南中医中药的地方与人文 特色。希望本书的出版, 能够进一步推动岭南优秀 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编者 2022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