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纪录可以有掩映,给人的悟却可以绝对明彻。悟的是什么?纪录片不是数学,数学家的推证一环扣一环,不能有一级跳跃,证明了因果循环就不得不否定悟。譬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直线的前去,没有人世的风景,不知有循环,且连小退却亦不能,像路面没有幅,汽车要打个小倒退即会闯祸,所以西方的影像一旦前面去不得了就破坏了。多季度纪录片拍到后面只能戛然而止,因为从逻辑的角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没有循环,破坏了就万劫不复。条件是因果性的,但悟则是飞跃性的,超因果性的。悟不是可以因明而证,而是要以觉。片子里的断识皆可是妄,但理却是真有。纪录者往往自己因悟而有创作的念头,但自己把因缘破尽,不以为此外尚可有法。
要知道此法,最早要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说起。那时忽然起了学问化的运动,即是要知道凡百的所以然之故。这也就是文学的方法,把原来是文明的精华来加以理论的学问化的说明。这个学问化运动,在希腊与印度也与我们同时出现,那边也有诡辩派与外道,像我们这边的诸子百家争鸣。彼时何以中国、希腊、印度会不约而同地起来学问化的潮流?只能说是因为世界史上有过这样一个大节气。但希腊人是在文明的根本问题无与有的题目上,才开头就已挫折了,对大自然的所以然之故到底攻打不进,他们只做了数学的逻辑化。所以数学不能作影像的造形,技术科学的造形亦不该只是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学的,而是还该有技术的造形在前,数学倒是后来解说它的才好,这是西方影像的深弊。印度人也是在无与有的主题上答得不够分,他们是说“空”与“色”,但他们不知道空与色之际,所以他们的影像也做不出成绩来。
要能影像的造形,才有仙境,才是天上人间的。李太白的诗句句有仙意,是他会具象的造形。但是,影像造形的文学层次毕竟难以圆满解答。父亲有一个画家朋友,跟同辈的画家比,他的画似乎总高几分眼界,他亦不解。一次闲聊,他告诉父亲,他平时喜读王阳明的书,这让人就明白了。王学直指本心,是以机说法,开出一片生机勃勃在你眼前。机不附于因缘,这一下不仅解开了画家的困惑,也辟出了个法的廓然大公。中国文化没有生出个哲学,但那未觉亦更有未觉的好,因为有文学。这就像小孩开始学乐器时,老师教他跟着自己的动作一招一式地学,到后来精确到了每个音符每个动作都该多少分寸,好似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完成最后艺术的表达。其实这倒是绕了远路,这是忽略了天心而求机心,要了逻辑而不理文学。
纪录是要以天心,而当下的纪录正缺少统摄时代的大意志力。纪录的人只埋头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耕作,不知道世道人心。汉代文明讲文心与诗心,我们又何处求当代的纪录心?此心非只人心,而是亦有镜头里万物皆有的意志之心。此心未有明目,万物皆有其生,亦皆有其心。秋风扫落叶,落叶虽无生,但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来,风却恒有机。就像是两人对弈,第一手是尝试,是询问,是互不相知,后面跟着的却都是彼此的问答。就像小鸡孵化,小鸡在蛋壳里第一记啐,需要母鸡在蛋壳外相合着啄,啐啄一个同时,小鸡便有了生机。纪录心与这意志心就似一个没有名目的东西,如果啐啄同时,你就会看到光,听见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召唤。
言朋菊曾经说过:“刘宝全唱大鼓,似在板眼上,似不在板眼上。”纪录心与意志心的一唱一和可以比之板和眼,似在同时,似不在同时,说的虽是一种掩映,却又是一种繁华。
P28-30
沈皛,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宣部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撰稿,2013年伦敦奥运会OBS摄影师,2009年广州亚运会GAB摄影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音响师。执导、撰稿多部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四川靠前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央电视台“活力中国”纪录片奖、青海山地电视节“玉昆仑”奖等奖项。纪录片作品《木雅,我的木雅》被国务院新闻办和文化部外联局选中,作为中国对外形象宣传片使用。著有专著《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源流——中西文化论坛》,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纪录的路》这部著作的作者沈晶的“晶”字很特别,由三个“白”组成。所以我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沈晶的硕士生导师关玲教授喜欢称他为“沈三白”。我认识“沈三白”的时候,虽然他只是一名尚未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但是已经在国内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崭露头角,获得了诸如“青海国际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等重要奖项。如今,他著作的《川剧录音作品及赏析》《源流——中西文化论谈》,已分别被教育部选为了全国大学图书馆推荐馆藏读物和全国教育工作者推荐读物。
作为一名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也是一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年轻会员,沈晶的作品超过了一般同龄人的哲思深度。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沈晶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学位期间,他的专业研究跨度很大,从本科的录音摄影,硕士的策划编导,到博士的数字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他都有涉足,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次,也许是他幼蒙庭训,家学深厚,决定他与很多同辈年轻人不一样的,是他具有较为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第三,由于他有十余年的创作实践,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潜心学问、勤于思考,甘于坐学术冷板凳的钻研精神,才有了这部具有哲理思辨著作《纪录的路》的诞生。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体悟,沈晶将自己的理解融人了纪录片的创作理论。这种写法是一个由繁人简的过程,每一则文章虽然简短,但都不啻精炼。思辨与实践的并行,让他的文字中有了实践的体悟,创作中有了思辨的深度。在当下传媒领域,这样的文化自觉是可贵的。这是践行中华美学精神的一条光明大道。只要沿着这条路一直坚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位年轻的学者、导演还能在纪录片领域收获更多的成果。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清代文学家沈复,其字三白,人称“沈三白”。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嬉笑怒骂,虽然少有引经据典,其实皆是他人生的真正感悟。这如沈岛书中提到的一则小事:有人告诉盲者自己是耶稣,但盲者抚其手,告诉他,你不是耶稣,因为你的手上没有钉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两部书中所述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我们年轻的“沈三白”与那位清代的“沈三白”笔下透出的旨趣竟这样相似。所以,我想沈复书中的一句话,亦同样能妙赠本书的读者们: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当然,我们不妨以等待的心态来鼓励这位年轻的学者,正如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赞扬青年木刻画家:“现在新的、年轻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稚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正在这一面。”
《纪录的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体悟,沈皛将自己的理解融人了纪录片的创作理论。这种写法是一个由繁人简的过程,每一则文章虽然简短,但都不啻精炼。思辨与实践的并行,让他的文字中有了实践的体悟,创作中有了思辨的深度。在当下传媒领域,这样的文化自觉是可贵的。这是践行中华美学精神的一条光明大道。
由沈皛所著的《纪录的路》收录了作者作为一名青年纪录人无数次行走、思索在纪录这条道上的经历和心得,包括自己从生活的点滴引发的联想,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纪录片拍摄的滋养作用进行了宣扬和介绍,如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禅宗思想、史学、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王阳明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结论和经验都适用于当下。因此本书是一本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指导的著作,充满了思辨性。这些文章,既适合导演、策划、撰稿、摄像师、录音师等专业人士学习,也适合对纪录片、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