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洲之变(震撼西方并塑造现代世界的四十年1490-1530)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帕特里克·怀曼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九个人物为叙事线索,将当时的欧洲与世界连接起来,讲述了欧洲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金融、贸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变,并分析究竟是什么关键因素奠定了西方的主宰地位,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本书首先讲述了三位著名人物:探险家哥伦布、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和金融家雅各布·富格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贸易和国家都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兴起奠定了欧洲内部的交换网络,为后续军事—财政国家的形态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作者将视线转向三位并不那么显赫的普通人:雇佣兵葛兹·冯·贝利欣根、出版商阿尔杜斯·马努蒂乌斯和羊毛商约翰·赫里蒂奇。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商业交流打破了地理疆域的限制,金融向社会各层面的渗透促进了信用工具的出现,欧洲内部商业网络得以形成;印刷技术及印刷商业的发展,为思想和知识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能;火药带来的军事技术变革,使得欧洲国家内部竞争激烈。战争和印刷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战争这三者相互促进。最后三个代表人物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后期的宗教改革发起者马丁,路德、奥斯曼的苏莱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资本、印刷、火药的加持下,马丁·路德毫不起眼的一篇文章最终化成欧洲政治颠覆性的力量,也是这些力量,使查理五世在欧洲建立统一大帝国的梦想化为泡影。苏莱曼治下的奥斯曼帝国虽然成为当世第一强权,但这巅峰便是衰落的开始,因为世界的规则已经改变。 作者简介 [美]帕特里克·怀曼(Patrick Wyman) 历史作家、历史类播客节目制作人及播主,南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历史上的贸易与交流。他主持的播客节目《罗马的陨落》和《历史的浪潮》下载量超过3200万次。在他的播客中,怀曼致力于将前沿历史研究带给普罗大众,以其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和深邃明晰的历史洞见相结合的特色,在国际范围内赢得了无数的听众。《欧洲之变》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既吸引希望通过阅读历史理解世界演变的读者,也吸引渴望通过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的文字感受热血与激情的读者。 目录 有关金钱和流通货币的说明 引言 第一章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与探险 第二章 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与国家的兴起 第三章 雅各布·富格尔与银行业 第四章 葛兹·冯·贝利欣根与军事革命 第五章 阿尔杜斯·马努蒂乌斯与印刷业 第六章 约翰·赫里蒂奇与日常资本主义 第七章 马丁·路德、印刷业与教会的分裂 第八章 苏莱曼大帝与奥斯曼超级大国 第九章 查理五世与大一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尾注 导语 西方何以支配现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这至关重要的40年。从1490年到1530年,这40年是欧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40年间,有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壮举,也有马丁·路德开启的新教改革运动。欧洲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体形塑了人文主义新知识观,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一触即发,高度集权军事-财政国家初现,火药带来军事技术变革和大规模战争,西方开始对世界进行野蛮征服……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为纽带的独特经济体制,进而奠定了未来四个世纪里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即所谓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分流”。 巨变来临之际的时代剖面,贫困落后的欧洲为何能异军突起、支配世界?在下一场大变局到来之际,回顾塑造现代世界的大变局如何发生。本书讲述现代世界诞生之际的9张面孔,6大要素如何开启大变局。 书评(媒体评论) 西方为何崛起是一个经 典话题,要写出新意并不容 易。通常认为欧洲在工业革 命前后取得领先地位,而本 书将这一时间前推至1490 年到1530年,断言正是其 间政治、军事、宗教、金融 、贸易等一系列变化,塑造 了现代的政治经济游戏规则 ,进而确立了欧洲的优势。 历史发展并非线性进行,其 中某些节点确实构成了关键 的飞跃,有争议的洞察比庸 常的定见显然更有启发,本 书的探索值得期待。 ——徐瑾“货币三部曲”作 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叙述西方兴起和现代世 界诞生的历史作品可谓夥矣 ,《欧洲之变》独具只眼, 聚焦于最关键的1490一 1530年。这短短四十年群 星闪耀,地理大发现、军事 革命、宗教改革、金融业兴 起等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 ,也成为全球史最精彩的篇 章。 ——杜君立通识历史写作 者,《现代的历程》作者 帕特里克·怀曼是了解这 个时代的完美向导:他有着 学者的头脑,同时又具备说 书人的感知能力,能够在最 复杂的故事中体现人性。 ——丹·琼斯《金雀花王 朝》《空王冠》作者 《欧洲之变》是一部非 凡之作,它巧妙地说明了这 关键的四十年起飞期是如何 使欧洲走上世界霸权之路的 。 ——罗杰·克劳利《1453 》《海洋帝国》《财富之城 》作者 在这本智慧的书中,帕 特里克·怀曼细心追寻金钱 的足迹,揭示了世界上一个 资源匮乏的角落是如何在15 世纪末被迫发展出创新机制 来汇集、借出和转移资本, 使哥伦布远航和在世界各地 发动战争得以实现。 ——科林·伍达德《海盗 共和国》《美利坚民族》作 者 精彩页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与探险 1493年3月4日 狂风有如刀割,吹打着小船的索具。来自东南偏南方向的风将它的三角帆满满吹起,让残破的船身在东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挺进。3月初本不应该是在大洋上航行的季节,尤其这是水手记忆中最严酷、最危险的冬天即将结束的时刻。眼看着伊比利亚半岛四周颠簸的海面上已沉没了不少船。但经过几个星期与劲风的周旋之后,“尼娜号”终于快要回家了。 不远处那繁忙的港口已进入眼帘,似乎就近在咫尺,站在后甲板上的船长正用深陷的眼窝中疲惫的双眼急切地想把眼前这座城市的一切都看个够。他的年龄在40岁上下,经历了几十年的烈日曝晒和无数次海上盐风的吹打,遭受了从西非赤道海岸线的炙烤到冰岛及北大西洋的凛冽寒风后,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已布满革状皱纹。他究竟姓甚名谁,则取决于他所到之处:在他自己的老家热那亚,他叫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或克里斯托法·哥伦布,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叫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受过教育通晓拉丁文的人则管他叫克里斯托弗罗斯·哥伦布。 哥伦布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一个小港口帕洛斯率领三艘船出发,已经是7个月以前的事了,这一路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一开始他们往南走,沿非洲海岸线到了加那利群岛,哥伦布对这段水路知之甚详。他起码有过一次南行经验,对这一带的风向和洋流都十分熟悉。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从加那利群岛和西非大河流域带回越来越多的宝贵货物和人力,来往于这些航道的船也越来越多。 哥伦布的突破性想法靠的就是大量实际航行累积的经验:往西横渡大西洋就必须借助东风。他确信东风将能助他走上获取亚洲财富的捷径,而加那利群岛附近的东风最可靠。 基于这套不怎么成熟的理论,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跨越了欧洲人的航海知识极限,一路往西驶向了未知世界。6个星期后的1492年10月12日,陆地在望。他们在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或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登陆,以后3个月的时间里,哥伦布一直在新大陆岸边游走,标注了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岸线后,才转而向东横渡大西洋返回。他深信自己抵达的是亚洲海岸。 当然,他错得十分离谱,但他的这次航行还是改变了以后的历史。此后几十年间,旧世界的疾病重创了新世界的人口。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财富源源不断流人西班牙王室财库,给横跨四个大陆的帝国事业提供资金。 所有这些在“尼娜号”艰难地驶入里斯本城外的雷斯特洛港的那一刻,还都是无法知晓的未来。一个月以前,亚速尔群岛附近的一次风暴把船队剩余的另一艘船“平塔号”与“尼娜号”打散了。据哥伦布日志的记载,另一场更厉害的风暴是一场“似乎能把轻帆船(caravel)卷入空中”的邪风,它迫使“尼娜号”在此靠泊。此地正好是葡萄牙里斯本的门户塔霍河的出海口,而不是隶属西班牙伊莎贝拉和斐迪南王室的城市。不过,这座葡萄牙港口比塞维利亚或巴塞罗那更接近迅速向外扩张的欧洲的中心。 不论他们目前的雇主是谁,在里斯本所代表的欣欣向荣的世界中,哥伦布和他的船员均可谓典型人物。与他们的葡萄牙同行一样,驱使这位热那亚水手驶入惊涛骇浪的大西洋水域的,并不是探险的梦想,而是对利润的无尽贪婪。 投资商人与有兴国大志的王室成员合力促成了哥伦布和他的同行的远航。像“尼娜号”这样的船不是凭空出现的,专业船员的薪酬或沿着甲板架设的昂贵大炮同样也都不是变出来的。这些人和东西都要花钱,而钱则由金融家和王室利益集团联合承担。只有投资商人才有现成的资金支持探险,只有王室才有能力给金融家所需要的垄断权提供保护和保障。 经过两百年打造而成就的这个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全球世界的真正开始。这个转变说起来更多是羽毛笔在账簿上沙沙书写、王室要员同严肃的意大利金融家对话以及信用证和商业合同的故事,而不是有名的探险家大无畏地凝视未知远方的故事。15世纪90年代,随着大量新资本的涌入,原先试探性的航行在一夕之间变成了全球性商业活动。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