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州人的大历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沈兴漾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作者自身经历、所见所闻等,对温州的风土人情、历史社会,乃至经济发展历程与地方民风民俗特点等展开论述,夹叙夹议描画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温州人文画卷。本书结合作者在温州生活的经历,认为“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流动的塘河水赋予了温州人开放的、自由的心性,使得他们能够在一个改革开放后率先发轫,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但另一方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又把温州人隔离在浙南一隅,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且始终与外部有些隔膜。而温州人这种既开放又封闭的心性,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使他们得以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沈兴漾,浙江兰溪人,民盟成员。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获外国哲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省温州中学教师,温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曾在《读书》《书屋》《东方》《社会科学论坛》《社会学家茶座》《温州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 目录 第一章 环境的作用 第一节 地理空间:控带山海 第二节 移民社会、人地矛盾和宗族文化 第三节 流动的手艺人 第二章 温州模式 第一节 制度背景 第二节 三位一体:专业市场、供销员和家庭工业 第三节 产权的革命 第四节 地方政府的逻辑 第三章 天下温商 第一节 供销员的进击 第二节 温州城、温州街 第三节 逐鹿海外 第四章 企业史 第一节 家庭工业的演变 第二节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第五章 民间社会 第一节 重建社会:国家、市场与社会关系的温州经验 第二节 温州商会 第六章 民间资金 第一节 “温州人很有钱” 第二节 民间借贷 第七章 温州人的思想与信仰 第一节 永嘉学派 第二节 《南游传》 第八章 温州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从附近看世界 ——《温州人的大历史 》序 项 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 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中心的“ 集点化”的趋势。所谓“集点 化”,是指和世界体系理论 说的不完全一样,中心不 再是以国家、区域或者地 带的面目出现,中心的载 体越来越成为范围非常有 限的城市。城市成为高度 浓缩的集点。在全球,纽 约、东京、伦敦是具有代 表性的集点。在亚洲,北 京、上海、首尔、新加坡 等城市在各个方面主导着 区域的发展。“集点化”的第 二个体现,是不同中心式 功能在集点上的叠加。政 治中心既是文化中心,也 是经济中心,也是科技中 心。各种思潮,不管是推 进全球化还是批判全球化 的,崇拜技术的还是批判 技术的,要推行顶层设计 还是鼓吹要自下而上的, 都集中在这些中心城市。 第三,“集点化”意味着集点 的超强的辐射性。由于信 息交流技术的高度发达, 来自中心集点的信息随时 传播到世界各地。即使和 中心远隔万里的人们,也 时刻觉得自己和中心城市 完全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 。人们觉得来自中心城市 的意识也就是我的意识, 来自中心城市的潮流才是 最酷的。同时,随着人口 的高度流动和经济的灵活 化,各地的年轻人都觉得 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去中心 城市,而且觉得必须去中 心城市,只有去了中心城 市才算是见了世面,只有 在中心城市的成功才是真 正的成功。 这种“集点化”的趋势, 在中心城市造成了巨大的 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 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年轻 人在中心城市觉得身心俱 疲,要回到相对边缘的地 方,包括自己的家乡。但 是,回到边缘的年轻人, 又觉得在老家有平静但没 有希望,有附近但没有世 界,有日常但没有意义。 这是因为,集点化不仅让 中心城市集中了经济发展 和政治参与的机会,而且 也垄断了意义的塑造。在 中心之外的“日子”虽然惬意 ,但是好像没有奔头,让 人在日复一日的沉寂中心 慌。 那么,在边缘的我们究 竟应该怎么样面对自己的 人生?《温州人的大历史 》这本书在当下有特别的 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思 考这个问题,思考边缘和 中心的关系、附近和世界 的关系,提供了参考。这 本书展示了,一个生活在 中心之外的普通公民(并 非专业的思考者和写作者 )如何在附近中看出世界 ,在日常中看出意义。 作者沈兴漾是出生在外 地、大学毕业后来到温州 的中学老师。和专业的研 究者或者记者不同,温州 对沈老师来说不是一个要 去刻意研究或者记录的对 象。温州首先是一个生活 状态,是一个周遭。正如 沈老师在后记里所说,是 在长期的生活中,他慢慢 喜欢上了这里的环境,对 身边的普通温州人——像他 逐步熟悉起来的邻居——有 了小小的惊讶和好奇。是 这些日常的触动让他自然 而然地系统地观察温州, 思考成熟,瓜熟蒂落,落 笔成书。沈老师写的,是“ 温州人”的历史,而不是“温 州”这个地方或者这个发展 模式的历史。沈老师写的 历史,也不是教科书意义 上的历史:考究过去究竟 发生了什么或者没有发生 什么、梳理温州人群体如 何演变。这里的“历史”,更 多的是一种思考和叙述方 式。作者从日常的观察和 好奇出发,然后通过历史 的叙述来理解这些当下的 现象。这个“大历史”的“大” ,不是上下五千年、纵横 八万里那种的“大”,而是不 拘泥于既定框架,勇于探 索基本问题的“大”。这些大 问题包括:如何理解财富 的文化意义,如何理解仪 式,如何理解人们对某些 事的特殊投入(比如极端 的吃苦)和对某种回报( 比如社会认可)预期。关 于温州的著作已经不少, 但是在我看过的书里,这 本书是最多地引入了社会 理论的,从韦伯到福山到 全祖望到李泽厚,等等。 作者引用这些大理论不是 要去论证温州经验的合理 性,不是要借理论的高调 给温州唱赞歌,而是要实 质性地应答他从温州微观 经验里看出的普遍问题。 所以这些“大”,是藏在“小” 里,藏在细节里,藏在需 要慢慢喜欢起来、慢慢好 奇的附近里。也因为是这 样,在沈老师的书里,个 人化的细节(比如对亲戚 和同事的观察),和基于 文献研究的宏观论述,水 乳交融。由于书里的宏观 叙述是要回应从附近出发 的观察,附近是具体的思 考引擎,由此展开的宏观 论述显得丰满而接地气。 同时,中学的目的也变 了。中学不再立足于为本 地社会培养人才、发展本 地社会;中学的主要目标 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 心城市输送人才。作为高 考工厂的职员,老师也越 来越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解 题考试、如何提高分数。 老师的社会认可来自他们 能够让多少个优秀学子离 开家乡。在20世纪90年代 之前,“老师”在家长心目中 是有绝对权威的,尤其是 对教育水平不高的家长。 老师要定期家访,要掌握 学生的家庭和思想动态。 很多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 的孩子更了解。随着升学 压力的加大,老师校外补 课的盛行,家访制度的消 失,老师成了家长们必须 咨询和讨好(技术权威) 但是不一定尊重(没有道 德和文化权威)的角色。 “老师”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