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昌近现代华侨住宅(1890-1949)(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刘杰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昌近现代华侨住宅是海南近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近代以来文昌华侨引领海南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见证。本书是针对海南省文昌(县级)市的近现代华侨住宅的建筑调查与研究,关注住宅空间构成及形态变迁、建筑技术及其装饰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关注近现代华侨住宅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南洋社会经济关系,旨在揭示文昌华侨住宅的文化内涵以及建筑艺术价值。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文昌华侨住居变革的探究,窥斑见豹,从建筑演变视角来剖析海南文昌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作者简介 刘杰,1970年生,重庆人。199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广州余睃南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98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讲师。 1995年起,开始中国传统建筑及古典园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在此领域有二十余篇论文发表。同时任《建筑技术及设计》(现更名为《建筑技艺》)特约编辑,多次对国内知名建筑师进行过专访。 目录 绪论 一、文昌与海南岛 二、文昌华侨与海南社会现代体系的构建 三、近现代华侨住宅的建筑技术及艺术 四、为什么要研究文昌近现代华侨住宅 第一章 村落选址、规划布局与住宅空间形态特征 第一节 村落选址与规划布局形态特征 第二节 住宅基本空间构成 第三节 住宅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传统住宅构架、结构要素与营造技艺 第一节 大木构架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第三节 木构营造技艺 第三章 厅堂装修与建筑装饰艺术 第一节 以神庵为核心的厅堂装修 第二节 壁画、灰塑与木石雕刻 第三节 山墙、照壁与建筑正立面装饰艺术 第四章 新兴的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与技术设施 第一节 新建筑材料 第二节 现代结构形式 第三节 室内外环境技术与卫生设施 第五章 风格特征及其文化渊源 第一节 边疆与移植社会的建筑文化及其风格形成 第二节 多元性与适应性相融的早期华侨住宅风格 第三节 由传统建筑向近现代建筑发展转变的大趋势 第六章 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文城镇 第二节 蓬莱镇 第三节 会文镇 第四节 东阁镇 第五节 文教镇 第六节 东郊镇 第七节 龙楼镇 第八节 昌洒镇 第九节 翁田镇 第十节 锦山镇 第十一节 铺前镇 附录 附录1 文昌传统住宅名词术语解释 附录2 本书调研的文昌近现代华侨住宅列表 附录3 文昌侨领和知名华侨祖宅列表 附录4 文昌近代华侨住宅壁画集锦 附录5 本书调研的文昌近现代华侨住宅分布图 参考文献 图片后记 序言 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 从核心地带向偏远地区的迁 徙是一个连续不断发生的主 题。有的时候,一些家庭乃 至整个村庄迁徙之后便一去 不返;与此同时,也有另外 一种虽客居异乡,但以期重 返的习俗。历史上,成功的 徽商、晋商便是过着这样的 日子,也给后世留下了他们 在故乡修造的豪华屋宇。 同样,历史上还有一批 移民也不容忽视——他们从 闽粤沿海的乡村,也包括曾 隶属于广东而在1988年另 设为省的海南,迁徙到我们 今天所说的东南亚和其他更 为遥远的地区。这些中国人 中包括商人、劳工和农民, 他们沿着航线抵达零散的半 岛、岛屿和陆地,以期获得 足够的财富后衣锦还乡。在 刘杰的这本书中,我们得知 这些迁徙运动跨越了数个世 纪,他以此背景来展开对海 南华侨住居的详细论述。 如学者们所言,放眼中 国,农民移民对故土有着深 深的眷恋,这种情感扎根于 家庭和乡村生活的理念。这 种牵绊和乡愁,最终使他们 中的许多人,哪怕背井离乡 几代后,又能重返故里。闽 粤沿海有着众多知名的侨乡 ,而在海南——这个位于中 国最南端也是陆地面积最小 的省——其移民和侨乡却鲜 为人知。 中国向南洋移民的动机 通常很难概括,因为随着时 间推移,情况会发生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移民群体当 属“华商”和“华工”,他们希 望赚足财富,荣归故乡。的 确有许多人梦想成真,但是 更多的人却并未如愿,从他 们在当地留下众多后代这一 事实便可证明。总的来说, 历史学家在做归纳时,对于 那些和当地社群文化迥异的 暂住或定居群体,态度是非 常审慎的;而且,移民经历 会被浪漫化,因为人们往往 只关注其中的成功者。事实 上,对于许多人甚至是大多 数人来说,回家的愿望都落 空了。尽管我不愿泛泛而谈 ,但我相信从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经验和文明的融 合加速了那些掌握资源的人 进行文化融合。在田野调查 工作中,我们要如实记录所 闻所得,接受信息的残缺, 提出相应的困惑,默默地传 之后人——完善,得出更有 信服力的结论。 刘杰教授的研究聚焦在 1890年至1949年的文昌华 侨住宅,中国历史分期将这 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称 为“近现代时期”。具体的研 究区域是文昌市,位于海南 省东北沿海的一个县级市。 在2020年至2023年间,刘 杰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其 他高校的学者、研究生团队 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精心测绘 ,撰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著作,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实 地研究树立了新的坐标。该 书将现有关于海南的中外文 献与移民迁徙的南洋地区相 结合,其详细程度足以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甚至包 含了海南和南洋之间的航海 路线图。 该书中有大量关于文昌 19-20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 翔实资料,也有关于村落选 址布局和传统住宅形制多样 性的案例实证。关于装饰、 结构特征(如门、窗、天花 、屋瓦)和建筑材料(如砖 、木、瓦、玻璃》的细节插 图也非常丰富。书中还配有 包括大量建筑测绘图、照片 以及无人机航拍的鸟瞰图, 弥补了先前学术界实地研究 的不足。除了翔实的细节, 绪论概括性的总论和章节细 节性的分析也同样令人印象 深刻。 我虽未在海南岛做过实 地调查,但对华侨建筑形式 的兴趣源于多年前的研究, 并于2010年出版了《东南 亚的华人住宅:旅居者和移 民的折中主义建筑》 (Chinese Houses of South-east Asia:The Eclectic Architecture of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一书。这本书主要关注19世 纪和20世纪初来自中国的移 民及其后代建造的,杂糅了 中国、欧洲和当地建筑风格 特征的住宅。当我开始寻找 一些在东南亚建房的闽粤华 侨在中国大陆的故乡村落时 ,我的研究发生了意想不到 的转变。我重点关注他们荣 归故乡后的住宅建筑,进而 比较几位成功华侨一生中两 种不同住宅建筑的风格和装 饰。此前,我仅仅知道中国 学者梅青于2003年发表的 论文《房屋和聚落:18世纪 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的 厦门华侨建筑》中专注于福 建侨乡的研究。 我的比较研究只集中在 个别的住宅上,没有像梅青 在闽南和刘杰对海南的研究 那样,将范围扩展到更广泛 的村庄。事实上,他们的研 究证明关注住宅和聚落同等 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梳理彼 此的关系,揭示出其融合在 建筑环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 色。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熟 知的,住宅建筑不仅仅是简 单的物质载体——它们还是 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有机体 。当荣归后的华侨开始建造 新宅时,一些本土元素可以 从传统中继承下来,另一些 外来的以及现代性的元素也 被华侨从域外吸收和转化而 来,它们相互融合从而满足 新兴家庭的期望和需求。 正如刘杰书中所述的那 样,从文昌移居的华人和其 他人一样,他们梦想着通过 努力以及运气,在遥远的东 南亚各国旅居、积累财富, 然后回到他们世代居住的村 子过上舒适的生活正所谓“ 衣锦还乡”。不幸的是,对 于大多数并未如愿的落魄华 侨来说,他们背井离乡却依 然忍受着贫困的生活。大多 数回到文昌的华侨,尽 书评(媒体评论) 该书中有大量关于文昌 19-20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 翔实资料,也有关于村落选 址布局和传统住宅形制多样 性的案例实证。关于装饰、 结构特征(如门、窗、天花 、屋瓦)和建筑材料(如砖 、木、瓦、玻璃)的细节插 图也非常丰富。书中还配有 包括大量建筑测绘图、照片 以及无人机航拍的鸟瞰图, 弥补了先前学术界实地研究 的不足。除了翔实的细节, 绪论概括性的总论和章节细 节性的分析也同样令人印象 深刻。 这项对于看似地处中国 偏僻一隅的文昌华侨住宅的 研究,却生动反映出中国传 统营造与外来居住文化理念 的融合。在这一中西融合的 过程中,呈现出建筑风格、 空间、材料、装饰等诸多方 面的折中性。该书是对这些 渐被遗忘但却精彩绝伦住宅 的丰富记录。文昌对外的文 化交流与广东乃至整个中国 南方地区都颇为相似。事实 上,这似乎是一种全球性的 现象,在美国和其他地区都 有过类似的研究。刊有广告 的报纸和期刊,提供了设计 和美学的最新趋势,吸引了 包括海南在内的世界各地的 人们。目前,刘杰等学者在 中国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势必在未来理解这一全球性 现象的比较研究中发挥重要 的作用。 ——那仲良(美国纽约州 立大学纽帕兹分校杰出教授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