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马可·波罗、汤若望、泰戈尔、埃德加·斯诺、萨特、波伏瓦、大江健三郎、切·格瓦拉、安东尼奥尼、小泽征尔、皮尔·卡丹、萨马兰奇、斯特恩、卡拉扬、霍金……
不是在最美的时光,而是在一些微妙的历史时刻,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对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是过客,还是报信的人,是破冰者,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2007年《北京日报》创办了《纪事》栏目,《纪事》栏目由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负责采写,十余年来,《纪事》栏目已成为《北京日报》的精品栏目,采写大量有影响力且极具可读性的主题作品。编著出版《寻找英雄:重温一种伟大精神》《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星火征程》《旧京图说》《纪事》等图书。
目录
前言 破冰者的“北京印象”
第一章 东方探险:马可·波罗究竟是骗子还是大探险家?
第二章 历法血案:推进中国历法改革的“汤若望们”
第三章 泰戈尔的中国缘:一代诗哲访华,有人欢喜有人忧
第四章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的北京往事
第五章 发现北京:萨特、波伏瓦在中国的精神之旅
第六章 破壁追光:大江健三郎“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第七章 传奇之“切”:格瓦拉与中国的深情厚谊
第八章 中国的诱惑:安东尼奥尼在中国的匆匆一瞥
第九章 交响旋风:《二泉映月》征服小泽征尔
第十章 霓裳来袭:皮尔·卡丹让中国人脱下蓝布衫
第十一章 结缘五环:萨马兰奇为何如此偏爱中国?
第十二章 琴声响起:斯特恩访华成就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第十三章 卡拉扬“交响”:“指挥帝王”未竟的北京遗憾
第十四章 霍金“中国简史”:“宇宙之王”为登长城威胁自杀
序言
破冰者的“北京印象”
自元代以降,外国人源
源不断地走向北京。
作为进入中国后的首要
目的地,北京的城市文化、
风土人情、建筑园林都成了
他们考察、记录的对象。围
绕这座古城和享誉世界的大
都市,来京的外国人撰写了
数量众多的纪实作品,“北
京印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并非“奇货”。
然而,正如著名汉学家
史景迁所言,“不同文化的
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
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
,比虚构小说还要离奇”。
我们所要寻找的,就是那些
比小说还要离奇的细枝末节
,是那相遇中的偶然,碰撞
中的纠结,互动中的复杂。
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至死
都不忏悔;德国传教士汤若
望在北京打擂台;古巴领袖
切·格瓦拉因中苏矛盾左右
为难;美国记者斯诺听说午
夜谋杀案后惴惴不安;法国
人皮尔·卡丹被嘲有伤风化
……在“忽如远行客”的匆匆
之后,那些时过境迁后浮现
出来的点滴,让“北京印象”
不仅是故宫、长城,更多了
真实的张力、沉淀的醇厚。
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从马可
·波罗算起,700余年来,古
都北京接纳的外国友人数不
胜数。各路人士留下深浅不
一的痕迹,但有些人注定与
众不同,他们不仅丰富了自
己所处的时代,而且可以向
所有时代诉说,他们的旅程
是“破冰之旅”,他们的使命
是“凿空”。
为了“重拾”这些故事,
我们这个写作小组,或请当
事人踏入记忆深处,或“皓
首穷经”地打捞资料,或实
地考察历史现场,“不唯书”
几乎是记者的本能。
循着这些智者的足迹和
目光,我们重回、重温、重
走,最终重新叙述了他们的
“北京印象”,如同在讲述一
场流动的盛宴。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
方近千年中国观的演变过程
——从极为倾慕,到逐步渗
透。通过解析这一过程,我
们将看到中西关系演变的一
个侧面——西方视野里的北
京形象。更重要的是,我们
试图探寻那些交流中的改变
和挫折,以及一个个转折时
刻,北京的变与不变。
因此,这些故事并不局
限于“北京印象”,笔者试图
用回望者的全能视角,揣摩
破冰者一路走来的感触与纠
葛:1924年,泰戈尔明知
会卷入中国的东西文明之争
,仍写信给法国文学家罗曼
·罗兰,问他:“是作为诗人
去中国敬香呢,还是要给中
国带去好的忠告和健全的常
识?”
日本乐坛指挥大师小泽
征尔童年在北京胡同里长大
,“作为半个中国人”,他不
仅为战争道歉,还想着,怎
样带着勃拉姆斯、贝多芬回
家?
作为20世纪70年代到中
国的第一位时尚大师,皮尔
·卡丹梦见在中国卖纽扣。
此后,他把秀场、模特和霓
裳、美食都带到了中国。但
“烧钱”如何变现?这一等就
是十年。
这些破冰者,哪怕同时
面对来自东西方的冷眼,仍
创造出了自己的时间组合,
他们对北京的凝视,跨越了
历史和未来。对北京来说,
他们的到来尤为可贵。因此
,每个故事的基调里,都少
不了热爱与欣赏:
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后,不但主动来华,还对演
讲酬劳分文不取;在他之后
获奖的大江健三郎,做出了
相同的选择。他们都是“来
报信的人”,他们表达的勇
气全赖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
良知。
和泰戈尔、大江健三郎
不同,萨特、波伏瓦并不是
被学界请来的,而是作为共
产党的“同路人”,“到中国
来看一看”。他们曾那样接
近国人的灵魂,却又在下一
个时代悄然退场,因缘际会
的相遇后,相望成了一种守
护。
尚未出版《时间简史》
的霍金,也许听说过“不到
长城非好汉”,表示宁愿死
在中国,也要去长城。虽然
普通人尚且不知他为何方神
圣,负责接待的学生,还是
连人带椅将霍金抬上了八达
岭。
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早在
20世纪60年代就向往中国

1971年写信请求基辛格
帮他实现“长久以来的热切
愿望”,但看到中国的一抹
亮丽春色时,已经是改革开
放之初。
1972年后,世界级电影
大师安东尼奥尼再也没有来
过北京,但他晚年的画作“
带有东方韵味”,他的书架
上散落着研究《周易》和针
灸的草稿。
这些“破冰者”到北京来
寻求共识,寻找知音,寻觅
商机,自然免不了直面中西
方文化的碰撞与隔阂。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管
钦天监的洋人官员汤若望,
利用西方天文学知识修订了
中国历书,成为顺治皇帝尊
敬的“洋玛法”,最终却因中
西历法之争身陷囹圄。
“文革”时期来到北京的
安东尼奥尼,试图展现中国
美好的一面。但他反而从“
我们的客人”一下子成为众
矢之的,连流行的儿歌都唱
道“气死安东尼奥尼,五洲
四海红旗飘”。
当然后来也有了他“正名
”的机会,可惜他已看不到
了。
“指挥帝王”卡拉扬率柏
林爱乐乐团来中国时,音乐
圈以外的人,甚至不曾听过
他的大名。直到抵京前三个
小时,中方负责接待的同志
好说歹说,才从北京饭店要
来10间贵宾房。萨马兰奇把
北京申奥看成“我的申办”。
世纪之交,当北京以两票之
差惜败悉尼,他和国人一
导语
以纪实的手法、真实的细节,讲述15位外国名人来华的“破冰之旅”背后精彩的故事。
本书完整记述了15位耳熟能详的外国人,如马可·波罗、汤若望、小泽征尔等,在北京的“破冰之旅”,有史、有料、有趣、可读性强,读者能从发生在他们身上“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的故事,深刻感受到北京的开放与包容,北京真实的张力,文化的醇厚。
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书籍、档案,考察历史现场,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末节,探寻中西文化的隔膜和碰撞、交融与对话。
透视一个个转折时刻中国的变与不变,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元代建都、清初历法变革、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中日邦交、改革开放等特殊历史时刻,他们来到中国,作为中国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传播者,全面描述了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时刻中国的变与不变,他们对北京的凝视,跨越着历史和未来,也为当下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借鉴。
精彩页
在威尼斯,大运河的东头就是望不到边的亚得里亚海。1271年,马可。波罗从这里出发,穿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24年后,才从海上回到家乡。
在热那亚监狱,由他口述、狱友记录成书的便是《马可,波罗行纪》(以下简称《行纪》)。如果把他讲述的地名串起来,就会发现两条重要的驿路,和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几乎一模一样。
不过,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这个问题,争论了几个世纪,就连他的绰号“马可百万”也一度成了骗子、小丑的代名词。正是这些质疑,让专家们各显其能,从不同角度不断丰富着马可。波罗的故事,至今仍有新的发现。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202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这样描述马可·波罗,说他“在元朝生活了17年……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这也反映了国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一个对于东方无限向往、不吝夸费甚至有些过誉的西方旅行家。在近年流行的一些网络视频里,他还被扭曲、颠覆为一个文盲、妄人、吹牛大王,“韦小宝”式的人物。
即便在自己的家乡,马可,波罗也常被质疑和讽刺。1324年,70岁的马可。波罗临终时,他的朋友们要求他删除书中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谎言”,并称唯有如此,灵魂才能前往天堂。尽管如此,他的回答仍是:“我所说的,还未及我亲眼所见的一半。”
16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看到封建专制下日益衰败的明清,远不如《行纪》中描述的富饶,越发不相信此书。1871年,英国学者亨利·玉尔在其翻译的《行纪》导言里说,马可·波罗遗漏了长城、茶叶、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术、汉字等中国的标志性事物,这是不正常的。
从此,这一悬案将诸多鼎鼎有名的学者卷人其中。最令他们不安的是,在素有“汗牛充栋”之誉的中国史籍内,居然未能寻见马可,波罗的名字和事迹,也就是没“铁证”。
一筹莫展时,一个研究生却意外地发现了“孤证”。1941年夏,杨志玖在西南联大攻读研究生,无意间从《永乐大典》的残片中,找到了至今仍是独一份的典籍证据。
那是一份关于元朝驿站的公文,记载了坐船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利汗国的三位波斯使臣的名字——兀鲁斛(dai)、阿必失呵、火者;《行纪》曾记载此事,说马可·波罗一家搭乘那条船顺道回国,并将三位使臣的名字写作Oulatai、Apuscah、Coja。
马可,波罗还说三位使者最后只有火者(Coja)活着,另两位死于海难;波斯语写的《史集》中,的确只提到火者一人的名字。信息对上了,基本算是“铁证”。
不过,这份公文并未提及马可。波罗的名字。对此,杨志玖的解释是:“此文既系公文,自当仅列负责人的名字,其余从略。由此可想到,他在中国的官职,大概不太高贵,亦不为其同时人所重视。”
时逢“二战”,许多西方学者没能及时看到杨志玖的论文。但令人欣慰的是,大汉学家伯希和用西方史料,印证和支持了杨志玖的结论。
20世纪60年代,又有德国的蒙古学家傅海波提出质疑: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过官,并吹嘘自己提供了投石机技术协助蒙古大军攻陷襄阳,前者没有史料可以佐证,后者已被证明是不实之词(《元史》记载,献回回炮的是波斯人亦思马因与阿老瓦丁)。据此,可怀疑“马可。波罗一家长期住在中国”不属实。
已经成为元史学家的杨志玖,为了解释和回击,学了多种语言,写了数篇文章,列出种种证据。然而,风波一浪高过一浪,1997年,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吴芳思出版《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以畅销书形式,把质疑论升级成了否定论。
吴芳思的论据有三:一是中文文献中找不到直接证据;二是书中漏写了许多被视为中国特征的事物,如长城、缠足、汉字、印刷术与茶叶;三是记载失误,如助攻襄阳等。由此,“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此书不过是道听途说”。
吴芳思这么笃定,是因为她到过中国。1971年,她第一次来中国。所属的代表团没有去参观名胜古迹,而是参观红旗渠,去公社采访赤脚医生。1975年,她又来北京大学学习一年。和中国学生一样,她每天早上要做广播体操,白天去四季青公社劳动,夜里还要在北京大学挖防空洞。这样的中国,在吴芳思眼中,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浪漫。进人大英图书馆后,她开始进行通俗历史写作。 “她的立场源于对古代中国的想象。”北京大学的党宝海教授认为,吴芳思某些证据源于“中国印象”。比如长城,元朝之前,中国确实多次建造过长城。但是,当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长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的遗址。将长城看成中国的象征,是明长城修筑之后的事。
关于缠足,学者黄时鉴收集了出土的元代女鞋资料,考据认为:元代女子缠足的主流是“窄足”,也就是将脚的前掌与足趾缠窄,而非后世广为人知的“三寸金莲”。直到明代后期,“三寸金莲”才引起来华传教士的注意。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