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陈胜前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考古学具有大历史的宏观视角与长时段的时间尺度,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与特点。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作农业向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地区扩散。中华文明不仅是农业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础,其来源就是史前时代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这个文化生态格局由四个部分组成: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块板。四个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构成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199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8年赴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随美国考古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和“新考古学”泰斗路易斯·宾福德攻读博士,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史前的现代化》《思考考古学》《学习考古》《人之追问》等;译有《追寻人类的过去》《考古学:关键概念》《小工具大思考》等。 目录 第1章 考古学的意义 考古学的视角 认识人与社会 认识我们是谁 第2章 文明的根基:文化与社会 人的世界 社会性的思考 第3章 文明的概念与思想基础 文明究竟是什么? 作为社会秩序的文明 文明的根源 第4章 早期中国文明演化的关键问题 “夏”的问题 史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 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古世界体系的影响 第5章 文明发展的格局 史前人类文化格局 史前中国文明格局 第6章 文明起源的模式 良渚模式 红山模式 石家河模式 中原模式 南佐模式 中华文明起源与边缘发展理论 第7章 文明化进程的节奏 大分化: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机制与动因 大融合: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的浪潮 大扩散:夏王朝的兴起 第8章 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我们在争论什么? 争论的焦点问题 问题的解读 争论的底层逻辑 第9章 文明探源的方法论问题 文明探源的两个重要问题 文明起源研究路径的反思 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明性: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 第10章 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未来 文化的竞争 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文化的前途 序言 缘起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 大精深,绵延不绝。对很多 人来说这是常识,就像是在 说今天天气很好,但是天气 预报员需要收集大量的事实 数据,发展理论模型,才能 说这句话。同理,尽管我们 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中华 文明就是如此,但对考古学 研究者而言,需要通过调查 、发掘和多学科的分析,去 印证这样的认识是否准确, 还需要发展理论模型,解释 为什么中华文明会如此。大 家的认识相差无几,但是认 识过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正如天气预报可能不准确一 样,考古学研究者的认识也 可能模糊不清,甚至可能犯 错,不过,这样的认识是可 以证伪的,其程序是可以追 溯的,因此,考古学作为一 门广义的科学分支,可以不 断进步。考古学要了解过去 ,一方面需要分析材料,发 展理论模型;另一方面需要 量力而行,限制自己的精度 ,即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就本书而言,就是从格局这 个更加宏观的层面来认识中 华文明的起源,尽管精度可 能有所不足,但是得到的认 识可能会更可靠一点。 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上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研究 者是幸运的。我曾注意到, 世界主要古文明的发现集中 在100多年前,古希腊、古 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 玛雅、印加等文明,都是如 此。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现是 最晚的,从1928年开始发 掘殷墟算起,我们对于中华 文明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距今 3700年前后。这个局面直 到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坛一庙一冢遗存 被发现后才有所改变。90年 代中后期,“夏商周断代工 程”启动,但受制于材料的 发现,也没有从根本上打破 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固有认 知,以至于现在还有不少人 ,甚至包括一些历史学者的 认知还是停留于此。进入21 世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启动,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 考古发现高潮迭起,不断突 破我们的定见。21世纪之初 ,陶寺遗址有了重要发现, 2006-2008年发掘的良渚遗 址其实是一座古城,2012 年再次发掘的位于陕北的石 峁遗址其实是龙山时代的古 城……古城规模的纪录不断 被刷新。100多年前发现世 界古文明的人都是西方“考 古学家”,之所以加上双引 号,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时候 的考古学还比较幼稚,这些 考古学家的工作相当粗糙;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作为殖 民者,大多干过掠夺殖民地 文化财富的勾当,有些人甚 至是间谍。中国考古学家的 幸运之处是,我们自己找到 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并拥有 科学手段,帮助我们确实地 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 更幸运的是,中国考古 学家工作的这个时代正值中 华文明崛起复兴之际,旧邦 新命,经过近现代的沉沦之 后,中华文明涅槃重生,正 在创造一种新时代的文明, 这一文明对于未来人类社会 的命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刚健 自强,博大包容,这种内在 的文化精神对于2l世纪充满 挑战的世界来说是必不可少 的。百年前,现代考古学刚 刚在中国诞生之时,核心的 关注点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遗憾的是,那个时候国难 深重,民生凋敝,很难系统 地开展研究。如今的中国考 古学蒸蒸日上,每年有成百 上千的田野发掘项目,多学 科合作已经成为学科研究的 基本方法,随着“中华文明 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项 目的进一步开展,中华文明 起源过程越来越清晰。正是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才可 能写出这本书。 …… 写作 写作如同邂逅,就像在 某个时间、地点遇见某个人 ,遇上一个合适的话题,自 然有许多想说的东西。中华 文明探源是一个热点话题, 想不遇上都难。但是,就此 写一本书,却是意料之外的 。最近几年,因为参与这个 热点话题的讨论,不知不觉 有了一些思考。积累到后来 ,觉得好像可以写一本书了 ,正好赶上暑假,于是就动 笔了。成稿之后,几经调整 ,终成现在的样子。这些文 字是不同时期写成的,本身 是独立的文章,有些曾发表 在《读书》《中国社会科学 报》《史学集刊》等报刊上 ,还有一些是讲座的底稿, 都是围绕中华文明起源这个 大问题展开的。因为曾经是 独立的作品,于是所用的部 分素材可能会有重复,读来 不免有些絮叨,对此我深感 抱歉。虽然我尽力做了修改 与调整,但不同章节的主旨 并不相同,加上这些素材对 于我的讨论而言又是必不可 少的,所以只好保留了下来 。 就本书而言,我自己较 为满意的方面有三:其一, 是本书的框架,尽管是不同 时期所写,但如今组织在一 起,就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 这个话题而言,大体是一致 的,能够自成体系。其二, 本书的价值也许在于理论思 考,国内学界这方面的工作 相对较少,对于读者而言, 可能会有所启发。其三,我 希望能把古今联系起来,让 更多的读者理解考古学在中 华文明探源上取得的成绩, 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价值,在 写作的时候尽可能平实,这 对考古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可 能有点价值。这么说有王婆 卖瓜之嫌,所谓人贵有自知 之明,我自己把本书的价值 点明,也许会有助于读者更 好地把握本书。本书存在的 不足一定不少,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