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22篇文章,反映了刘先生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全书分史学、经学与思想三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史学理论与经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结构中,对以经学与史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增补的《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一文,反映了作者关于中西文明之别的新思考。
全书融贯中西,宏观与微观结合,从深层次上认识中西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深具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增订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家和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22篇文章,反映了刘先生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全书分史学、经学与思想三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史学理论与经史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结构中,对以经学与史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增补的《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一文,反映了作者关于中西文明之别的新思考。 全书融贯中西,宏观与微观结合,从深层次上认识中西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深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家和,江苏南京人,192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曾任匹兹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古代中国与世界》《愚庵论史:刘家和自选集》,编有《世界上古史》《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等。 目录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先秦史学传统中的致用与求真 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 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 论通史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析论 理雅各译注《书经》《竹书纪年》的文献考证 理雅各英译《春秋》《左传》析论 理雅各与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的异同 《春秋三传》与其底本《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孟子和儒家经传 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 关于殷周关系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 儒家孝道与家庭伦理的社会化 关于战国时期的性恶说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 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史学的悖论与历史的悖论 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序言 这本小书收集了我近十 年来所写一些主要论文,凡 二十一篇。原来以为,这些 拙文平平庸庸,编起来与其 说是供人参考,不如说是更 便于接受多方面的指教,还 写什么序言?可是,出版者 的盛情难却,就只好写了。 那么,又该写一点什么呢? 想了许久,觉得读者在见到 此书但尚未批阅以前可能就 有一些需要事先了解的问题 ,所以就以设为问答的形式 来下笔。 或问:这既然是一本论 文集,为何不直接题为某某 文集或用一个书斋雅号之类 的词来作文集之名,却用“ 史学”、“经学”、“思想”这 样一些概念外延既广而内涵 又极丰富的词语来作书名呢 ?名实能相副吗? 对曰:这正是我首先要 说明的问题。文集如此题名 ,非敢虚张声势以表示它能 囊括一切史学、经学与思想 之内容,其实这也是绝对不 可能的。之所以这样题书名 ,那是因为书里的内容涉及 了这三个方面,不出这三个 方面以外。如果说此外还有 一点微意,那就是就个人学 力所及的范围说明此三者之 间的关系,以探讨中国历史 与史学之特点。当然,我知 道,兹事体大,而个人学力 有限,姑且作一些粗浅尝试 ,如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 用,那就算万幸了。 或又问:你是学历史的 ,怎么会涉及这样三个方面 ? 对曰:这就要说一点个 人的读书学习过程了。从早 年读中国典籍的时候起,我 就是在经史不分的状况里度 过的。《春秋》《左传》是 经是史?这个问题原先基本 没有想过。以后,我长期从 事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古代史 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研究 古代印度史的时候遇到了“ 经学”的问题,即婆罗门教 和佛教的经学问题;不过, 那些经学只是其历史内容的 一部分,而与史学无关,甚 至“道不同,不相为谋”。因 为,那些宗教的经学所关注 的终极目标在于彼岸世界, 而史学所关注的目标的最大 极限仍然不出此岸世界。在 古印度的学术史上,既然宗 教的经学占据了支配的地位 ,所以为史学留下的余地自 然也就不多了。 在研究古希腊史的时候 ,不难发现那里有发达的史 学。不过,那里有百家之学 (在中国称诸子之学),而 无经学。如果一定要找出与 中国经学相类似的义理之学 ,那就是哲学。可是,古希 腊的哲学植根于逻辑理性的 土壤中,坚信真理只能在永 恒的不变中去把握,具有实 质主义(substantialism) 的特点,而实质主义具有反 历史的倾向。所以,古希腊 的哲学与史学之间也有一条 鸿沟。而且,古希腊的“第 一哲学”(形而上学)为纯 思辨的学问,为智慧而求智 慧,而不求任何具体的实用 之价值,所以也与史学之重 总结历史经验的经世致用目 标颇异其趣。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史学 与经学,而且二者之间相互 关系密切。中国的经学(甚 至诸子之学)则一般皆植根 于历史主义的土壤之中,坚 信真理只能从变化的动态中 去把握,具有反实质主义的 历史倾向;所以,史学与经 学之间相互沟通。而且,中 国古代哲学主体为历史智慧 之学,以经世致用为目标, 所以与历史学之经世致用的 目标恰好互为表里。 正因为这样,在我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的时候就感觉 到无法离开经学。特别是我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重在先秦 、两汉阶段,所以尤其深感 二者的相辅相成,惟其如此 ,才能相得益彰。 或又问:“六经皆史”之 说,可说人所共知,你现在 还强调经史关系密切,又有 什么自己的新特点呢? 对曰:章学诚讲“六经皆 史”,李宗侗教授又把这一 观念追溯到唐代,其实再上 溯到司马迁也是可以的。可 以说,从司马迁到张之洞, 不知有多少学者谈到了经史 关系的密切。他们或从义理 推求的角度,或从文献考证 的角度(包括文字训诂)发 现了二者关系的密切。对于 这些,我深深受惠于前人, 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如果说 拙作还有一些微小的新意, 那就是:我是在中外古史比 较研究中再认识中国史学与 经学关系的特性的,此其一 ;又窃以为,以史学与经学 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史 ,不仅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历 史与学术思想的理解,而且 也有助于对中国史学在世界 史学上的特殊个性与中西异 同的理解,此其二;而且, 我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史学与 经学密切关系的研究,来探 讨中西古代理性结构的异同 ,试图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了 解中西文化特点的异同,此 其三。当然,对于我来说, 这很可能是一种奢望,它很 难在我这样学力有限的人身 上得到实现;不过自己总有 一种不能自已的学术冲动, 心向往之。个人学术研究的 成败算不了什么,只要认真 严肃地做,即使失败,其错 误的教训也可以从反面有益 于来者。 或又问:你说了经学与 中国古史研究的关系,那么 ,书名里的“思想”二字又有 何着落? 对曰:经学与史学在中 国学术传统中一向有两重关 系:一为文献考证方面,二 为义理推求方面。经学的论 证基本上是以历史的论证为 基础的,而历史学的文献考 证正好为经学的论证提供了 史料的基础。从前有一篇拙 作《史学与经学》,那就是 从这一层面讲经学与史学的 关系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