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梳理美国构建世界秩序和走向全球化的得失之辨,比较中美两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国际关系历史经验、政治哲学和观念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及叙事权嬗变等几条脉络,回溯到历史长河中以体悟双方独特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探索及成长轨迹,探求彼此思想文化冲突碰撞的观念差异,寻找相互理解的基点,从而为两国合宜的相处之道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考线索。 作者简介 陈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录 挟泰山超北海——美国全球化战略的得失之辨 世界需要秩序 美国全球秩序之路 美国式全球化的症结 负重前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历程 中国工业化的资本之路 晚明时代中国为何没能形成资本主义制度 全球化条件下的挑战和应对 寒柏与夏花——中美历史经验与国际关系观念 中国:万里归来颜更少 美国:少年不识愁滋味 美国下象棋,中国下围棋 “天”各一方——中美的传统政治哲学 东方西方互不相知 中国的哲学要义和政治传统 美国的宗教情怀和价值取向 各说各话 无可奈何——世界的时代风貌 政治叙事的式微 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 不安与失落 历史的罗生门——叙事的权利 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叙事 历史的叙事权 中国的故事 参考文献 序言 作为当今具有全球性影 响力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 国之间既有共识,更有分歧 。共识主要来自对现实利益 的考量和权衡,而分歧则扎 根于更加深广的历史和文化 维度之中。2016年以来, 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 进,两国国内政治加速调整 ,中美之间的负向互动导致 分歧逐渐压倒共识,表现出 愈加明显的疏离竞争态势。 由于彼此之间存在深刻 的文化隔阂,双方的沟通往 往展现出一种各说各话的尴 尬情景。误解催生猜疑,猜 疑加剧误解,进入螺旋向下 的周期。如果希望寻找到相 互理解的基点,就只有回溯 到历史长河中追寻双方不同 的发展轨迹,考察彼此思想 文化的深刻差异。若非如此 ,分歧无法弥合,互信难以 建立,这对于中美两国乃至 全世界的安全和发展前景而 言,并非福音。 试图揭示如此深远的文 化变迁图谱,无疑是极具挑 战性的任务。作者自忖力所 不逮,只是希望能隐约挖掘 出几条脉络,敷以粗浅的诠 释,为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 思考提供些许线索。 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在清 华大学每年秋季开设的《美 国政治研讨》课上得到了中 外研究生们的两轮检视和启 发。在与这些聪明而富有求 真精神的学生的知识切磋中 ,我们获得的思想灵感良多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 的热情参与、相互辩驳和智 慧贡献,这本小书将无由产 生或至少明显逊色。特别感 谢夏方波博士,他总能系统 地总结并反馈研讨课上有时 显得混乱的争论,并为本书 的文献索引提供了慷慨的帮 助。责任编辑商成果女士帮 助订正了诸多疏漏和错谬之 处,显示了难得一见的专业 性和学术严谨性。 本书最终得以付梓,应 归功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 院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合力 支持。此外,还要感谢国家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全 球化波动的政治效应及中国 的战略应对”(项目编号 17ZDA169)和清华大学薛 谋洪国际问题研究基金对我 们研究工作的支持。 南北朝诗人庾信曾感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 流者怀其源”。严格说来, 21世纪清华国际关系学科的 正式建制发轫于薛谋洪教授 1997年创立的清华大学国 际问题研究所。经过二十五 年的接续努力,清华国际问 题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筚路蓝缕, 沐雨栉风。如今的清华国际 关系学科规模日增,学问愈 精,国内外学术和政策影响 也日益扩大。作为整个发展 过程的亲历者,作者顾往思 今,感慨实多。薛先生虽于 数年前仙去,但这一份创始 之功,山高水长,我们谨以 此本小书作为对他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