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绛州鼓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毛瑮//毛上虎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据传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喜爱也愈加深厚,绛州鼓乐逐步发展成为名城新绛的名片。本书用五章全面完善地诠释了绛州鼓乐,其中包括绛州鼓乐的历史地理属性、民间文学考证、艺术特点、绛州鼓乐的传承、社会影响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历史和地理属性 第一节 绛州鼓乐的历史沃土 第二节 绛州鼓乐形成的历史雏形 第三节 绛州鼓乐的种类与文化形态 第二章 民间文学考证 第一节 姑射山尧王与鹿仙女成婚的婚庆锣鼓传说 第二节 龙香村锣鼓洞传说 第三节 三国、隋唐冯古庄群棍舞乐的传说 第四节 古交村大唐干敲鼓的传说 第五节 三泉村唐代穿箱锣鼓的传说 第六节 姑射山锣鼓院的传说 第三章 艺术特点 第一节 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节 演绎经典的传统故事 第三节 戏剧性的艺术编排 第四节 绛州鼓乐的曲式结构 第五节 经典作品简介 第四章 绛州鼓乐的传承 第一节 绛州鼓乐传承与发展过程 第二节 绛州鼓乐主要传承形式 第三节 绛州鼓乐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民族精神,国乐经典 第二节 黄河气势,中国气魄 跋 附录 一、大事记 二、参考文献 序言 绛州鼓乐的历史沃土 新绛县历史悠久,古有大夏先人驻足,春 秋时“士伪城绛”,为晋国“故绛”之都,后历 代是府州之地,是晋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 、商贸中心。据考古发现,在这片土地上,很早 的“伊耆氏”尧帝之时就已有陶土做的土鼓。由 于鼓有很好的共鸣性,所以,很早被我们的先人 在祭祀、生产、军队鼓动的作为助威之用。 《周礼·秋官·冥氏》有记载说:“冥氏 掌设弧张,为阱擭以攻猛兽,以灵鼓殴之”,这 是说远古氏族部落,一边击鼓,一边呐喊,用来 攻猛兽,获取食物。在新绛一代还流传着尧与鹿 仙女成婚时的婚庆锣鼓、蚩尤大战时所用的军鼓 、唐王出城鼓等等。《直隶绛州志》载:“吾绛 婚嫁,亲迎仪征音乐,填咽里巷。”由此可知新 绛“先民尚鼓”,是鼓的千年热土。鼓在这里, 既有人文资源的丰富性,又有文化资源的古老性 ,既有历史文化空间的京畿性(汉潘勖《册魏公 九锡文》,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又有文化的 连续性,经历千百代的沿袭传承和不断地创新发 展,承载着黄河的厚重,张显着黄河的奔放,形 成了源于传统、鼓舞精神的民族鼓魂,被誉为中 华民族打击乐的杰出代表。 新绛县古为绛州,1911 年改绛州为新绛县 ,现为山西省运城市辖县。位于山西西南部,汾 河穿境而过,浍河由东入境,河、浍交汇,向西 流入黄河。县域东北部与临汾市襄汾县为邻,东 部与侯马接壤,北依姑射山与乡宁县相连,西与 稷山县为邻,南部依峨嵋岭与闻喜县相连。 “新绛”一名其实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1911 年辛亥革命废州去县,在行政区划改置后 不仅是为古绛州立了个新名,而且赋予了它更加 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新绛”不仅仅是与春 秋时晋国的“绛城”“古绛”和“故绛”相联系 ,而且与绛州、绛郡相联系,在史志上“新绛” 二字有着丰富的内涵,新绛一词在历代史学家的 笔下,是“山右名都”且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的 天下雄郡。 明正德《绛州志》在“地理志”中开卷写 道:古绛州在“古冀州之域,在唐虞畿内”。“ 元魏太武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于西南柏壁。孝 文帝废东雍州,魏静帝复州。”就是说,公元 424 年北魏太武帝就在现在新绛县城西南柏壁 镇设置了正平郡,同时设立了东雍州。到孝文帝 时,废掉了东雍州,而到东魏孝静帝元年(534 ) 时,又恢复州的建置。可见,新绛建州至今 近一千六百年。 明正德《绛州志》还载:“隋,开皇初郡 废,自玉璧徒今治,大业二年废州,改绛郡,治 正平,领八县:正平、龙门、太平、曲沃、翼城 、稷山、绛、垣曲。”此后,历朝各代,有时为 州,有时为郡,有时为府,直到清末,管领县级 行政区域多寡不一,但作为州郡一级始终未变。 明正德《绛州志》还指出“武德初置总管 府,隶十五州:绛、潞、盖、沁、辽、则、韩、 晋、吕、浍、秦、蒲、芮、虞、邵,二年复州。 贞观中,分天下为十三道,属河东道。龙朔三年 ,麟见于郊。垂拱间为六雄之一”。在全国州郡 中,为六雄之一,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为了 加强李唐王朝统治,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把他们的子孙作为封疆大吏,派驻绛州,以王侯 身份镇守这片土地。《绛州志·官司法》(卷四 ) 记载了李元礼(高祖第十子,封郑王)、李 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封韩王)、李元懿(高祖 第十三子,封滕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 封霍王) 做刺史的历史故事。 清光绪《绛州志·沿革》指出,“虞夏时 ,绛州为畿内地,实冀州之域”,唐“武德三年 废总管府。四年复绛州为雄郡,正平为望县…… 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正平为望县,领县七… …金为上州……天会六年置绛阳军节度使。兴定 二年升为晋安府”。明以州隶平阳府,清雍正二 年改为直隶州。无论雄州还是府郡都说明它在当 时的地位十分重要。 “绛州鼓乐”一词是新绛锣鼓的代名词, 其内容包含了绛州鼓乐系列的车鼓、穿箱锣鼓、 花敲鼓、花鼓等腔鸣体打击乐以及用锣鼓助演的 社火。绛州鼓乐在新绛扎根久深,流传久远。近 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发掘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 究证实,绛州鼓乐起源于四千八百年前,在尧、 舜、禹时代即产生,经历了数千年的流传,积淀 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演技巧,广传于新绛 大地。 20 世纪80 年代,新绛县文化馆开始调查 整理民间鼓乐,并于1987 年组织一支自带干粮 的农民鼓手赴省城太原演出,展示了绛州鼓乐的 精魂,表演大获成功并一举成名。1988 年初, 绛州鼓乐应邀赴京参加“龙年音乐周”,登上人 民大会堂舞台,以精湛的演艺震撼京城,各大媒 体好评如潮。 从1988 年起,绛州鼓乐团走出山西,走出 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鼓乐传遍世界大地,被 国内外誉为“最杰出的国乐表演”,被列入第一 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绛”不“新”,这是一片具有数千年 历史积淀文化的热土,绛州鼓乐就扎根在这里。 导语 《绛州鼓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之一。绛州鼓乐是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一种传统音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演奏起来既有浑厚博大、磅礴奔放的气势,又有婉转的抒情。绛州鼓乐用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观众的视听,以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记述事物本源。本书从绛州鼓乐的渊源入手,较为系统地梳理绛州鼓乐的发展脉络,讲述它的传承情况,以及它是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何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了一项大产业。本书的出版不仅为绛州鼓乐的辉煌做了记录,并且为喜欢绛州鼓乐的人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