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郑嘉励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考古笔记,作者以兼具文学的感性气息与田野调查的理性笔调,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与探寻之旅。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考古记,重返考古发掘现场,还原第一线的遗址和墓葬发掘场景;田野记,讲述田野考察中的见闻与思考,传递考古工作的魅力与趣味;历史记,探析古迹与器物之奥秘,呈现一幅幅完整的历史图景;人生记,以淡笔写浓情,追忆那些无法忘怀的人与事,抒发对人间温情与善意的珍惜。这些朴素、真诚、热烈的文字,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考古工作的热情,试图在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联结。 作者简介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 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了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与思想的连接。 目录 第一编 考古记 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记 智标塔地宫发掘记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发掘记 史嵩之墓 盗墓笔记 妾之命运 龟山 长安道上 第二编 田野记 渤海纪事 竹口 樊岭 杜范墓 基业 子城 望海潮·盐官 山中的杭州史 第三编 历史记 越地佛迹 唐宋时期的西湖摩崖题刻 南宋:一个王朝的背影 越窑、沙僧及其他 吕祖谦的肖像 地图炮 金鳌山与牡蛎滩 古物丛谈 第四编 人生记 这些人,那些事 玉环文旦 两个讲解员 龙公庙 最后的美德 去者 考古者说 代后记:考古一线的酸甜苦辣 修订记 序言 1995年,我进入浙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之 初,开始写一点杂文,给 《杭州日报》副刊投稿, 杭报的李玲芝老师接纳了 我。当年的人们对白纸黑 字的印刷品尚存几分敬畏 心,因为李老师的鼓励, 我一度很有写作的热情。 2001年后,想法有变 ,我认为考古工作者的主 要精力应该放在业务上。 我梦想成为一名纯粹的考 古学家,于是长年奔波于 田野,先是做瓷窑址考古 ,后来从事宋代墓葬和城 市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之余, 偶尔也写一点学术论文, 渐渐的,疏离了杂文写作 。 现在回头看来,这种 非黑即白的想法,殊为无 谓。田野考古工作者毕竟 不同于一般的“书斋学者” ,从考古项目的申请、青 苗费的补偿、民工工资的 谈判、与老百姓的相处、 与所在地文物干部的合作 、工作人员的后勤保障、 与工程建设方的冲突和妥 协,到考古发掘的业务本 身和后期的文物保护,工 作千头万绪,一名能够胜 任前述事务的考古人,其 身份确实介于基层乡镇干 部、包工头、野行者和人 文学者之间。 几十年的考古工作, 辛苦是难免的,积累也很 可观。除去发现的艰辛和 喜悦,光是考古工作中的 人际关系、工作协调所带 来的经验与感受,就已足 够多姿多彩。尽管我深知 ,随着学科发展,考古行 业更加专业化,对大多数 的“考古工程师”和“考古 科学家”而言,那些个人 化的感慨、体验和情绪, 是被视为“科学性”的冲突 因素而不登大雅之堂的。 然而,我始终认为考古报 告、学术论文这几种文体 ,无法全面反映田野考古 工作者的生活。考古人是 “有生活”的群体,如果只 撰写报告或论文,而摒弃 了田野中曾经感动过自己 的见闻,摒弃了对人生、 社会和历史的体悟,岂非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生活阅历的积累,能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认 知。2009年,我重新开 始写作杂文,偶尔翻阅此 前的旧文章,便时有“悔 其少作”的感慨,以为从 前的写作太过仰赖于模仿 和书本,过于看重从考古 材料中抽离出来的抽象知 识,却忽略来自考古田野 中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情绪 。对一个有志于写作的考 古人而言,这是不划算的 。 这本杂文集所收文章 ,有的写于二十多年前, 有的成文于前不久的新冠 肺炎疫情期间,更多的则 完成于2009—2016年间 。既然以《考古四记:田 野中的历史人生》为题, 萃为一编,遂大致分为四 类,以契合主题:“考古 记”篇,是本人参与过的 考古发掘项目的记录,当 然是个人化的记录文本, 而非全知全能视角的回忆 录;“田野记”篇,是田野 调查中的见闻和思考,个 别篇章可能有点学术考察 报告的面貌,然其底色, 终归是第一人称的抒情遣 怀;“历史记”篇,有的是 读史、观展札记,融入若 干个人的考古工作经验, 有的简直就是学术论文, 只不过写成了我喜欢的格 式;“人生记”篇,以淡笔 写浓情,追忆工作中难以 忘怀的人和事,在字里行 间,尽量呈现可贵的人情 世味。最后,以一篇名为 《考古一线的酸甜苦辣》 的个人访谈作为后记,阐 述我对考古学科、考古工 作、日常生活、文物保护 、学术研究、业余写作的 看法,是为全书的总结。 以上篇章,形式多样 ,主题各异,或活泼、或 严肃,或轻松、或深沉, 或悲伤、或喜悦。整体而 言,这是一部文艺性的文 集。前段时间修订旧作, 发现自己早年的作品,情 感充沛,多数文字是情绪 驱动的,而不是知识和学 术驱动的。而今年过半百 ,由衷认为这些从真情实 感出发的考古记录的可贵 ,当年如果能够多写一点 就好了。一个年龄段只能 写一个年龄段的文字,年 纪大了,考虑学术问题可 能会更加全面,而情绪的 力量、文字的感染力都弱 了。“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古话说得对。 这组文字,在形式上 ,我不愿称呼它们为“随 笔”或“散文”。扪心自问 ,我的写作态度是认真的 ,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既不随便,更不散漫。文 体模糊,未必是坏事,恰 恰可以说明这套文本的独 特性和辨识度。因为考古 工作和考古生活足够复杂 ,文章的主题和趣味必然 也“杂”,那么就叫它为“ 杂文”吧。 这组文字,在内容上 ,如果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都来自田野大地 ,我尝试将田野、考古、 读书、历史、个人情感和 生活体验整合起来,揭示 文物考古与日常生活和生 命体验的关联性,以证明 考古事业与我们多数人的 情感、趣味和思想有关。 考古工作者走过很多 路,吃过不少苦。路不能 白走,苦不能白吃,在考 古发掘日记与考古发掘报 告,在发掘报告与学术论 文之间,存在无数种不同 的文章作法。有志气的考 古人,如果有可能,还是 要在中间过渡的“灰色地 带”,充分实践、尝试各 种表达的可能性。如此说 来,这组文字也可以视为 我这些年的文本实验的成 果。 是为序。 郑嘉励 癸卯冬杪 导语 本书收录的文章形式多样,主题各异,或活泼、或严肃,或轻松、或深沉,或悲伤、或喜悦。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文艺性的文集。 本书将田野、考古、读书、历史、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整合起来,揭示文物考古与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的关联性,以证明考古事业与我们多数人的情感、趣味和思想有关。 后记 代后记:考古一线的 酸甜苦辣 ——答“全历史微博”记 者问 2020年,我出版新书 《考古者说》,同年接受 “全历史微博”记者专访, 谈及我对考古工作、生活 和写作的想法。现将这篇 采访作为后记收录于此。 记者:郑老师好,感 谢您接受“全历史微博”的 专访。 今年4月,您出版《考 古者说》,这本书充满了 人文关怀,用您的话说是 “用工作、生活、阅读的 经历和体悟,煮出一锅五 味杂陈的文字”。在您笔 下,冰冷的文物和古墓中 的枯骨超越了“研究对象” 的层次,变得有血有肉。 那么,您觉得在考古发掘 、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考 古工作者应当秉持何种态 度来看待工作对象? 郑嘉励:考古是发掘 、整理、研究古人的遗迹 和遗物的学问。作为科学 ,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客观 存在的,不以个人的意志 而转移,科学工作者就是 要揭示这些客观的事实。 古人的遗址、墓葬及 其遗物,一旦生成,其物 理形态,确实客观存在, 考古工作者理应像科学家 对待自然界那样,采用地 质学、动物学、植物学、 同位素、C-14测年学等科 技手段来发掘、整理、分 析考古材料。近年来,考 古学有越来越明显的自然 科学化倾向,甚至有工程 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因为 考古遗址的测绘、建模、 复原、展示的要求越来越 高。工程师的语言,就是 各种图纸,这也是考古工 作者需要的技能之一。 自然科学、工程科学 手段的广泛介入是合理的 ,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因 此获知更多的关于古代的 “硬知识”,在古遗址中提 炼的信息越来越多,对古 建筑的测绘和复原越来越 精确。追求真理的科学, 讲究客观、准确,必然要 求从业者与研究对象之间 保持距离,犹如地质学家 面对一块石头、医学家面 对人体某个器官的态度。 记者:的确,大家很 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认为 考古是一门纯粹的人文学 科。但只要稍稍深入了解 ,就能发现考古学其实是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郑嘉励:所以,我的 写作中有过分浓厚的人文 关怀,过多的情绪释放, 这让我看上去不像个科学 家,倒像是文艺青年。 但是,考古学不等于 物质文化研究,更是“透 物见人”的学问,我们发 掘和研究墓葬、遗址,是 为了认识人类的行为模式 、思想观念以及人类社会 的演进模式。具体而言, 旧石器考古涉及古环境、 古生物、人类进化史,可 能更多具有自然科学的属 性;新石器考古,固然采 用大量自然科学手段,应 该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 而历史时期考古,尤其是 汉唐宋元考古,当然属于 历史学范畴,除了历史学 ,它不可能是别的学问。 在“术”的层面,即技 术层面,考古学具有自然 科学、工程科学的属性; 在“道”的层面,考古学则 属于人文社会学科范畴, 历史时期考古必然是人文 学科。既为人文科学,它 就不只是纯客观的知识追 求。除了科学的维度,更 有人文的维度——在生产 新知识以外,更要增加社 会福祉,满足人们的文化 需求,提升个人的人生境 界。孔子说“古之学者为 己,今之学者为人”,考 古学除了“为人”的科学属 性,也是致力于自我完善 的“为己”的人文学。 记者:同一学科,从“ 术”和“道”两个层面,竟 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看来考古学当真是“允文 允理”。如您所说,近年 来科技手段在考古发掘、 文物保护乃至专业研究中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 于考古工作来说是有积极 意义的。但是不少学者又 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您 在一次采访中也曾提到, “对考古自然科学化倾向 很警惕”,是什么原因让 大家产生这样的担忧呢? 郑嘉励:科技手段介 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 展示利用领域,具有合理 和积极的一面。但是,考 古学毕竟是“透物见人”的 学问,是研究人和人类社 会的人文学科。 自然学科,例如物理 学、化学,通过实验或推 理,解决自然科学范畴的 问题,揭示自然界中可重 复、可验证的客观规律。 如你所知,自然科学、工 程科学更是“第一生产力” ,其成果或大或小,经过 转化,总有其经世致用的 一面。 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毕竟是人和社会,不像物 理学、化学那么具有稳定 的客观性。退一步言,即 使我们把河姆渡文化的复 原研究做到绝对准确,那 也是“无用之学”,无法转 化为生产力,除非大家愿 意回到7000年前,过河 姆渡人那种茹毛饮血的生 活。 记者:(笑)如果打造 一座可以体验河姆渡人生 活的遗址公园,相信会有 游客感兴趣。但如果让大 家回到那个时代,恐怕没 有人会愿意。 …… 2010年,我获得研究 馆员的职称,这是我在这 个行业所能获得的最高职 称。此后,除了编写考古 发掘报告的分内工作,很 少再写固定格式的学术论 文,发不发《考古》《文 物》等核心期刊,全无所 谓。除非学术会议的邀约 ,非得写成论文格式不可 ,我只把学术观点和工作 心得,尽量写成自己喜欢 的模样,偶尔写作也是为 了个人的抒情遣怀。我相 信,学术的本质是发明创 造,而不在文体。我写 精彩页 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记 引言 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是曾经轰动全国的文化盛事。 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原本是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傲建造的佛塔。因了“雷峰夕照”美景与白蛇传说,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知名度。 如今,雷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已成历史,新雷峰塔已从旧址上拔地而起。而我,一个考古工作者,依然继续着田野考古工作,脚步遍及浙江各地。这些年来,参加过的考古发掘项目不计其数。然而,像雷峰塔地宫发掘这样印象深刻、影响巨大的工作绝少经历,今后大概也不会再有类似的盛会了吧。 遗址篇 雷峰塔矗立在西湖南滨,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这条中轴线,是西湖美景的经典标志。1924年雷峰塔倾圮后,犹如西子姑娘断其一臂、盲其一目。历来有识之士,多方呼吁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 2000年3月,重建雷峰塔计划提上议程。 为配合重建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的任务,黎毓馨先生担任考古发掘领队。 野外考古工作,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遗址的发掘,清理了8000多立方米雷峰塔坍塌后形成的废墟,揭露塔身、塔基的形制、结构,工作延续近5个月,具体时间为2000年4—9月;第二阶段为地宫、铁函开启以及部分外围遗迹的清理工作,延续近8个月,具体时间为2000年12月至次年7月。 在遗址发掘的漫长时间里,每天早上6点多,考古队员就在前往发掘现场的路上了。与人们经验中的多数考古发掘项目一样,遗址发掘工作也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考古队员的生活,一如身旁寂寞的废墟,紧张艰辛却又不为人熟知。 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揭示了雷峰塔遗迹由保存较为完好的塔基、地宫、副阶及残存的部分塔身构成。 雷峰塔高大的塔基,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四周砌有石基座。建筑台基由原来西高东低的自然山体经过平整、改造而成。东侧塔基座为双重的石砌须弥座,雕刻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因地势较高,基座只采用单层的须弥座形式。 副阶,是佛塔的外回廊。在塔体底层附建外廊,可使佛塔更为壮观,又可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副阶同时也是佛教徒绕塔礼佛和观看在塔体嵌立《华严经》诸石刻佛经的场所。 塔身,作八边形的双套筒式回廊结构,对径达25米,雷峰塔的结构与苏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相仿,但规模更大——由外及内,依次为外套筒、内回廊、内套筒、塔心室。地宫,就位于塔心室的正下方。 遗址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石刻佛经碑文、佛教器物。塔身全由砖砌,据保守估计,建塔用砖不下百万。塔砖主要有两类,一为建筑用的长方形砖,一为藏经砖。藏经砖的规格与长方形砖略同,只是一端设有贮藏经卷的圆孔。1924年9月25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1时40分,雷峰塔倒塌,藏经砖中曾出土大量雕版印刷佛经。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