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到希望的森林/人生之书轻读传记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马家辉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面对工作中的琐碎和烦恼,人总是难免陷入迷茫,其实所有的困惑,前人都已经经历了无数次,他们走过我们曾走过的路,把实际经验积攒成生活的智慧,来积极应对那些困惑。
本书中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大师的事业成就和心路历程,跨越时空,囊括文学、艺术与历史等多个领域,看这些大师的智慧,看他们如何度过,看他们如何面对,从而丰富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为找寻未来的路增添勇气和力量。
“谁的生命没有困顿、挫败、低潮呢?你绝非例外,而既然曾经有人用如彼或如此的方式应对,你亦不妨试试,尽管大家的处境不同、背景有异,能力亦不太一样,但,读读吧,想想吧,他人的经验对你或许终究会有或大或小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马家辉,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知名传媒人、专栏作家、主持人、文化评论学者。曾以为自己爱拍电影、爱做研究、喜爱旅行,现在才知道,喜欢的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偶尔坐在书房里,面对电脑按键写作。成长时期正是香港经济崛起的七〇年代,却因读了李敖离港赴台。专栏写作三十余年,嬉笑怒骂,评点人间万象;年过五十始动念写小说,一出手即令人拍案惊奇,小说家马家辉正式登场。著有《大叔》《小妹》《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死在这里也不错》《爱上几个人渣》等;与杨照、胡洪侠合著有《对照记@1963》与《我们仨@1963》。
目录
篇章一 建树·广阔
金庸(上):少年金庸的阅读养成
金庸(中):报人金庸的草创艰辛
金庸(下):金庸文学的通关密码
梅兰芳:逆风而上的争气大师
伯格曼:重量级的电影诗人
费里尼:我已无话好说了
贝利:用想象力踢成球神
胡迪尼:用身体器官表演魔术
篇章二 铁血·希望
甘地(上):忘了自己是个糟老头
甘地(下):谁杀死了甘地
俾斯麦:铁和血能够解决问题
钱德勒:冷硬的英雄
劳伦斯: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
卡斯特罗:是赢了还是输了?
山崎丰子:反战五十年如一日
奥本海默:佛系原子弹之父
篇章三 开拓·千古
特斯拉:再忍忍,可能会改变世界
高锟:有他,才有上网这回事
瓦特:一千年后人们会记得我
贝尔:不是第一,又如何?
篇章四 天禀·流传
阿加莎·克里斯蒂:神秘的十一天
聂鲁达:机场不准用他的名字
达·芬奇:比天才更天才
米开朗琪罗:他很丑,但他很伟大
拉斐尔:短命的画圣
李斯特:音乐就是我的生命
莫奈:印象派的诞生
莫扎特:天才的抉择
凡·高:成功的失败者
狄更斯:通过作品不断成长
大仲马:破产的基度山伯爵
马奈:只能专注一件事情
序言
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吧
,我买了一套三册的《大人
物的小故事》,一读再读。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套书至
今仍然留在家里书架上。
这套书分门别类地简述
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军事
家、思想家、艺术家、政治
家等的行谊和妙语,点破他
们如何用幽默化解尴尬,用
智慧扭转逆境,用坚忍面对
挫败,诸如此类。这些材料
现下在网上皆可轻松地读到
,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能把这么博杂的故事集合
,并用这么简洁的文笔阐述
,对成长中的读者来说是非
常大的功德养分。书里的大
人物都是我的“老师”,在摸
索前行的日子里,每当遭遇
现实的不堪,我都会想起他
们的吉光片羽,由此取得激
励,从而有了更强大的力量

多年以后,我读阿城的
散文,他忆述年轻时读荷兰
裔作家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的通俗
著作,例如《人类的故事》
和《宽容》,眼界大开,通
识拓阔,他觉得自己“欠了
房龙一本书”,有机会要写
书向房龙致敬;多年以后,
阿城终于写了《常识与通识
》,还了所“欠”,对新一代
的年轻读者也深具启蒙之功

阿城的书债感慨亦是我
对《大人物的小故事》的感
慨。这些年来,我一直想用
浅显的语言说说名人生平,
目的无他,只是渴望对年轻
人有所鼓励和启发。谁的生
命没有困顿、挫败、低潮呢
?你绝非例外,而既然曾经
有人用如彼或如此的方式应
对,你亦不妨试试,尽管大
家的处境不同、背景有异,
能力亦不太一样,但,读读
吧,想想吧,他人的经验对
你或许终究会有或大或小的
参考价值。若能写出一本“
可用之书”,我将心满意足
,觉得是还了《大人物的小
故事》之债。
《大人物的小故事》编
著者是周增祥先生。
周增祥,1923年出生于
上海,1998年逝世于台北
。我在网上找到这样一段哀
伤的文字:“出身于书香门
第,自幼喜爱艺文,因值战
乱,一生尝遍辛酸拂逆,中
年又得一智障儿,幸而从书
本寻求慰藉,并从事励志写
作。”
我暗暗好奇:当年在书
桌前、在灯光下,周先生编
撰一本又一本的励志书籍,
固然是为了启蒙读者,但必
同时有自我勉励的幽微意思
吧?环境是困难的,日子是
困顿的,可是,在费劲搜集
、爬梳、阐述名人故事的过
程中,我猜想周先生的灵魂
能够暂时脱离颠沛的现实,
先于读者从文字中寻得撑持
,在帮助读者以前,这些书
先帮助了他。我不禁替周先
生感到一阵苦涩的高兴。
出版“马家辉向大师借智
慧”系列这三本书之于我是
圆一个夙愿,还了所“欠”,
希望你不仅喜欢,更觉得有
用,如同当年我对周先生的
书。
是为前言。
注记:这三本书源起于
我在“知乎”上的一档语音节
目《马家辉年课:向百位大
师借人生智慧》。把声音转
化为文字,需要做大量的资
料修订、增补、查考的工作
。我非常感谢“知乎”的工作
团队,不可不记,不该不记
导语
这是一本勇气之书,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给你力量。
伯格曼、马奈、贝利、胡迪尼、特斯拉、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人,至今仍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是如何成为他们自己的?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又从何而来?
马家辉用风趣通俗的语言烩制的丰富精神大餐,在盛宴中看更多大师的人生,用一本书的时间,拥有百本书的智慧。
书评(媒体评论)
家辉兄博览群书、知书
达理,跟随他,我们一定会
进入到一个无比广阔的大师
世界。
——贾樟柯
在我的印象里,家辉常
常是在游戏般的独特表象之
下,传递了历史的复杂与沉
重,应该是读者最为注重的
识别码。
——金宇澄
经过这些年的生活与写
作经验,一些表面的泡沫沉
下去,另一些有重力的潜在
物则浮上来,水落石出的意
思。我以为“大师说”就是这
样产生的吧!
——王安忆
《马家辉说大师》应该
为之一档节目中两相甘愿的
天作之合,如同鱼游水流,
马行原草。以家辉的才华、
学识、睿智、热情和执着,
这节目的品味和意义,将会
如大师的老酒和藏书。
——阎连科
马家辉老师对许多人物
及事件都有他独特的个人解
读,对初入门的年轻朋友或
是一直喜爱传记文学的读者
来说,这必定从更有趣的角
度引领大家去认识这些大师
和他们创作的源头。
——张艾嘉
精彩页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影响了好几代华人读者的阅读品味,都是大家的集体回忆。从他的作品陆续在报纸连载,出版成书,至今已经过了60多年。假如我们以十年为一代的话,那真的影响了五六代的华人读者。
我十来岁的时候开始读金庸,读得如痴如醉。我还记得当时班上有几个发小,他们其他科目都读得不好,只有中文还稍稍不错,没有其他理由,就是因为他们爱读金庸。阅读金庸的小说,通常可以学到两件事情,一个是中文,另外一个是历史。这种情况到了今天还是一样,我的一些朋友家的小孩到了十来岁,特别是男生,如果中文不好,对中文不感兴趣,朋友就会引导他们读金庸。也可能是从玩金庸小说相关的手游开始,接着看翻拍的电视剧,最后读书。一般读完金庸,他们对中文和历史就都感兴趣了。甚至有些年轻人,看得着迷了,还想自己写一些武侠小说。
我碰到过一些年轻人,他们说自己受金庸启发也写了武侠小说。我每次反问他们:那你读过除了金庸以外的什么武侠小说吗?或者说读过其他的书吗,古典小说或者西方小说?他们通常都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我就会提醒他们:你们别忘了,金庸是非常聪明的人,可是他在文学素养方面的养成,也是下了很大的苦功的。他从小就爱好读书,那个时代没有电视、电影,有时候甚至连收音机也听不到,他就只能在书中寻求快乐。他就好像练武功一样,把书中种种看到的,放在心里、脑海里,然后跟着书本上的师父学习这些功夫,慢慢融会贯通,最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这些武功爆发出来。若是不读书,又该怎么写呢?那些年轻人都没办法回答我的问题,他们就是懒惰,没有耐心去读书。说是我的偏见也好,经验也好,但总归我想说的是,没有耐心读书的人是写不出小说的。
金庸先生的生平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了。他1924年出生,2018年去世,算起来活了94岁。他是浙江海宁人,小时候家里都叫他查良镛。他的家庭大家都了解,家族出了很多文人,我们熟悉的徐志摩就是他的表哥。他的家族除了盛产文人,还出了不少政客、学问家,不知道是祖宅风水好,还是家风好。
金庸读小学、中学时都不太顺利,甚至被退过学,20岁的时候,他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大学读外交专业,因为投诉校内学生国民党员的不良行为,反而被退学了。后来他就在中央图书馆工作,读了很多书。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乡下,接着又去杭州当记者,他一辈子好学,后来还跑到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研读国际法课程,1948年顺利毕业。毕业之后他又去香港从事电影工作,写剧本当编剧。他曾经还在《大公报》做编译工作,后来随着他小说的发表,他也就成名了,成了我们现在了解的大作家。他除了是文学上的大师,也是关心时势的政客,他曾发表多条政治主张,参与政治建设意见讨论。20世纪80年代,他是香港基本法草拟委员会的成员,对于香港的前途、未来的安排,他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意见,是超重量级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后来他身体不好了,但还在坚持读书,继续学习。他先去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后来又去了北大读博士,但好像没有正式毕业。2018年,他因肝癌去世。这大概就是他整个生命的历程,我们这一节先谈金庸18岁以前文学素养的养成。从这方面来谈金庸的人还比较少。
金庸是如何开启武侠小说写作生涯的呢?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他是先经过大量的阅读。他读过很多的书,中文的、英文的,翻译的、原文的,他都读。在他广泛阅读的书籍之中,他特别偏好侠义方面的书。有人考据过,金庸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荒江女侠》,小说作者是顾明道。这本小说写的是什么呢?就是写方玉琴父亲被人杀了,她要报仇,就去昆仑山跟着白眉道人学武功。后来学成下山,一路行侠仗义,却遭遇危险。危难之际有一位男子相救于她,那个人正是她的同门师兄岳剑秋。故事这样一路发展下来,有侠客的豪情,有报仇的痛快,有恣意驰骋江湖的自由自在。就这样,武侠的种子就在小小的金庸心中种下来了,后来他很多小说里面所强调的侠义、情爱,都可以在《荒江女侠》里面找到对照的影子。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