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戴爱群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口福二集:小吃六十品》收入美食家戴爱群写小吃的文章计六十篇。馄饨、饺子、包子、奶酪、月饼、青团、锅贴、爆肚儿、羊肉泡馍……书中写到的小吃,街头巷尾可见,食之不难,或许正是因为太过平常之故,鲜少见之于美食家笔下。而本书聚焦于这些日常小吃,却写出了其不平常之处。小吃不小,以养细民,且看美食家细品小吃,直写得令人垂涎三尺。插画师肖洁为此书绘制32幅水彩插图,图文并茂,尽显小吃之美。 目录 无贵贱 有高低 自序 第○一品 馄饨 第○二品 水饺 第○三品 发面包子 第○四品 烧卖 第○五品 油条 第○六品 炸糕 第○七品 豆腐脑·老豆腐·豆腐花 第○八品 臭豆腐干 第○九品 炸豆腐 第一○品 烙饼 第一一品 锅贴 第一二品 打卤面 第一三品 凉面 第一四品 凉粉 第一五品 绿豆汤 第一六品 茶叶蛋·卤蛋 第一七品 鱼丸 第一八品 年糕 第一九品 粽子 第二○品 月饼 第二一品 玉米 第二二品 炸酱面 第二三品 卤煮 第二四品 炒肝 第二五品 小窝头 第二六品 茶汤 第二七品 核桃酪 第二八品 奶酪 第二九品 冰碗儿 第三○品 杏仁豆腐 第三一品 金糕 第三二品 冰糖葫芦 第三三品 糖炒栗子 第三四品 烤白薯 第三五品 刀削面 第三六品 烤串儿 第三七品 锅巴菜 第三八品 鸡粥 第三九品 面筋百叶 第四○品 羊汤面·白切羊肉 第四一品 南翔小笼馒头 第四二品 八宝饭 第四三品 青团 第四四品 生煎馒头 第四五品 菜饭 第四六品 苏式汤面 第四七品 桂花鸡头米 第四八品 蟹黄汤包 第四九品 乌米饭 第五○品 豆花饭 第五一品 过桥米线 第五二品 广东的粥 第五三品 腌面 第五四品 潮州牛杂 第五五品 潮汕朥饼 第五六品 海南鸡饭 第五七品 白水羊头 第五八品 爆肚儿 第五九品 炸羊尾 第六○品 羊肉泡馍 参考书目 图片参考素材供稿 序言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出版之后,几 次加印,使我鼓起勇气再写《口福二集》,几经斟酌, 决定写写中国小吃。 小吃,不是筵席大菜,未必入大人先生们的法眼, 却深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最容易被忽视,最能体现 地方饮食文化和民俗特色,最能引动游子乡思和故人的 离情别绪。按照曾文正公的价值观,小吃“养活细民不 少”(见黄濬著《花随人圣庵摭忆》第一八五条),从 小吃的原料丰啬、口味轻重、品种多少、价位高低、网 点疏密、卫生状况,可以略觇某一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 、百姓生活水平乃至主政者的施政理念——就此而言, 小吃不小。 余生也晚,虽然没有上过山下过乡,但也用过粮票 、油票、副食本。我小时候,最逗人馋涎的就是那一桌 年夜饭,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生猛海鲜,烤白薯、煮老玉 米、荷包蛋都算难得的零食;1972年,从北京郊区初到 上海,吃到小笼馒头、宁波汤团、奶油蛋糕,真是诧为 异味。所以,童年记忆中的美食,家常便饭以外,只能 以小吃为主。 小吃,人人口中皆有,各地风味迥异,品种之多如 恒河沙数,且外延难以准确界定。仅举一例:我以为最 权威、最全面的《中国小吃》丛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出版)中,北京风味卷不收面条、月饼(在北京地区 ,面条被视为家厨主食,月饼则归类糕点),而上海风 味卷、江苏风味卷共收面条十余款,还收入虾肉、鲜肉 月饼(在苏沪地区,面条和鲜肉月饼在小吃店出售,极 为正常)。本人无意在这本小册子中探讨小吃的学术定 义,所以收录“小吃”,范围尽量从宽,只要觉得有话 可说,有情可表,甚至作为零食的金糕和主食的玉米、 白薯,也得以“混迹”其中。 赋性疏懒,年过半百几乎没有主动旅游过,出行多 数是因公,偶尔呼朋引类出京一趟,无非贪图名茶美食 ,去苏州、潮州几个有限的所在。国内足迹未至者包括 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西藏、台湾,故上述地方 的小吃基本无从谈起;其他如广东早茶、广西粉、河南 胡辣汤、山东羊肉汤之类传播广远,个人也喜欢,但并 未在原产地久住,交集不过惊鸿一瞥,不愿率尔操觚, 獭祭成章,只好付之阙如。 于是,几个小问题接踵而来:书中的小吃如果按照 地区来分类,各地的品类数量差距过大,畸重畸轻;有 一部分小吃如水饺、馄饨之类到处皆有,分不如合,最 好一品只写一篇;面条品种丰富非 导语 好评如潮的《口福》“续集”,美食家专写小吃的独此一份。 美食家品各地小吃,馄饨、包子、打卤面,青团、锅贴、小窝头……从原料到制作到味道,外带掌故逸闻, 读来令人舌底生津,欲罢不能。 南北东西,街头巷尾,品小吃,更品人情故往、时代变迁。 小吃,最能体现地方饮食文化和民俗特色,最能引动游子乡思和故人的离情别绪。小吃品的是食之美,更是情之切,思之深。 汪朗先生作序推荐,赵珩先生断语“小吃不小,小中见大”。 “南北大菜与街边小吃,本无贵贱之分,只要是美味,就值得去探究、去推介,这是美食家的职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汪朗、赵珩等美食名家诚挚推荐,“知味”书系再添力作。 特邀插画师肖洁绘制水彩插画,精美插画书签随书附赠;全书四色印刷,锁线装订,可完全摊开阅读,提供极佳阅读体验。 书评(媒体评论) 小吃不小,小中见大。戴爱群这本《口福二集 》,绝不仅仅是对小吃的泛泛介绍,没有一张“吃 八方”的嘴和一肚皮杂学,是写不出如此文章的。 ——赵珩 南北大菜与街边小吃,本无贵贱之分,只要是 美味,就值得去探究,去推介,这是美食家的职分 ,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想着混迹于星级餐馆,只 知道拿参肚鲍翅松露和牛唬人,充其量,只能算半 吊子“美食家”。 ——汪朗 精彩页 小窝头 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仿膳饭庄制作的几样宫廷小点心精巧别致,清新淡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小窝头。关于它,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这是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式的故事。据说庚子国难时,慈禧太后西逃途中饥饿难耐,有人给了她一个窝头吃,饥者易为食,自然觉得美味无比,回到宫里之后,一天忽然想起这一口儿,要求御膳房制作,御厨自然不敢拿玉米面真给她做民间的大窝头吃,于是就用栗子面做成小窝头献上,果然使太后满意。 民间类似传说甚多,多数架弄到曾经南巡的康熙、乾隆和“西狩”的慈禧头上,殊不可靠。有专家考证,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帝后“膳单”中早有各色五谷杂粮制作的粥饭、点心。据苑洪琪所作《清代御膳的养生之道》(《紫禁城》2015年第2期)一文引用的资料,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晚膳膳单中有“纯克里额森一品”,“编者注:纯克里额森,又作纯克里额芬,满语音译,即玉米面饽饽”。 看来,高宗纯皇帝就吃过玉米面饽饽了,根本不用再麻烦孝钦显皇后从民间引进。再有,慈禧出身镶蓝旗满洲,少年时期家境平常,她的父亲惠征做了多年的笔帖式(专为旗人设置的相当于秘书的小官)。道光、咸丰年间,像这样混一份小差事的北京普通旗人日常生活并不富裕,几乎可以肯定她吃过窝头之类的北方平民食品,又哪用活到晚年才开此“眼界”? 据我估计,所谓“栗子面小窝头”是由“栗子味小窝头”而来——“味”“面”在这里北京人都发儿话音,极易产生一字之讹。再有人不懂清宫膳食典章制度,添枝加叶,附会在慈禧身上,形成所谓“传说”。 其实小窝头的主料依然是玉米面,不过磨得比常见的要细,又掺入适量黄豆面、白糖、糖桂花,吃起来仿佛确有一点栗子的口感和香味。北京人称赞食品好以贵喻贱,如“老倭瓜,栗子味的”“萝卜赛梨”,故称之为“栗子味小窝头”,也足见前代厨师的匠心与功力。我在天津还真吃过用熟栗子肉抟成的小窝头,颜色发黑,卖相极差,还不如直接吃糖炒栗子呢。 有一年七月十五,我去北海赏月。按习惯进南门,逆时针绕琼华岛一周。正逢奥运,游人稀少。晴空如洗,月色似水,荷花正盛,清风徐来,暗香浮动,似有还无,襟怀为之一畅。 踱到北岸漪澜堂,仿膳饭庄虽然有点灯火阑珊,却未关门,于是进去,点了小窝头、豌豆黄、芸豆卷。除了芸豆卷的馅料由芝麻白糖改为红豆沙之外,过去的味道、口感依然,特别是小窝头,高约寸许,金黄灿灿,小巧玲珑,形如玉笋,俏立盘中,吃口绵软中带一点咬头,又香又甜,味淡而隽永,是很好的茶食。这点清宫御茶膳房的遗意总算还在,也堪称旧京小吃的鲁殿灵光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