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国父母的烦恼反思与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当学习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还没等它换来光明前景,很多孩子就已经身心俱疲,提前退出了战场。这也给家长们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和难“搞”的孩子之间,双重试练,兵荒马乱。
从2020年开始,陈瑜对话了上百名孩子,写了“少年发声”系列丛书。同时,作为对照和补充,她先后采访了数十位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长。这些家长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成长、学习、就业经历,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领域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烦恼和反思。他们有的被迫“卷”教育,惶惶不安;有的想给孩子规划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又疑虑重重;有的和孩子关系破裂,苦心经营却不被理解;有的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救赎了亲子关系……
在16场深入对谈中,养育孩子的核心智慧逐渐浮出水面。
为人父母是一趟万般艰辛的英雄之旅,也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无论面对外界的何种压力和难题,做孩子有爱的保护者和坚定的支持者,总能找到出路。
作者简介
陈瑜,家庭教育品牌“少年大不同”创始人&文化公益机构“人生大不同”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原《申江服务导报》副总编、上海青年文联副会长、上海青联委员。
目录
第一章 内卷时代,各家有各家的焦虑
No.1 “儿子把我当成车夫、厨子、快递员……”
No.2 “如果我再这样焦虑下去,会毁了孩子,但我还是不肯放手”
No.3 “小学四年级拿下大专文凭,但女儿越来越孤僻,没有一个朋友了”
No.4 孩子读不好书,妈妈无比焦虑,连扇自己十儿个巴掌……
采访手记 绕到焦虑的背后,去看看原因
第二章 淡定的父母,心里有盘算,行动有章法
No.5 “我从来不陪孩子做作业,但花了很多心思观察孩子”
No.6 “孩子中考大幅提分,考进市重点,我做对了这几件事”
No.7 “鸡血爸爸”的“作战式”教育布局:科学、玄学两手抓
No.8互联网大厂妈妈的育儿方法论:单点突破、以终为始
采访手记 谈教育,就是在谈价值观和方法论
第三章 先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
No.9 永远站在孩子那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那边打败孩子
No.10 学霸差点厌学,爸妈像大山一样托住他
No.11 “曾被女儿砍伤、用绳子勒到窒息,而现在我们成为闺密一起创业”
No.12 “我庆幸能有一个培养孩子的机会,这是双向养育的过程”
采访手记 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才是正道
第四章 父母自我成长,切断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
No.13 “儿子对我怒喊:如果你不是我爸爸,我要把你砍了!”(上)
No.14 “儿子对我怒喊:如果你不是我爸爸,我要把你砍了!”(下)
No.15 “被我逼出抽动症的孩子,让我亲手来治愈她”
No.16 “我自己受过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受一回!”
采访手记 感谢孩子,给了我们重塑生命的机会
后记 我是陈瑜,我一直在!
序言
为人父母,何尝不是一
趟成为英雄之旅?
啥事能让一个中年人崩
溃到哭?我见过很多人崩溃
,是因为孩子的成长难题。
管你什么博士学历、百万年
薪,在孩子面前照样束手无
策、走投无路。
相反,我也见过不少云
淡风轻的家长,当父母当得
有滋有味、乐在其中,有的
甚至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
中获得“重生”,脱胎换骨,
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
别?我很想知道,于是有了
一次又一次的家长访谈。
说说这本书的由来。
早在2020年,我先是在
我创办的“少年大不同”公众
号上开设了一个青少年访谈
专栏,叫做“少年发声”。我
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
深耕多年,发现当全社会就
各类教育问题展开热议时,
教育对象的声音始终是缺席
的,这不正常,也不合理,
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和孩子们
直接对话,让他们的经历、
感受和思考被听见、被尊重

时至今日,我已经访谈
了100多位不同年龄段、遍
及全国各地的学生,集结出
版了《少年发声》和《不被
理解的少年》两本访谈实录
。我和孩子们一起在努力做
一件事,就是透过他们的视
角来重新检视今天的教育,
看看能推动些什么、改变些
什么。
既然有了孩子的视角,
那是不是也该有家长的视角
?在“少年发声”启动不到半
年后,我就同步开辟了另一
个专栏,叫“家长回声”,每
期对话一位家长,畅聊关于
家庭教育的种种经验与教训
、反思与改变。
整体而言,我觉得在今
天要当好父母这个角色,真
是太不容易了。你大概也纳
闷过:也没见我们的父母花
多大的心力,我们就都长大
成人了,为什么轮到我们这
一辈生养孩子,一切都好似
进入了困难模式?
在上百次访谈孩子与家
长的过程中,我带着这个问
题好好琢磨过,在众多答案
中,有两个格外显著:
第一大原因,时代难懂
。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
,无论是国际时局、经济形
势还是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都让我们看不清未来。既往
的人生经验不具备指导性了
,新的机会也不知在哪里,
这无疑会让人心生忧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
数家长想在不确定中寻求确
定性,他们的方法殊途同归
,就是死磕孩子的成绩,这
仿佛成了他们唯一可以抓在
手里的砝码。他们笃信“好
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
未来”,心想就顺着这个公
式往前走吧,因为大家都在
这么走。
但在疯狂“内卷”的浪潮
下,孩子们撑不住了。中国
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2020)》显示,
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
检出率为24.6%;《2022年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表明,
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
总人数的30.28%,50%的
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而
其中41%的学生曾因抑郁休
学。
学习变成了一场军备竞
赛,还没等它换来可能的光
明前景,很多孩子就已经身
心俱疲地提前退出了战场。
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了,这
道题该怎么解?父母心里没
底,没了解题思路,很慌张

第二大原因,孩子难“搞
”。这一代孩子绝对不可小
觑,他们尚未成年,却拥有
极其强大的感受能力和极其
深刻的思考能力。
坦率地说,很多不与时
俱进的成年人根本不是他们
的对手。新时代的孩子们到
底变异成了什么样的“新物
种”?如果有机会走入他们
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双重冲突:充
裕的物质和痛苦的精神之间
的冲突。当今的孩子基本过
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们
对比自己的童年,常常觉得
不可理解:
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你为什么还不开心?可现实
是,高竞争的学业压力、高
冲突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们
压力重重,很难有发自内心
的全然的喜悦。
互联网学习与应试教育
之间的冲突。当今的孩子是
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在还没识字的年纪就
能熟练地使用电子产品了。
而在智能时代,获取知识的
途径更多了,他们太容易找
到更好的教育者、更多的教
学资源、更有趣的教学手段
,甚至能链接到更多志同道
合的学习伙伴。可现实是,
为了升学,他们必须长时间
坐在教室里埋头刷题,根本
无暇他顾。当生而为人的基
本需求都被挤压,没有娱乐
、没有运动、没有社交、没
有休息时,他们开始质疑这
一切。
这双重冲突在这一代孩
子身上凸显出了最大的张力
,促使孩子们不断在思考,
不断在发问:
我为什么要上学?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活着?
我有什么价值?
我会有怎样的未来?
……
很多父母被问得张口结
舌,习惯性地又搬出那套“
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
好未来”的公式来应对,然
而,他们言语之间透露的那
股功利的气息只会让孩子们
更加嗤之以鼻。不得不说,
这一代孩子跑到大人前面去
了:他们有独立的意志,敢
于呼唤平等和尊重,追寻的
是自我实现。
这就是当今父母面临的
巨大挑战,既来自时代,也
来自孩子。
那么,我们是如何回应
挑战的呢?过去几年时间里
,我访谈了数十位家长,
导语
关注亲子教育与亲子关系,聆听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故事。
前作反响良好,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少年发声》《不被理解的少年》豆瓣评分8以上,累计印制5万册,口碑良好。
作者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多年,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她于2018年创办“少年大不同”,深入家庭教育领域,汇聚国内外专家和公众人物,通过线上线下的综合项目和课程体系,收获一大批忠实的粉丝。策划制作出品的在线课程《做不焦虑的家长》,播放量突破1300万次。
教育专家俞立中、陈默、杨东平、孙云晓、马国川联袂推荐。
后记
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
,如果想找一个树洞,或是
单纯想找一个人说说话,都
欢迎你来敲我的门。只要在
“少年大不同”公众号后台发
送“少年发声”或“家长回声”
四个字,就能添加我的个人
微信。
“有人吗?有人听见我的
声音吗?”嗯,我能听见,
我是陈瑜,我一直在。我相
信听见的力量,我想让更多
的父母和孩子能够彼此听见

最后,感谢参与访谈的
所有家长;感谢我的工作伙
伴刘斐雅、李敏岚、郑翌、
黄鑫鑫、张彩云、顾学文;
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李静媛
主编和林雪微、杨佳君编辑
;感谢老丁和小丁子,和你
们成为一家人是天底下最美
好的事情。
陈瑜
2024年1月于上海
精彩页
R是我几十年的朋友,他儿子是我认识的小孩里成绩最好的。
怎么个好法呢?他就读全市第一梯队的高中,排名在年级前1%-2%,不会掉出年级前五,参加学科竞赛拿过省市级一等奖。如果在国内考学,保送“清北复交”其中一所是稳稳的,可孩子选择出国,所以同时在自学备考海外留学的所有科目,瞄准了美国的常春藤盟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金字塔,他都能跻身塔尖位置!
可想而知,R在儿子身后付出了多少。在他儿子上小学时,我就听闻,他每天刷三五十道奥数题,十选一,挑选其中最有含金量的三五道题,晚上给儿子做。他是在孩子学习上投入度极高的家长,差不多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当了全职爸爸。
这次想找R聊聊,是因为我做《少年发声》栏目,发现我采访的很多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孩子都是当年的学霸,但他们在高手如云的名校尖子班中没法儿继续保持名列前茅,于是崩溃、厌学,甚至愈演愈烈到休学。那么,那些一路保持领先的顶尖牛娃心理状态如何?我很想知道。
R说,他儿子的心理状态好得很,前两天他还承认自己去年一年躲在房间里打游戏的时间,累计起来超过800小时,平均每天两个多小时!
“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障碍,而是他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R直言不讳。
01
陈瑜 你儿子和他身边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即所谓的超级大学霸,在你看来,有多少是因为天资好?有多少是因为从小爸爸妈妈“鸡娃”?
R 我觉得最主要的因素是习惯。这些孩子是什么样的天才吗?都谈不上。
真正的天才,在奥数、物理、信奥①国家集训队里有,他们样样东西都学得很轻松,一学就学得极好。但我认识的孩子里基本没有这样的,他们都是很卖力地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我儿子和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回家从来不做作业的,为什么?因为在学校里已经做完了。他们的概念是,学习是我在这个阶段的工作,既然这些东西是要交的,那就早点把它们做完。所以高中以前,他不带作业回来,到家后会刷别的题。
陈瑜 但很多孩子想的是,反正回家还要额外做别的作业,那不如把学校作业带回家,把时间占掉,课外作业少做一点是一点。
R 这就是我说的从小养成的习惯。小学阶段,我儿子在学校做完作业,回来刷我给他布置的题,然后我再给他讲题。我们可不是到了考前再复习,而是每天默写一遍,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默,英文的、中文的。默的时候,我要给他组词,组那种他没见过的词;碰到特殊的词,我还要给他编故事、讲概念;默到成语,要把成语给他讲一遍;默一篇课文,涉及三四十个词,我经常可以让他默一个小时,不是光会默写出来就完事大吉的。
陈瑜 他不嫌烦啊?
R 小时候他不嫌烦,还会觉得我陪他不够多。但是到了初高中,他就不再觉得我这是跟他亲了,而是认为所有和我在一起的时间,都是他挤出来陪我的。
陈瑜 他默认学生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剧本就是这样写的。
R 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面,别的小朋友也都是这样的。
陈瑜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儿子和我儿子生日只差一天,但他们从小到大只在一起玩过一次。我朋友很搞笑,她说,不能让她儿子知道天底下还有我儿子这样的活法。
R 从小到大,我们圈子里的其他孩子也都是周末两天至少有一天半在上课。他们也习惯了,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是空下来的那个半天,他们不知道要做啥。
02
陈瑜 跟你分享一个我采访孩子的感受。我觉得有闲暇时间的孩子,会琢磨,会钻研,会生出很多有趣的事情来。而有些成绩特别好的牛娃,你问他们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他们反倒回答不出来。
R 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工作,他们是不能辞职的。
我儿子从小到大参加数学竞赛,或者在学校考数学,他永远拿95分以上。但即便这样,他也不敢保证高考拿高分。高考的最后一道数学题,以他的水平不一定能拿下,所以他还是要不断刷题、不断拼命。
陈瑜 那我反过来问吧——你儿子喜欢数学吗?
R 不喜欢,学数学对他来说就是工作。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