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美)蔡九迪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重要话题。本书正是通过对“异”这一话语的揭橥,将《聊斋志异》这部两百多年来广受欢迎的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梳理了17—19世纪基于文学点评传统的《聊斋志异》阐释史,揭示了蒲松龄关于构建“异史氏”这一叙事者形象的多重策略,并独具眼光地探讨了三种故事主题:癖好、性别错位、梦境。在对故事文本的探索中,蔡九迪表现出非凡的博识和敏锐,以其清晰缜密的文本细读、洞察中西的比较分析,阐明了《聊斋志异》中大量幽微的互文细节和不断越界的意义空间,展现了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游移的明清文人精神世界。 目录 中译本序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致 谢 引 言 第一编 话语 第一章 关于《聊斋志异》“异”之话语 第一阶段 “异”的合法化 第二阶段 自我表达与寓言 第三阶段 风格及与通俗小说的类比 第二章 异史氏自介 论《聊斋·自志》 视自我为他者 幽灵作家 第二编 故事 第三章 癖好 中国关于“癖”的概念 癖之简史 晚明“癖”潮 论《石清虚》 嗜好与讽刺 第四章 性别错位 论《人妖》 女化男 男扮女装的桑冲 女中丈夫 另类女性 悍妇 第五章 梦境 蒲松龄之梦 晚明梦趣 释梦 梦与经历 梦与情 梦与虚构 论《狐梦》 结语 论《画壁》 越界 幻非幻 “异”的清晰化 附录一 《聊斋·自志》英译文 附录二 《石清虚》《颜氏》《狐梦》《画壁》英译文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中译本序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这部书的英文版于1993年付梓,那时我还是哈佛大学 一名年轻的助理教授。时间快得有些令人难以置信,转瞬已 是三十年。 为撰写这篇序文,我又从书架上取出张友鹤先生四卷 本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三会本”)——作为 《聊斋》流传史上不可或缺的版本,在我多年的翻阅下,它 已是残破不堪。尽管书架上还摆放着诸多其他版本的《聊斋 志异》,但是“三会本”的每一页上都存留着我初读《聊斋 》以及写作《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时所做的读 书笔记。这些翻旧的、朱墨圈点的书页,令我不胜唏嘘!随 手翻开,当从头再读其中的一篇故事时,竟然再次体验到了 《聊斋志异》最初带给我的惊异与欣喜——那是20世纪80 年代中期,当时我正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些《聊斋 》故事,今日读来仿佛故人重逢,依旧充满新鲜感,保留着 当年令我痴迷的文学魔力。当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明清文 学的研究,我现在能够轻而易举地看到《异史氏》一书的不 完满之处,包括当时所忽略的一些事实或意义。但再次浏览 拙著英文原版,我依然禁不住为当时写作的青春活力所打动 。如果说这部书尚有令人满意之处,那就是它传达出了我在 发掘《聊斋》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隐含的大千世界时,所深 深感受到的兴奋与激动。 并非所有的《聊斋》故事都是短小精悍的杰作,但相 当多的篇章可以称得上是如此。比如其中的《巩仙》篇,即 可视为蒲松龄艺术创作的一篇自我寓言。蒲公在这则故事中 运用了创构幻想世界的一种惯常手法,将一个比喻性的说法 转化为实际发生的事件。小说使用的比喻是“袖里乾坤”, 即所谓“微观世界中的宏观世界”。在此,一段隐秘的恋情 在道士的袖中展开了……当尚秀才与王府曲妓惠哥被无情地 分开,巩道人的衣袖成为二人再续情缘的神奇秘府。当惠哥 因身怀六甲而灾祸将至之时,道人再次施以援手——先是以 风驰电掣之速将惠哥带入和带出,助惠哥在其袖中诞下男婴 ,而后又迅疾地将婴儿送至秀才家中。道人探袖之际,婴儿 仍是“酣然若寐,脐梗犹未断也”。蒲公这种令人无法仿效 的神来之笔,也从这一精心安排的细节中浮现出来:一段幽 情在短短几段文字中展开,以婴儿的降临而达至高潮,而这 一切都内含于作为叙事对象的宽敞衣袖的微型空间之中。 最初写作《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时,我 凭借直觉将选取的几个核心故事视为一个需要探寻线索和揭 示秘密的哑谜。我的目标并不在于将这些故事看作“现实世 界”的反映,尽管这些年来我也逐渐意识到蒲松龄对待“异 史氏”这一名号的态度比我最初想象的要严肃得多:如果我 们核查故事提及的官职、地名、年代、事件等辅助性的事实 细节,通常都能找到确切的出处。相反,通过一以贯之的文 本细读法,我对每一则故事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离心 式地剥离出故事产生与回归的文化语境。借此,我让《聊斋 》故事和外在的文学世界互相阐明。 当我着手研究《聊斋志异》时,学界关于中国文言小 说的研究著述依然寥若晨星。我承袭了业师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所使用的“classical tale”一语,以对应 于中文的“文言小说”,将之区别于白话小说或话本。韩南 教授于1973年发表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与<杜十娘怒沉 百宝箱>撰述考》一文,从叙事手法和本体论架构两个层面 ,对这两篇鲜为人知的明代文言小说和其广为流传的白话故 事改编版,开展了对比研究,这给我的启发颇深。尽管《聊 斋志异》在明清文言小说集中独一无二,并且是公认的文学 杰作,但当时尚不曾有一本以英文——假如我的记忆不错的 话——或以任何一种欧洲语言撰写的研究专著。我有幸得以 参考白亚仁(Allan Barr)于1984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的博 士论文和早期发表的关于蒲松龄的研究文章——这些奠基之 作确立了西方《聊斋》研究中考据学的标尺,亦为我减轻了 不少这方面的学术负担。不过,总体而言,中外明清文学研 究中对白话小说的兴趣远远超过文言小说。究其原因,一方 面是推广“白话文”为旨的文化运动的驱动;另一方面则是 来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道德和艺术建树的遗产。而我之所以 被中国文言小说所吸引,一方面恰恰是因为它动摇了我作为 当代美国学者对小说所抱有的成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言 小说形式的精练和浓缩——它的简约和跳跃在表达上更接近 于诗歌。 此时此刻,记忆犹如开闸的潮水一般,涌回我在北京 和山东的第一次研究之旅。…… 导语 英语世界第一部《聊斋志异》研究专著 独特关注,通过“异”的话语谱系呈现中国古典小说的文本吸引力 视角新颖,从癖好、性别错位、梦境三大主题进入扑朔迷离的聊斋世界 深入剖析,探究蒲松龄如何带领读者跨越主/客、男/女、真/幻的边界 重新阐释,结合志怪文学传统和明清社会思潮重构17—19世纪历史语境 书评(媒体评论) 蔡九迪所著《异史氏》一书将《聊斋志异》中的 故事置于其文化和跨文化的语境下展开研究。她从“癖 好”“性别错位”与“梦境”这三大主题出发,分析了 《聊斋志异》中的相关故事……每一章均内容丰富、文 献翔实,在核心主题之下涵盖了一系列的相关话题,同 时使各章的主题得以升华。蔡九迪不仅以流畅、优美的 文笔为这些文化语境提供了学术性的专业论述,而且对 一批最引人入胜的中国文言小说进行了极具深度的精彩 解读……她的学术敏感度和细致剖析文本的能力,无疑 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 ——《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很高兴能看到一本关于《聊斋志异》的专著问世 。《异史氏》一书讨论了《聊斋志异》的成书背景及生 成的世界,论述翔实、引人入胜。这是《聊斋志异》理 应获得的严肃的学术研究。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 蔡九迪将西方汉学界的《聊斋志异》研究提升到 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规避陈旧的社会批评和人 物塑造等议题,而选择单刀直入作品所宣称的相关主题 ,如实地呈现了作者及其读者所关切的核心内容。这是 国际汉学界的一项杰出成果,对中国文学和思想史研究 领域的读者而言,必将是开卷有益和令人愉悦的。 ——伊维德(Wilt L. Idema),荷兰汉学家,哈 佛大学教授 一项成熟而详细的研究,向我们介绍蒲松龄的晦 涩难懂的小说世界。 ——马克梦(Keith McMahon),美国堪萨斯大学 东亚系历史学教授 本书对蒲松龄《聊斋志异》进行的这项迷人研究 ,为我们理解《聊斋志异》如何适应17世纪巨大变革提 供了所需的信息:不仅是从明到清的朝代更迭,而且是 从关联性和普遍性到特殊性和怀疑性的思维模式转变。 正如蔡九迪向我们展示的那样,《聊斋志异》就是我们 可以期待其呈现了明清时代复杂性的那一类作品。…… 读者如果直接由《异史氏》取径而进入《聊斋志异》, 则会在阅读时大大提高欣赏力和参与度。 ——柯丽德(Katherine Carlitz),美国汉学 家 蔡九迪教授的这本书是我近年来所见研治中国名 著《聊斋志异》的最为杰出的一部著述,既能入得其中 ,又能踱步其外,对文本及与之有深邃连带关系的文化 与文学惯习等做了令人叹服的分析。 ——黄卓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对外 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