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为近代十大数学家之一,以集合论、遍历论、数论等成名。他参与提出的蒙特卡罗法影响重大,至今已遍及计算机等众多领域;他提出的泰勒-乌拉姆构型对氢弹的成功制造发挥了关键作用。乌拉姆兴趣广泛,为人低调,善于合作,是德才兼备的科学家楷模。 本书中,乌拉姆记述了自己与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冯·诺伊曼,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费米等人的交往及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回顾了自1944年起在洛斯阿拉莫斯加入“曼哈顿工程”,参与原子弹、氢弹、核能推动航天飞机研发工作的独特经历。乌拉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对战争、科学、人道的明确态度与深沉思索在当今仍富有启发意义。 目录 1983年版前言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在波兰成长的数学家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大学时代 第三章 出国 第二部分 在美国工作的数学家 第四章 在普林斯顿的日子 第五章 哈佛岁月 第六章 过渡与危机 第七章 威斯康星大学 第三部分 生活在物理学家中间 第八章 洛斯阿拉莫斯 第九章 南加利福尼亚 第十章 重返洛斯阿拉莫斯 第十一章 “超弹” 第十二章 两位先驱离世 第四部分 最近十五年 第十三章 政府科学 第十四章 再任教授 第十五章 关于数学与科学的随想 后记 参考文献 乌拉姆数学成就简介 译后记 导语 数学巨匠乌拉姆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及核武器设计方面的贡献,使得我们如今的世界变得与之前大不相同了。早在四岁时,乌拉姆便对地毯上的复杂图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生为数学之美深深吸引,并在多样的领域取得傲人的成就。他以集合论、遍历论、数论等成名;他参与提出的蒙特卡罗法影响重大,至今已遍及计算机等众多领域;他提出的泰勒-乌拉姆构型对氢弹的成功制造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本书中,乌拉姆回顾了他的学习经历、从很小时候就开始的对数学的痴迷、早期与波兰同仁研究探讨数学问题的恬静时光;也回顾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如何扩展了他对科学的好奇心,就是这份好奇心又☆终促使他受邀加入了著名的“曼哈顿工程”,从而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本书还涉及了那些在科学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并且开启了核时代和太空时代的人们,包括爱因斯坦、冯·诺依曼、费米、奥本海默、泰勒等许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并见证了“奥本海默事件”的经过,以及原子弹、氢弹爆炸等重大历史时刻。 后记 译后记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学习BASIC语言编程,曾 经遇到过这样一道名为“生命游戏”的题目。在一个类 似棋盘的空间中,初始状态下某些格子里存在细胞。然 后有一套演化规则:当一个空格子周边满足××条件时 ,该格子在下一个时间点就会产生新细胞;反之,一个 存在细胞的格子满足××条件时,下一时间点该细胞就 会死亡;其他的格子状态则保持不变。任务就是,依据 规则编程模拟,并输出经过若干个时间点后空间中每个 格子的情况。这个题目让我感到很有意思,不同的初始 状态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演化结果。那时的我不会想到, 首次用计算机编程来做这种模拟的,就是我如今亲手翻 译的这本传记的传主——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 上大学时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我了解到了一种非 常神奇的算法,就连算法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叫作“蒙 特卡罗法”。这种算法可以利用基于随机数和概率的大 量实验模拟,近似求解许多通过演绎推导方法很难解决 的问题。而且模拟的次数越多,近似的结果就越精确。 这个算法着实令我耳目一新:竟然可以通过实验方法、 绕开烦琐的推理,去求解困难的数学问题!(当然后来 我才知道,历史上还有更早用实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 法,比如布丰提出的通过投针实验来求圆周率。)它还 被后人评为“20世纪十大算法”之首。另外之所以叫作 蒙特卡罗法,是因为创立该方法的几位数学家之中,有 人的亲戚酷爱去摩纳哥的著名赌城蒙特卡罗赌博,而赌 博中涉及的概率问题也是经典的、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来 处理的概率问题。在资料里给出的几位数学家里,我仅 仅注意到了耳熟能详的冯·诺伊曼的名字。我当时还不 了解,为创立蒙特卡罗法起了最核心作用的,其实是我 起初没特别留意的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冯·诺伊曼的挚 友、本书的主人公乌拉姆。而且乌拉姆竟然是在大病初 愈的恢复期中闲来无事,玩甘菲德牌戏时,灵机一动想 到这个方法的!要知道自这个游戏发明以来,全世界玩 过它的人不计其数(我自己小时候也玩过不少局),却 只有乌拉姆从中能悟出精妙的算法。这一经历与地理学 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世界地图,从而想到了大陆漂移 学说的经历颇有些神似。它们都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 ,令人不禁为杰出科学家那种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和联想 力而叹为观止。 再后来,我痴迷于刘慈欣的科幻大作《三体》,反 复读过多遍,对其中的所有情节基本了如指掌。在《三 体3:死神永生》的开头,有一个占了很大篇幅的“阶 梯计划”。第三部的女主人公程心想到了一个利用连续 的核弹爆炸来不断加速太空飞行器,实现人类当时看似 不可能达到的航速的办法。程心在会上提出这个方案时 曾说:“以前航天界就有这种构想,叫脉冲推进方式。 ”尽管是科幻作品,但这句话显然是真实的。不过我也 一直没有想到去查一查,究竟是什么人最早提出这一构 想的。直到我在阅读本书的原文时,看到了这样的话: “Around 1955 Everett and I wrote a paper about a space vehicle propelled by successive explosions of small nuclear charges. The idea has even been patented by the AEC in our names.”(约在1955年,我和埃弗里特写了一篇关于通 过连续的小型核爆来推进宇宙飞船的论文。这个想法甚 至还被原子能委员会以我们的名义申请了专利。)提出 这一大胆而天才的想法的,竟然又是本书的主人公乌拉 姆!而且提出这一与物理学高度相关的宇航技术的人竟 是一位数学家,这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但通读了乌拉姆的这本传记,读者就不会为他能在 除纯数学外的诸多领域有许多贡献而感到惊奇了(当然 他也主要是将数学应用于这些领域)。因为乌拉姆不仅 是一名天才,还是一名通才。首先在数学中,他就通晓 诸多领域并在其中取得过重要成果,比如集合论、拓扑 学、测度论等等。此外,他还对物理学、天文学、生物 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特别是他在洛斯阿拉 莫斯与众多顶尖物理学家共事的经历,大大提升了他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和灵感,使得他后来能做出一系列 跨学科的重要贡献,包括对于氢弹成功引爆至关重要的 泰勒-乌拉姆构型。他还是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大量模 拟和实验,从而解决科学问题的先驱。如今计算机已经 成为对于大部分科学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当代 最普通的计算机也比乌拉姆当年使用的比如MANIAC机性 能要好得多,使用也方便得多。但我们不应忘记,早在 七十年前,乌拉姆就用烦琐的早期编程方式,做出了很 多现在看来理所当然,在当时却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 此外,乌拉姆还精通多种语言,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 即使到了晚年,他还能准确地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引述许 多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的经典篇章。作者在七十年前就 已经感慨学科领域越来越专门化,乃至过度专门化的问 题,现在这种趋势显然更加突出了。乌拉姆可以说是数 学乃至科学史上最后的几位通才之一(他的挚友、书中 浓墨重彩描写的冯·诺伊曼显然也是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