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将地域文化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当下人地关系与地域文化景观有机融合进行创新设计实践的专著。 作者通过其三十多年来基于“规划、建筑、园林、营造、场所”五位一体创作观所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案例,从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性保护到城市文化景观个性再造,从乡土文化景观助力乡村振兴到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多元化、多维度阐述了在“创新性保护”的总体思路下,“重点修格局、补线织网络、连块组片区、理轴构整体”的实践框架及“城市连接、文化史层揭示、类型学演绎”的具体策略方法,从而在设计创作中建构根植历史、关联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地域文化景观。 本书项目所涉地域广泛,案例类别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学术价值,可为当代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历史文化保护、景观等专业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设计人员与高校学生等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严龙华,1964年生,福建福清人。福建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福建工程学院教授、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住建厅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专注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主持大量重大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 主要作品有中国船政博物馆、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以及福州镇海楼重建,福州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福州西汉闽越古城遗址,福州古城核心区等一系列遗产保护与活化工程。获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上项,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多年来在《建筑学报》《建筑师》《古建园林技术》《世界建筑》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代序:“五位一体”的实践 前言 第一篇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性保护实践探索 (一) 设计理念探析 1.1 福州名城整体保护实践回顾 1.2 福州名城整体保护再生之实践策略和方法 1.2.1 城市连接 1.2.2 文化史层揭示 1.2.3 类型学演绎 1.3 福州名城整体保护再生之实践框架 1.3.1 重“点”修“格局” 1.3.2 连“块”组“片区” 1.3.3 织“网”串“社区” 1.3.4 留“白”塑“场所” 1.3.5 理“轴”构“整体” (二) 实践作品荟萃 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三坊七巷 河坊曲巷——朱紫坊 闽商博物馆——上下杭 城市之脊——中轴线古城段风貌整饬 城市之源——冶城遗址公园 闽江之心——江滨步行街、江心岛、烟台山 城市之案——高盖山 书香社区——鳌峰坊老旧住区有机更新 见物见人——中山社区有机更新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城市历史保护与文化景观个性再造 (一) 设计理念探析 2.1 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设计历程回溯 2.2 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之策略和方法 2.2.1 以具体实施项目为契机,促进城市特色空间结构重构 2.2.2 以比较研究为方法,揭示并凸显地方文化景观的独特性 2.2.3 以整体保护为目标,持续创造一种独有的地方文化 2.2.4 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方法论,重塑具有强烈场所认同感的地方文化景观 (二) 实践作品荟萃 十里洋场——福州中平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新城老县——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状元故里——永泰老县城 闽南古老街区——龙海后港 街市制活化石——莆田兴化古城 汤翁故里——抚州文昌里汝东园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乡土文化景观助力乡村振兴 (一) 设计理念探析 3.1 乡土景观保护与乡村振兴设计探索 3.2 乡土景观保护与再造之策略和方法 3.2.1 村落保护与振兴应纳入城市及其地区发展中 3.2.2 重塑村落整体独特性,强化体验感知魅力 3.2.3 发展乡村建筑学,坚持本土营造 3.2.4 以画入村,再造乡村景观独特性 3.2.5 共同缔造,持续创造独有的乡土文化景观 (二) 实践作品荟萃 国际度假社区——鼓岭宜夏村 高山桃源——鼓岭嘉湖村 海防古镇——福州闽安 闽越故国福州古城村 枇杷迷香——福清—都村 城市驿站——三明小蕉村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途径探索 (一) 设计理念探析 4.1 当代建筑创作回溯与地域性表达思考 4.2 当代建筑创作地域性表达之策略和方法 4.2.1 以整体性思维整合城市空间结构 4.2.2 在理解与发现中建构明确的设计结构 4.2.3 通过地方性当代转绎,再造文化景观地域特性 4.2.4 以地方材料与营建技法,强化空间场所认同 (二) 实践作品荟萃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意设计产业楼 福州南街项目 三坊七巷唐城宋街遗址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上下杭小学与幼儿园 浦城体育中心 福州阳光学院 闽江学院 福州高新区海西创新园 福州青年桥 参考文献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