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人间失格》:十年前,一匿名男子将三本手记寄往东京的小酒吧。手记中,男子面对或许不存在的读者,袒露了自心深处的泥沼与业火—— “从小就被人们说成是幸福的人,但我的心情却如在地狱……” “我用搞笑这根稻草维系住和人类的关联。这是一种殊死的、冷汗淋漓的服务……” “我虽然对大家和蔼谦卑,但对友情并没有过真情实感……所有交往,只是一味让我痛苦。” 道尽了一个因天真而带伤的灵魂对人世的怀疑,以及踉跄着走向末路的悲哀。 “纯洁无暇之信赖乃罪恶乎?”作品发表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本书亦收录太宰治以情人太田静子为女主人公原型的“女性体”小说代表作《斜阳》,描写了一个没落贵族之家夕阳西下的日子;追问在礼乐崩坏的时代,精神上的“贵族”们终将何去何从。 目录 人间失格 斜阳 译后记 新版译后记
导语 “我参不透人类的生活。” ——敏感灵魂的自白之书。 太宰治半自传体小说,核心代表作《人间失格》《斜阳》合集。 跨越大半世纪的常青经典,销量无法计数,反复被影视化、动漫化。 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王家卫都绕不开他的作品,影响文艺界至深的鬼才。 资深日本文学学者优质译文精心打磨,详实注释,另附长文解读。 一千遍工作室极简主义高级感装帧,抽象面具传达作品精神内核。 精工精装轻型纸内文,经典版式设计,收藏捧读两相宜。 后记 清代史学家赵翼(1727—1814)的《题遗山诗》有云: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该诗句揭示了几 千年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巨大的社会灾难往往催 生出优秀的文学家和卓越的诗人。1945年9月的日本,一朝 脱离了军国主义淫威的控制,一切权威通通不可信了,人 们的思想信仰成了真空,处于茫然彷徨之中。在这时,“ 无赖派”文学率先登场,他们打着藐视权威、自由主义、 人道主义的旗号,玩世不恭,沉湎酒色,否定一切。无赖 派,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特殊流派,其特点有 二:一是对军国主义统治不满,鼓吹怀疑、破坏、逆反的 道德观、价值观,在战后的混沌与颓废中彷徨,试图在沉 沦中发现美;二是其作品都有很强的艺术性,故而拥有大 量青年读者。日本作家太宰治,就是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 。不可否认,“无赖派”文学对人们心中军国主义神话的 崩渍起到不小的催化作用。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和不满固然 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然而怀疑者自身也是那个时代的 参与者;因此,他们否定的也包括自我,结果往往造成对 前途和未来的迷茫。如果把握不好这种迷茫,他们就会要 么试图去追求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要么就在沉沦中绝望 乃至自我毁灭。太宰治就是后者的典型例子。 被称为“无赖派的旗手”的太宰治是一位在日本近代 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作家,也是该派中影响 最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最彻底实行无赖派精神的作家。虽 然都叫无赖派,但因其世界观、题材、写作风格、语言运 用等的不同而有种种差别,不过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 种是其作品内容和作家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作品内容固 然消极,但作家本人并没有走向毁灭。石川淳(1899— 1987)、伊藤整(1905—1969)就是这种类型,特别是石川 ,题材广泛,文笔华丽,是个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多产作家 ,他身上的自我意识和严肃的批判精神是其他无赖派作家 所没有的,为后来的安部公房(1924—1993)、三岛由纪夫 (1925—1970)、大江健三郎(1935—)等新锐作家起了先驱 作用。另一种可谓真正的无赖派,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实 际生活不仅一致,而且双方的堕落同步联动,最后本人走 向毁灭。太宰治、坂口安吾(1906—1955)、织田作之助 (1913—1947)、田中英光(1913一1949)等属于这一类型。 众所周知,日本作家自杀事件多有发生,而太宰治对 自杀的执着尤为著名,他曾五次自杀。1927年芥川龙之介 (1892一1927)自杀,十八岁的他受到强烈冲击。此时结识 了艺伎小山初代。1930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专业来 到东京,认识了作家井伏鳟二(1898一1993),并开始参加 日本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其间他出于出身剥削阶级的罪恶 感曾服毒自杀未遂,这是第一次。同年艺伎小山随后也赶 到东京来找他,是他的长兄来京以“分家”为条件承认二 人结婚,才将小山带回青森的。十天后就发生了太宰和萍 水相逢的吧女田部西妹子在江之岛投海自杀的事件。结果 女方死了,他自己却被救活,被问成“协助自杀罪”缓期 起诉。这是第二次。由此他产生了对女方深深的负罪心理 ,他感到绝望而脱离了左翼运动并陷入颓废的泥潭。1935 年因一贯缺课,连一位老师的名字都叫不出,太宰知道了 自己没希望毕业,同时就职报社失败,加之再次与芥川奖 擦肩而过,心灰意冷的他跑到镰仓山上自缢没有成功,这 是第三次。1937年他毒品中毒住院期间,小山红杏出墙, 他和小山同归于尽一起服毒自杀却双双被救活,这是第四 次。这一年,他写了(《二十世纪旗手》“HUMAN L,OS'I ”’等,这实际上就是他“人间失格(失去人格)”的宣言 。最后一次是1948年6月13日,他和一个叫山崎富荣的女人 在玉川上游投水而死,死时年仅三十八岁。 …… 要谈本人在翻译过程中的感觉,觉得比以前翻译谷崎 润一郎、野上弥生子、坂口安吾、野间宏、武田泰淳、庄 野润三等作家的作品,在遣词造句的斟酌上感到吃力。如 让笔者归纳太宰作品文字的特点,一是大约因太宰是学法 文的,其语言文字不甚规范,受西方语言一定影响,句与 句有时连贯性不强,定语过长、句子过长的现象较为普遍 ,不仅需要在翻译技巧上活用加译、减译、倒译、拆译、 分译等手法,而且在译汉后前后文脉的“理气”上也颇费 功夫。二是太宰习惯于重复使用某些词汇。比如两部作品 中都有大量的“寂しぃ”,固然在原文中该词汇表达了作 者的意图,但当然不能一律译成“寂寞”了之,需要一一 区别对待,仔细斟酌用哪个汉语词汇表现才更恰当。老实 说有的地方恐怕就是现在,拙译案也未必敢说十分准确。 对这种译事的甘苦,各种译本的诸位译者可能都有深刻体 会吧。三是由于太宰治本人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功底 极为深厚、知识面极宽,小说中不仅涉及大量人名、地名 、作品名、世界名画等,还出现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名,而 且涉及政经、哲学、《圣经》等经典文献以及史上著名的 一些诗、和歌、俳句或歌曲歌词,往往使没有这方面知识 储备的读者不得要领,难免影响对作品精神的深 书评(媒体评论) 倘若举办一场文学奥运会,各国挑选一名代表选 手的话,日本的代表,或许不是夏目漱石,不是谷崎 润一郎,也不是三岛由纪夫,而是太宰治。 ——井上靖(著名小说家) 像太宰君那样聪敏地嘲弄流俗,同时又大胆陈述 自己罪恶意识的作家实属罕见。 ——龟井胜一郎(日本著名评论家) 太宰治是一位你喜欢也罢,讨厌也罢,肯定也罢 ,否定也罢,今后都将长期以神奇的魔力栩栩如生地 迫近你灵魂的文学家,令你无法回避。 即使太宰的所有作品全部消失,唯独《人间失格 》作为他超越了文学灵魂的告白仍将长期被反复阅读 ,持续地给人们感动。 《斜阳》是四人四样灭亡方式的交响乐,是日本 罕见的真正浪漫小说,其根底里秘藏着专心致志的祈 望。 ——奥野健男(日本评论家)
精彩页 引子 我曾见过那男子的三张照片。 一张可谓其幼年时代吧,照片中的孩子十岁光景,被许多女人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可以想象那大约是他的姐姐、妹妹,还有表姐妹们吧),他穿着粗条纹和服裙裤站在庭院的池边,头向左歪了大约三十度,笑得很难看。你说难看,可感觉迟钝的人们(即不关心什么美丑的人们)却表情呆滞地吹捧道 : “好可爱的小哥呀!” 尽管说得轻飘飘的,但听起来倒也未必是廉价的恭维,因为那孩子的笑脸中,也并非没有类似俗话所说的“可爱”的影子。然而,倘是受过一点审美训练的人,只要看一眼,说不定就会立马不愉快地喃喃自语道 :“多让人讨厌的孩子啊!”继而将照片丢开,犹如抖掉手中的一条毛虫。尽管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仔细看那孩子的笑脸,的的确确越看越让人恶心。因为那压根就不是笑脸,他一点也没笑。何以见得?他是双手紧紧握拳站立着,而人在紧紧握拳时是笑不出来的。简直就是猴子,猴子的笑脸。那只是在脸上挤出丑陋的皱纹而已。实在是怪异的照片,有着某种低级下流、令人作呕的龌龊感,甚至让人想喊他一声“皱巴哥儿”。我从没见过这种表情怪异的孩子。 第二张照片是学生打扮,面容之巨变令人惊诧。无从判断是高中还是大学时代的留影,但总之属于那种异常俊美标致的学生。然而,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你不会感觉到那是个活人。他身穿校服,胸前衣袋口露出白手帕,跷起二郎腿坐在藤椅上,也是笑着。这次的笑脸并非皱巴猴子的笑脸,而是相当巧妙的微笑,却总感觉与人类的笑有所不同。完全没有方刚血气或曰 生命之重的那种充实感,不像一只鸟,而是轻如羽毛,只是一张白纸般笑着。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整个就是一个“假”字。说他装腔作势也罢,轻浪浮薄也罢,女人相也罢,都不够准确,要说是油头粉面当然也不贴切。而且仔细一瞧,这个俊俏的学生还会给人以鬼怪故事中那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我从没见过这样怪异的标致青年。 第三张照片最怪。简直无从判断大致年龄。照片上的人头发似乎已有几分花白,待在肮脏透顶的房间(照片清晰地显示出房墙有三处坍塌)角落,这次没有笑。什么表情也没有。说来就像坐在那里,双手拢在小火盆上烤着烤着就咽了气似的,实在是一张散发着不祥气息的照片。奇怪之处不止于此,因为照片上脸孔较大,我得以仔细地观瞧那张面孔的构造,那额头平庸、额上皱纹平庸、眉毛平庸、眼睛平庸,包括口、鼻、下巴也全都平庸无奇。啊!这脸孔不仅没有表情,甚至连印象都不能留下,毫无特征。譬如说我看了照片后闭上眼睛,这时已忘记那脸孔是个什么模样。固然能回忆起房间墙壁和小火盆之类,但对房间主人面孔的印象却如过眼云烟,无论如何就是想不起来。那是一张入不了画的面孔,也入不了漫画之类。而一睁眼,“啊,原来是这模样,想起来了!” —甚至丝毫不会有这种因想起来而引发的欣喜。说得极端些,就是睁开眼重新看一次那张照片,也还是想不起来 ;于是乎就只剩下不快和焦躁,随即不由得移开视线了事。 就是所谓“死相”,也总会有某种表情留下某种印象吧?或许把驽马的脑袋安在人的躯干上,就会产生如此效果?总之,说不清是哪里,会让观者产生不寒而栗的厌恶情绪。这种怪异男子的脸我是从没见过。 第一篇手记 我的一生是充满羞耻地走过来的。 我参不透人类的生活。生于东北的乡下,我头一次看到火车是长到很大的时候了。我上了车站天桥再下来,竟全然没有发现这是为了跨越铁路而建的,只当那天桥是车站为了像外国的游乐场,以复杂为趣、显得高档时髦才建起来的。而且颇长时间一直那样以为。上上下下天桥对自己来说,反倒是一种相当洋气的游戏,在铁路部门的服务中也是最聪明的服务之一。 但后来发现那不过是为旅客过铁路所造的很实惠的楼梯时,便旋即兴味索然。 还有,我孩童时代曾在画册上见过地铁,就一直以为这也并非出于实际的需要而设计,只想着那是一种好玩的游戏,因为乘地下车比起地上车别有一番情趣。 我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卧床不起,躺在床上就深感床单、枕套、被套都是很无聊的装饰,到了近二十岁才明白,那些反倒是实惠的用品,从而对人类的节俭感到怅惘和悲哀。 我也不知什么叫挨饿。不,这不是说自己生在不愁衣食住的家庭,不是那种荒唐的意思,而是自己丝毫不了解挨饿的滋味。也许我的说法有点怪,我就是饿了也不能靠自己来发觉。小学、中学期间,我一放学回家,周围人就闹哄哄地说什么:“瞧!饿了吧?我们也都记得放学回到家时饥肠辘辘的滋味可是要命呀!来点蜜豆怎么样?还有蛋糕、面包哟!”所以,自己就发挥天生的拍马精神,嘟囔着“饿啦!”将十来颗蜜豆扔进嘴里。然而,挨饿是什么滋味,我还是没能明白。 我当然也很能吃,但印象中几乎没有哪次是因为饿才吃的。所谓珍奇的东西,吃 ;所谓奢侈的东西,吃。另外,在外边人家给拿出来的东西,多半也会硬撑着吃下。而对于儿童时代的我来说,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