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如何由四个独立王国走向统一,成为今日的英国?而在当下的英国,为何这四个地区又仍然分歧不断?
在本书中,来自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中世纪英国史专家们,从宗教、财富、文化等角度,让读者看懂这四个王国如何因为宗教信仰的变迁、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如何因为英语这一通用语言的发展艰难地保持着“求同存异”,直到形成如今的英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国为什么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精)读客轻学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历史中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如何由四个独立王国走向统一,成为今日的英国?而在当下的英国,为何这四个地区又仍然分歧不断? 在本书中,来自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中世纪英国史专家们,从宗教、财富、文化等角度,让读者看懂这四个王国如何因为宗教信仰的变迁、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如何因为英语这一通用语言的发展艰难地保持着“求同存异”,直到形成如今的英国。 作者简介 奈杰尔·索尔(Nigel Saul),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历史系荣誉教授,英国历史学会成员,伦敦文物学会成员。研究方向为中世纪英格兰史。 目录 编者序 第一章 中世纪英格兰:身份、政治和社会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500-1066) 第三章 诺曼征服(1066-1215) 第四章 中世纪英格兰后期(1215-1485) 第五章 社会经济 第六章 信仰、宗教及教会 第七章 视觉艺术 第八章 语言与文学 编后语 拓展阅读 大事年表 王室世系表 序言 近年来,研究中世纪英 格兰史的历史学家越发意识 到从“不列颠”角度出发研究 英格兰史的重要性。越来越 多的政治史研究将研究背景 从单纯的英格兰范围扩大到 了整个不列颠,而在社会和 文化领域,R.R.Davies及 J.Gillingham等学者则阐明 了英格兰人与凯尔特人之间 的关系对塑造大众身份所起 的作用。本书聚焦于英格兰 本身,主要出于两方面考量 ,一是实操层面,二是知识 层面。首先在实操层面,组 建一支撰写英格兰史的作者 团队要比组建撰写整个不列 颠群岛历史的作者团队更加 容易。在当今越来越强调“ 术业有专攻”的时代,拥有 必要专业知识并能够撰写英 格兰及非英格兰历史权威性 读物的学者屈指可数,一位 专家一般只会深耕其中一个 领域,难以二者兼得。其次 在知识层面,中世纪,尤其 是中世纪后期,是英国民族 认同形成并加以巩固的关键 时期。英格兰很早便建立起 了中央集权的王室政府,这 一点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 英格兰在民族和政治边界的 早期融合则非同寻常,值得 我们关注。因此,中世纪英 格兰史可能看起来范围过窄 ,却具有中世纪不列颠群岛 史所缺乏的连贯性。 本书各章节按时间顺序 排列,涉及不同主题。开篇 为介绍性章节,概述英格兰 政治身份的形成以及英格兰 与外部世界来往的性质和程 度。随后章节则按年代顺序 ,考察了约公元500年至15 世纪末的英格兰政治史。其 后章节探讨了大众信仰和教 会生活,以及中世纪英格兰 社会及经济史。本书最后章 节则描述了英格兰在视觉艺 术方面和语言与文学方面所 取得的成就。 本书得以完成应当归功 于多人的共同努力。首先是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Anne Gelling,从书籍构思至最终 成型的每一步,她都时时予 以关注。其次应当感谢 Sandra Assersohn为本书寻 找到了恰当的插图。最后, 我想对各章节作者表示感谢 ,他们彼此合作,造就了一 个出色的团队;更重要的是 ,所有人都在规定日期前后 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在此, 我再次对所有人致以衷心感 谢。 导语 话题网络讨论度高,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 文本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外网好评如潮,多次再版。从宗教、财富、文化这三个层面,彻底讲透英国四王国的千年分合与恩怨。 附大事年表、英格兰王室世袭表、每章拓展阅读。让读者既能快速把握历史脉络,又能深入了解特定专题。 后记 1485年8月,一位本无成 功希望的篡位者,兰开斯特 派首领里士满伯爵亨利·都 铎在博斯沃思战役中打败了 理查三世。这场战争战况激 烈,但规模并不大,双方军 队都未超过8000人,理查 三世的全部实力甚至都未能 发挥出来,但其结果却意义 重大——自1066年以来首位 英格兰国王在自己的国家遇 害,政治变革的浪潮风起云 涌,英格兰开启了一个全新 的朝代。 起初,亨利七世的地位 并不稳固,他根基太浅,说 不准执政时间还不如理查三 世长。但短短几年内,亨利 就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1487年的斯托克(Stoke) 战役中,亨利打败了林肯伯 爵和冒名顶替者兰伯特·西 内尔(the pretender L,ambert Simnel),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十年后又 在康沃尔平定了一场民众叛 乱。此外,亨利也不需要像 爱德华四世那样面对“过于 强势的”臣民,此前的斗争 已经替他铲除了大多数对手 。由于并非受益于某位雄心 勃勃的支持者才得以继位, 亨利无须受制于人,可以坚 定不移地实行自己的统治。 亨利上位以后开源节流,扩 充皇家自营地,并对开支加 以管控,国家财务状况迅速 改善,这对亨利而言也是一 大帮助。此外,亨利还致力 于打造强大且崇高的王室形 象,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其姓 名命名的礼拜堂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至1509年亨利去 世时,臣民们(如果还算不 上喜爱他的话)也可以说是 对他产生了敬重之情。 从政治的角度看,毋庸 置疑,1485年是一个重大 转折点。1399年兰开斯特 公爵亨利篡位埋下了英格兰 长期内乱的祸根,从15世纪 50年代圣奥尔本斯战役开始 ,内乱频发,直至博斯沃思 战役才得以了结,此后英格 兰局势在斯托克战役中进一 步得以巩固。但只从政治角 度解读该时期的历史是远远 不够的,从更加宏观的角度 来看,1485年便没有那么 至关重要了。我们很难将 1485年与影响深远的进步 联系在一起,而经济方面, 关键转变则发生在一个多世 纪之前,即黑死病之后的三 十年左右。正是在瘟疫反复 出现的那些年,工资大幅上 涨、劳工立法出台、庄园领 地开始租赁,而15世纪末期 几乎没有可与之相比的经济 发展。宗教信仰和教会组织 方面同样也几乎没有任何重 要发展的迹象,传统的“天 主教”继续蓬勃发展,教区 教堂——甚至是几座修道院 ——进行了重建和修缮。馈 赠和施恩仍按照修道士的方 式进行,人们还在收集圣人 遗物、向圣人图像供奉供品 。诚然我们可以观察到民众 表达虔信的方式、习惯或风 尚发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崇 敬某些圣徒的信徒增多,而 某些圣徒的追随者则减少了 。此外,士绅阶层中,敬拜 神明的一些旧式的共同习惯 也逐渐消失。但总体而言, 中世纪宗教生活一直在不断 变化,此时的变化相较于五 十年之后发生的巨变而言微 不足道,当时的人们恐怕也 很难预见此后的变化。 文化生活方面也不例外 ,博斯沃思战役时期同样未 发生特别重要的变化。建筑 领域,哥特风格仍然占据了 主导地位,如同一个世纪以 前一样,网格状窗饰、大量 使用镶板,以及标准化的造 型依然是建筑物的主要特点 。此时,人们对意大利建筑 中使用的古典词汇几乎未展 现出兴趣。绘画领域也继续 延续了传统风格,装饰僵硬 、沉重,表面纹理密集,绘 画质量不高。伊顿公学礼拜 堂中的画作尚不能说明绘画 风格或方法有所改变,直至 荷尔拜因到达亨利八世王廷 ,英国绘画领域才发生了一 场重大的革命。 正是鉴于上述考量,许 多历史学家疑惑15世纪80 年代是否算得上是英国历史 的一个转折点。甚至1485 年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性也受 到了质疑:有人认为,亨利 七世的统治与约克王朝国王 的统治并无二致,政府结构 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直至16 世纪30年代及其后,才展开 了真正的政府“革命”。无论 这些论点是否令人信服—— 16世纪初期的英格兰政治史 也极具争议——但至少能够 确定有几个领域的确发生了 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是人 口方面,第二则与引人印刷 术有关。 中世纪晚期人口变化尚 未有确切数据可以进行证实 ,但大家对其变化趋势已达 成了广泛共识。14世纪初期 ,英格兰人口为600万-700 万,随后由于饥荒和瘟疫接 踵而至,人口数量在半个世 纪内缩减了约一半。由于疫 情反复,至14世纪60年代 ,英格兰人口仍在持续下降 ,直至15世纪才得以稳定。 此前5世纪、6世纪时虽然也 经历了人口下降,但很快人 口数量又迅速攀升。直至14 世纪60年代,情况则大相径 庭:不知是因为死亡率较高 ,还是因为人们的寿命预期 发生变化,一个世纪中人口 数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直到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 才再次回升。起初人口增幅 甚微,几乎无法令人察觉, 后来开始变大。至16世纪, 人口增长迅速。至英国内战 时期,人口数量已增至 5257。人口大幅增长也带 来了一些影响:土地压力增 加、实际工资下降、国家不 得不出台法律管控流浪人群 等。1650年的英国与1450 年的英国已截然不同,造成 这种情况的人口变化趋势是 长期存在的,但由于该变化 起源于中世 书评(媒体评论) 详细介绍了从罗马时代 到都铎时代的1000年英国 历史,包括社会、文化和历 史变迁。 ——《中西部评论》 想要了解中世纪英国史 ,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指南 。 ——《图书杂志》 精彩页 “英格兰”与“外族” 11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一再打断了英格兰或盎格鲁一斯堪的纳维亚帝国统一的进程。1016年,来自丹麦的克努特(Knud Ⅱ den Store,995-1035)成为英格兰国王,威塞克斯家族的统治中断;1066年,威塞克斯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Harold Ⅱ)在黑斯廷斯战役中身亡,极具特色的威塞克斯王国灭亡。这两件大事使英格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了一个联盟或大型“帝国”的组成部分,其统治者变为来自其他国家的“外国人”。 ll世纪初期丹麦人对英格兰的统治也只是昙花一现,维持了不过两代人而已。甚至克努特仍在世时,其统治领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迹象。1034年前后,挪威在奥拉夫二世(King Olaf)之子马格努斯(Magnus)的带领下实现独立。1035年克努特去世之后,瓦解进程加快,克努特与艾尔佛基弗(AElfgifu)的儿子哈罗德一世(Harold Ⅰ)继承了英格兰,另一个儿子哈德克努特(Harthacnut)则继承了丹麦,英格兰得以脱离丹麦。哈罗德去世后,弟弟哈德克努特继位,丹麦和英格兰再次统一,但哈德克努特去世后,两国再次分崩离析,再也没有实现统一。诺曼征服前的二十年,英格兰再次回到了威塞克斯家族的统治之下。 诺曼征服给英国带来的影响比以往更大更持久。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英格兰与诺曼底的关系比与丹麦的关系近得多,至少国王只需要穿越海峡就可以统治和管理两个地区。而还有一个原因是相对于此前其他外族的人侵,发生在1066年的诺曼征服对英格兰的入侵更加全面,诺曼人对英格兰进行统治的时间更长。诺曼征服后,英格兰本土势力仍未停止反抗,1070年前后,“征服者”威廉逐渐剥夺了英格兰旧贵族的土地,重新分封给了自己的部下。英格兰贵族阶层重新洗牌,全新的贵族阶层在海峡两岸都拥有土地,正是他们将两岸统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087-1135年,威廉的两个儿子争夺权势,英格兰与诺曼底一度分裂,也是靠贵族阶级才实现了两地的再次统一。对于贵族而言,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面对一臣侍二主的难题。此外,英格兰教会的“诺曼化”也拉近了英格兰与诺曼底的关系,英格兰的教会组织变为依附于诺曼底主教堂的机构。还有人建议将英格兰变为诺曼人的殖民地,虽然英格兰究竟是否沦为殖民地还有待商榷,但此时的英格兰确实也体现出一些殖民社会的特征。 在极短的时间内,诺曼人的到来对英国传统文化价值造成了冲击。英语地位下降,法语成为上流社会用语,拉丁语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政府用语的角色。在英格兰某些大教堂和修道院中,新任职的诺曼教士挑战了早期英格兰圣徒的神圣性,例如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兰弗朗克(Lanfranc)从教会年历中删除了一些英国圣徒。但是近年来有证据表明。早在1l世纪80年代,人们的态度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诺曼人开始吸收英格兰文化,并与之融为一体。这种转变最早是通过对诺曼征服前的英国教派的尊重体现出来的,例如兰弗朗克恢复了英国圣徒的地位,他的继任者安瑟伦(Anselm)则更加积极地鼓励英格兰教派发展。英格兰的厄尔沃尔瑟夫(Earl Waltheof)虽被处死,但他的教派在克洛兰得到了修道院院长杰弗里(Crowland Abbot Geoffrey)的支持。英格兰圣徒的圣物移至坎特伯雷大教堂、达勒姆大教堂和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等盎格鲁—诺曼教堂,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人们普遍认同英格兰圣徒同样具有保护教会、抵御侵略者的力量。同一时期,英国人和诺曼人还推动了圣徒传记的发展。人们记录或改写英国古代圣徒的生平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诺曼征服之前便来到英国的佛兰德修士、圣贝尔唐修道院的哥斯连(Goscelin of St Bertin)为威尔顿的修女们撰写了伊迪斯(Edith)的生平,为伦敦主教撰写了沃尔夫希尔德(Wulfhilda.)的生平。伍斯特(Worcester)主教沃夫斯坦去世后不久,英国人科尔曼(Coleman)便动笔记述了他的一生。坎特伯雷基督教堂的两个英国人——艾德玛(jEadmer)和奥斯本(Osbem)也一直保持着大教堂长期记录圣徒传记的传统。从越来越多的圣徒传记开始使用拉丁语书写能够看出,传记读者既有诺曼人也有英国人。这一点体现出了时代的变迁。 诺曼人对英格兰的过去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融合。或许是由于政权尚不稳固,又或许是出于定居英格兰的需求,诺曼人很快便将英格兰此前的经历融人自身历史之中,奥德里克·维塔利斯(Orderic Vitalis)等该时期的主要编年史作家都意识到他们的传承受到了诺曼底和英格兰双方的共同影响。诺曼人杰弗里·盖玛(Geoffrey Gaimar)在12世纪30年代为林肯郡一位小领主的妻子撰写了一部历史作品,将诺曼征服之前的英格兰史纳入了诺曼史中。同样,许多著名的英格兰作家也对诺曼史表现出兴趣,例如里沃兹修道院院长艾尔雷德(Ailred of Rievaulx)在描述1138年的圣旗之战(battle of the Standard)时,引用了沃尔特·埃斯佩克(Walter Espec)讲述诺曼人背井离乡在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地区英勇作战的演讲作为序言。至12世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